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向好的背景下,蔚來、小鵬汽車等新造車勢力均交出了超乎預期的半年銷量“成績單”。7月1日,蔚來、小鵬汽車同時公布6月產銷數據,同比增幅遠超預期。其中,小鵬汽車6月的單月交付量同比大增617%,創下歷史新高。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向好的背景下,蔚來、小鵬汽車等新造車勢力均交出了超乎預期的半年銷量“成績單”。
7月1日,蔚來、小鵬汽車同時公布6月產銷數據,同比增幅遠超預期。其中,小鵬汽車6月的單月交付量同比大增617%,創下歷史新高。
當日,盡管蔚來和小鵬汽車股價盤前均小幅上漲,但盤中一路走低,截至收盤,均出現下跌,蔚來跌4.38%,小鵬汽車跌1.71%。
不過,總體來看,今年以來,蔚來、小鵬汽車、理想汽車三家在美股上市的新能源車企,股價繼續延續了2020年的大漲模式。
Wind數據顯示,近60日內,蔚來股價漲幅達33%;小鵬汽車股價漲幅20.02%;理想汽車股價漲幅達36.86%。
業內人士分析稱,三家新造車企業的產品交付量與股價的上漲,是新能源汽車行業走勢向好的“橫截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告訴證券時報,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市場上揚趨勢明顯,全年銷量有望突破200萬輛。
蔚來、小鵬發布6月交付數據 同比增幅超預期
7月1日,蔚來發布6月交付數據,數據顯示,公司6月交付量達8083輛,同比增長116.1%,創歷史新高。1-6月,蔚來累計交付41956輛,達到去年全年交付量的95.9%。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二季度,蔚來累計交付量達21896輛,同比增長111.9%,環比增長9.2%,已連續五個季度實現環比增長。
不久前,花旗銀行將蔚來汽車2021年銷量預期從9萬輛上調至9.3萬輛,將2022年銷量預期從15.5萬輛上調至16萬輛;將2022年目標價從58.30美元上調至72美元,維持買入評級。
在蔚來發布6月交付數據時,小鵬汽車也交出了自己的“成績單”。小鵬汽車品牌部人士向證券時報透露,本月的交付數據包含了諸多亮點。
數據顯示,6月小鵬汽車交付量達6565輛,較5月環比大增15%,同比增長高達617%。
1-6月,小鵬汽車累計交付量已經超過其2020年全年的交付量,達到30738輛,是去年同期的5.6倍,創下歷史新高。
據小鵬汽車內部人士透露,自今年2月以來,小鵬汽車已連續4個月實現交付量環比正增長。尤其今年4月啟動交付磷酸鐵鋰版本車型后,小鵬的車型矩陣得到進一步豐富。新車型有力挖掘了智能汽車的增量用戶,推動交付量再創新高。
新能源車市持續火爆 一級市場顯著活躍
造車新勢力每一次交付量的突破,幾乎都能挑逗起資本市場的活躍。
7月1日,蔚來、小鵬汽車公布交付數據當晚,美股開盤前,兩家公司的股價均小幅上漲狀態。但盤中一路走低,截至收盤,均出現下跌,蔚來跌4.38%,小鵬汽車跌1.71%。
不過,據Wind數據顯示,近2個月以來,在美上市的三家新造車企業的股價,均延續了去年的漲勢。其中,蔚來股價漲幅達33%;小鵬汽車股價漲幅20.02%;理想汽車股價漲幅達36.86%。
實際上,三家造車新勢力,不僅是二級市場的寵兒,在一級市場也非常受到關注。
日前,小鵬汽車宣布啟動香港公開發售計劃,公司A類普通股將于港交所主板上市,實現“雙重主要上市”。這意味著,小鵬汽車有望成為在港交所上市的智能汽車第一股。
6月30日,小鵬汽車公告稱,公司國際發售與香港公開發售的最終發售價均已確定為每股發售股份165.00港元。待聯交所批準后,公司A類普通股預期將于7月7日在聯交所主板以股份代號(9868.HK)開始交易。
在此之前,已有市場消息傳聞,“蔚小理”均在接洽投行籌備回港上市。多家券商分析稱小鵬汽車赴港IPO,有利于進一步補充其“錢袋子”,將資金投資到核心技術層面。
除了新造車企業在努力強化資金儲備,搶占市場賽道外,傳統汽車企業的新能源公司也開始受到了資本市場的關注。近期,吉利汽車公告稱,公司旗下的極氪智能科技將探尋外部融資方案。
華西證券分析稱,極氪品牌尋求外部融資的舉動,表明了吉利正在積極補充資金彈藥用于加速電動智能轉型的意圖。
業內人士分析稱,新能源汽車車企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備受追捧,與行業景氣度的整體上行相關。
2021年新能源車銷量有望達200萬輛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21.7萬輛,增長159.7%;1-5月,新能源車累計銷量95.0萬輛,增長224.2%。
在日前召開的2021中國汽車論壇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表示,年初協會在預測時,就預感到了新能源汽車市場上漲的趨勢,預計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200萬輛不成問題。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則表示,預計未來五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增速將保持在40%以上,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車銷量占比將達到20%-30%。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咨詢中心副主任李偉利表示,未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進入全面角逐的時代,多元化競爭格局將進一步向縱深發展。尤其是隨著互聯網、科技公司等資本大量涌入,新能源汽車的傳統格局將面臨重塑,造車新勢力的分化也將進一步加速。
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車資本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5074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