上海車展即將落幕,但觀眾日的熱浪似乎還在延續。這次車展與其說是汽車展,不如說是智能電動車展,各家都把智能化作為參展重點。前兩年有人說如今的CES被車企攻占,今年的車展感覺是倒過來了,科技因素攻占了車展。
延續車展智能觀察的傳統,我們在這次車展上發現了智能化的三個關鍵詞:上位、激進、妥協。
過去車展主要是看車,當然也有很多主要看車模(不是恒大的車模),但今年供應商與主機廠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快成主角了,有點想上位的感覺。
首先拿車展最熱門的華為來講,19日全球首款3激光雷達量產車--極狐阿爾法S 華為HI版登陸上海車展,同期北汽藍谷的股票已提前2度漲停。
ARCFOX極狐阿爾法S 華為HI版新車亮點:
·全球首款搭載3顆激光雷達的量產車,計劃年內交付
·全球首款搭載華為鴻蒙OS智能互聯系統,支持23個應用生態
·充電10分鐘可補充197公里續航
·百公里加速3.5秒
點評:全車60%以上的“賣點”由華為提供,所以車型打上HI標,冠上華為之名也是天經地義。智能汽車跟父姓“汽車”還是隨母姓“智能”一直是業內較為敏感的話題,在智能手機和傳統汽車行業,品牌方以外的參與者都是供應商,比如蘋果、小米不會把富士康的品牌標在手機上,車企的車型命名也不會帶有供應商的姓名。
但這次極狐命名中帶了HI,一方面說明了華為的影響力,能給主機廠帶來強大品牌背書;另一方面也對跟父姓還是跟母姓這個事有了個初步的答案。
另一個冠華為姓名的產品是賽力斯。
賽力斯將華為HiCar植入到華為智選SF5車內,能實現手機與車機生態的無縫結合,華為SOUND也將應用在這款車上。同時,SF5搭載高精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環視攝像頭、高感知攝像頭等感知硬件,標配交通擁堵輔助、高速巡航輔助、前碰撞預警、自動緊急剎車、車道居中保持等多項L2+級自動輔助駕駛功能。
點評:既然是解決方案,華為也不可能只做北汽一家。華為與賽力斯的合作產品是賽力斯華為智選SF5,也在車展期間發布,雙方宣布新車將基于華為智選開展雙發渠道聯合銷售,就是華為的體驗店里以后能看到賽力斯SF5。華為將產品的最大權益給了極狐,將渠道的最大權益給了小康。
總的來說,華為不造車,但勝似造車,似乎各大主機廠都是華為的代工廠。本屆車展華為也順便推出了自己的全套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華為 HI 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構架包括“1+5+N”—— 1 個新通信與計算架構(CC 架構);5 大智能系統:智能駕駛、智能座艙、 智能電動、智能網聯和智能車云;以及激光雷達、AR-HUD 等 30 余個智能化零部件。HI 將提供算力和操作系統,包括三大計算平臺:智能駕 駛計算平臺、智能座艙計算平臺和智能車控計算平臺,以及三大操作系統:AOS、HOS 和 VOS。
點評:汽車智能化必然帶來產業的再次分工,汽車產品的核心價值從車輛硬件向智能硬件+軟件服務過度,華為以智能硬件為切入口提供智能汽車整體解決方案,加上自身的品牌價值以及國貨情懷,在未來智能汽車的賽道提前卡位。
當前國內智能網聯科技企業做感知、決策、路徑規劃的企業很多,比如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域控制器、高精度地圖、高精度定位等等,但線控執行機構出現在視野中的不多。
本屆展會上,舍弗勒展示了面向智能駕駛和汽車動力總成電氣化的產品和系統解決方案,如電機、燃料電池電池關鍵零部件、線控一體化底盤以及電液式助力轉向系統等。
同時,舍弗勒展示了一系列面向智能駕駛及未來城市交通出行的解決方案,如智能線控一體化底盤、智能線控轉向角模塊(iCorner)、智能后輪轉向系統(iRWS)以及電液式助力轉向系統(EHPS)等。
點評:智能汽車不會遵循傳統汽車的產業規則,但是勢必將重新劃分??v觀從車聯網拆分系統的云、管、端,還是從自動駕駛系統拆分的感知、規劃、決策、執行,相對明確留給傳統汽車產業的蛋糕也就是車身與線控執行機構,舍弗勒作為行業內的玩家把自己的執行機構打造成解決方案,向博世、大陸等靠攏也是行業變革驅動后的必然之舉。
在行業劇變的時候,不一定是企業想做什么,而是大環境決定你只能做什么。
在智能座艙的新產品方面,我們關注到大陸集團展示了不少新成果,包括全新制動系統、電池碰撞檢測系統、全新第六代雷達、端到端車聯網解決方案、裸眼3D曲面液晶儀表等。
集成式線控制動系統MK C2制動能量回收效率可達100%,通過與現有的制動系統相結合,能夠為高度自動化駕駛提供冗余制動方案;HFL110固態短距激光雷達,可以以動態方式展現實時設備影像成像和環境繪制的功能;裸眼3D曲面液晶儀表能讓車內乘客無需佩戴特殊眼鏡或頭部跟蹤攝像頭就能享受到3D體驗,它能在簡化車內人機交互,提升駕駛安全性的同時,進一步提高駕駛艙設計的靈活度。
德賽西威在展會發布了智慧出行解決方案——“Smart Solution”,融合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網聯服務三大領域技術,同時,德賽西威與華為終端簽署了全場景智慧出行生態解決方案合作協議,圍繞HiCar解決方案平臺級合作、測試能力共建、車載生態聯合創新等方面建立深度合作項目。
ADAYO華陽第四代智能座艙中的域控制器以高算力SoC芯片為基礎,將多個不同操作系統和安全級別的功能融合到一個平臺上,可以讓車企更加便利地通過OTA實現功能延展和智能體驗升級,重新定義未來座艙: 能充分滿足車企“一芯多操作系統”研發需求,降低復雜功能開發難度和整車電子成本;支持多屏互動互聯; 助力提升車輛行駛安全。
點評:汽車產業鏈在智能化時代會發生重構,無論主機廠還是供應商都想搶占微笑曲線的高點,一邊是供應商想通過解決方案讓主機廠成為代工廠,另一邊是主機廠技術下沉,親自下場。
除了供應鏈上C位之爭,在整車層面,智能化的趨勢也非常激進,主要表現出激光雷達批量上車。
前面提到的極狐阿爾法S搭載了3顆華為激光雷達之外,小鵬P5搭載了2顆激光雷達,蔚來汽車搭載了1顆超遠距離激光雷達。
小鵬P5搭載了XPILOT 3.5 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在車身上一共配備了2個激光雷達、13個高清攝像頭、5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共32個傳感器及1組高精度定位單元(GNSS+IMU),未來可逐漸覆蓋城市道路場景(城市NGP)。
蔚來ET7,本次車展展出了內飾。不過激光雷達1顆明顯不夠用,很可能未上市就可能過時。
ET7搭載蔚來最新的自動駕駛技術NAD(NIO Autonomous Driving),蔚來表示基于NIO Aquila蔚來超感系統、NIO Adam蔚來超算平臺等,將逐步實現高速、城區、停車、加電等場景下輕松安全地點到點自動駕駛體驗。配置方面ET7裝備了1顆超遠距離激光雷達,5顆毫米波雷達,12顆超聲波雷達,11顆攝像頭,4顆英偉達Drive Orin芯片。
另外是上汽智己L7。配備視覺+感知解決方案,據稱可實現360度、超視距全路況感知。搭載12 顆高清攝像頭, 5 顆毫米波雷達,12 顆超聲波雷達,軍工級超高精度慣導、高精度地圖以及 V2X 車端技術,還兼容激光雷達軟硬件架構冗余方案,支持英偉達Orin X(500~1000+TOPS)和2個激光雷達的升級能力。
待激光雷達進入商業化量產成熟期,智己L7具備立即升級激光雷達系統能力。
點評:智能汽車很像電腦剛出來時候的“攢機”時代,軍備競賽式的堆硬件。硬件是智能汽車的基礎,是必要條件,但不一定是充分條件,但換個角度看市場對于智能汽車的認知只能限于硬件,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這些買起來才會覺得值,所以激進是當前智能汽車市場的趨勢,當前只有激進才能生存。
過去兩年,智能化從車聯網到自動駕駛,都是自主品牌、新品牌走在前面,傳統的國際大品牌都在蓄力。這次車展,肉眼可見的是,大部分合資品牌都開始對這一趨勢表示妥協,紛紛要在中國推出智能化汽車產品和功能。
上汽大眾 ID.6 X在此次車展上正式亮相并開啟預訂。ID.6 X定位打造品質標桿的七座智能純電SUV,主打視覺體驗、交互體驗和智能駕駛體驗以及用電體驗。
ID. Light互動光語系統可以通過燈光動效反饋導航、來電等各種信息,車內還支持觸控、語音、手勢和按鍵等多形式交互。智能駕駛系統IQ. Drive支持多項智能駕駛輔助功能。
最關鍵的是,得益于全新E3電子架構,ID.6的軟件系統可以實現OTA遠程更新,今年年底中國用戶就能享受到更新服務。
點評:ID系列是大眾集團數字化轉型的標桿,承載著大眾電動化、智能化的戰略級產品,但相對于國產車的激進,大眾還是有點大象跳舞的感覺,但無論如何大眾的轉型態度相當激進,如今是到了驗證的時刻。
奔馳EQ旗下三款新品在這次上海首發亮相。在智能化方面,奔馳也在極力“討好”消費者。為了優化用戶體驗,奔馳首創了“零層級界面”概念,導航、影音系統等核心功能可始終展示于屏幕頂端,所有關鍵信息一觸即達。
此外,前后排均配備電動舒適車門,無需伸手即可自動開閉。而在自動駕駛方面,奔馳略顯“保守”。目前,全新EQS配備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官方稱,在不久的未來可以實現L3級別自動駕駛輔助。
點評:一直以來合資品牌的研發在國外,生產跟銷售在國內,過去傳統汽車國外的技術與產品實力一直強于國內,這種產業分工沒有問題,維持著國內外的平衡。但隨著車輛智能網聯的加速,國內車企開始發力,智能化、網聯化的產品表現逐步優于國外,過去這種平衡有被打破的可能,從本屆車展可以看到,全面智能化的時代已經到來,合資車企面對這種趨勢也不得不妥協。
上海車展被特斯拉剎車事件搶去了太多的風頭,但車展傳達出來整個行業對于智能化與電動化的決心依然清晰,中國智能汽車的路線不會因為行業龍頭的個別事件受到影響,中國在智能汽車模塊會有自己的軟硬件解決方案。
在這個大背景下,積極入局互聯網ICT公司,激進的國內整車企業,尋求上位的供應商,迎面趕上的合資車企,都預示著2021年必將是智能汽車的大年。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車巴客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4555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