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月亮與六便士都要。
7月13日,大眾集團發布2030 NEW AUTO戰略,第N次對外宣示轉型決心。
為了給這個重要場合沖喜,發布會之前3天,大眾集團監事會宣布,CEO迪斯將繼續任職至2025年,正式給曠日持久的高層內斗,畫上句號。
戲劇的是,一年前,當迪斯申請延聘到2025時,竟遭監事會、保時捷家族、皮耶希家族“三重否定”。
當時,因為疫情和ID.3的軟件問題,大眾焦頭爛額。迪斯力推的電動化,因為涉及裁員,也讓工會極度不爽。外界斷定,他時日無多。
事實證明,任何商業紛爭,錢都是最好的解藥。
去年三季度后,大眾市場及財務表現強勢。到了今年一季度,利潤同比暴漲4倍,營業利潤率達到7.7%的高位。再加上電動化轉型初見成效,資本市場一路看漲,市值甩開老對手寶馬、戴姆勒一大截。
01
宏偉的2030戰略
既能講故事,又會賺錢,而且講故事沒耽誤賺錢,迪斯的腰桿,當然挺得筆直。
他在2030發布會上重申,大眾的戰略目標是“成為全球純電動汽車市場的領導者”。
具體目標是,2025年純電銷量份額20%,2030年50%,2040年接近100%。言下之意,2025年前是小步快跑,2025年后,則是全力沖刺。
為達成所愿,大眾將進行平臺升級?;趥鹘y思維打造的MEB和PPE,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沒本事包打天下。
未來擔綱主角的,將是SSP機電一體化平臺架構。
官方介紹,SSP集MQB、MSB、MLB、MEB和PPE五大平臺所長,適用大眾旗下所有品牌、所有級別車型,擴展性無敵。首款產品,將是坊間盛傳的“特斯拉殺手”Artemis,2025年推出。從2026年開始,整個平臺生命周期內,規劃產量4000萬輛。
平臺之外,大眾還將發力電池和補能。之前Power Day上發布的標準電芯,將逐步引入。為避免被“卡脖子”,大眾在歐洲規劃了6座超級電池工廠,2030年總產能240千兆瓦時,足夠自給。充電網絡上,大眾計劃在歐洲建18000個大功率樁,中國17000個,北美10000個,野心很大。特斯拉用了10年時間,建樁總數剛超過25000個。
2030戰略的另一個重心,是軟件。說起來,軟件一直是大眾的“心病”。雖然軟件部門的名字由Digital Car & Service變成Car Software,又變成CARIAD,團隊規模也一擴再擴,但從實際產出看,并無太大亮點。
所以,行動迫在眉睫。據大眾介紹,CARIAD正研發三個軟件平臺,其中兩個屬于過渡,確保MEB及PPE產品的軟件功能和OTA。2025年推出的軟件平臺2.0,包含通用操作系統并搭載L4,與SSP平臺搭配,能幫大眾圍繞軟件搭建新的商業模式。
到2030年,可以暢想大眾運營Robotaxi車隊,真正完成從制造商到出行服務商的華麗轉身。
02
談錢不俗氣
總的來說,這些宏愿,迪斯及大眾高層在各個場合,早已陸續公布。所謂2030戰略,更像把先前零散的信息一鍋雜燴,干貨上增量不大。
不過,Flag還是那些Flag,立Flag的姿勢,卻比以往來的穩當。
其中的差別,在于開始直面“錢”的問題。
過去,傳統車企論起轉型,基本都得扯上政策、趨勢大旗,談愿景,立目標,再許下幾百億的預算,擺出大把花錢的姿態。至于商業模式是否跑的通,何時能跑通,通常含糊其辭。
問題是,轉型的目的,在于換種方式過得更好,不是大手一揮不過了。少了在商言商的理性支撐,外界聽多了疲勞,股東和投資人心里,也會越來越沒底。尤其后者,對任何一位CEO,都是壞消息。畢竟,傳統車企不比特斯拉和新勢力,能靠一人扛下所有。
鐵腕如迪斯,經歷了過去一年的起落,想必也明白,改革越激進,愿景越宏大,越要接地氣,尤其要讓利益相關者,看到“錢”景。所以,2030戰略里,支撐各種Flag的理性論據,較以往充分的多。
大的層面,全新戰略規劃下,官方將整個集團的營業利潤率期望值,從7-8%提高到了8-9%。
同時,給出了從現在到2030年,燃油車、電動車、軟件三大板塊對營收的預期貢獻。并且,很難得地,貼合實際,沒有畫餅。
直到2030年,燃油車繼續充當利潤奶牛,沒有懸念,但勢必要控制資源投入。同時,電動車要想盈利,也要進一步降低成本。推出大一統的SSP平臺,顯得順理成章。
更重要地,大眾明白無誤地告訴外界,電動車不會白養著,盈利要有期限。具體來說,要在2-3年內向內燃機的收益率看齊。
為實現目標,一要繼續走量,擴大規模效應,同時,便是控制成本。除了機電一體化平臺,標準電芯的應用,以及對電池生產的自主掌控,都將為“節流”貢獻力量。
唯一有點“飄”的地方,是軟件收入。大眾預期,到2030年,汽車軟件的市場容量將達1.2萬億歐元,因此“錢”景大大可期。聽起來有點虛妄,但更多因為,軟件盈利目前在行業層面沒太大突破,屬于看得見,摸不著,不是大眾一家的問題。
03
中國市場怎么破
談了錢,最后能不能實現不好說,但起碼讓宏大的2030戰略,看起來有血有肉。大眾要釋放的信息是,轉型不一定要賠錢賺吆喝,相反,可以把經濟賬算的通透。
比起轉型的決心、目標和路徑,這一點,對其他傳統車企,甚至更有啟示意義。誰都希望能像特斯拉和新勢力那樣,甩開膀子往前沖。但實際上,傳統玩家,基本都是負重前行,不把錢的事情想在前面,轉型碰壁甚至夭折,只是時間問題。
當然,錢的問題,注定難解。即便像大眾這樣,謀劃得早,行動得快,目前也只是剛剛上路,離預想中的“錢”景,還遠的很。
這其中,中國市場的問題,尤其難解。眼下,大眾的電動化,在歐洲勢頭正盛。但在中國市場,無論大眾ID,還是奧迪e-tron,都銷量不濟。考慮到兩座MEB工廠合計數百億的投資和60萬的產能,大眾必定壓力山大。
更麻煩的還在后頭。剛剛公布的2020年雙積分榜單中,南北大眾在負積分上位列前二,合計近200萬分。按當下行情,要抵消負積分,付出的代價可能超過60億。很明顯,電動車不能盡快發力,大眾在國內的燃油車業務就將持續失血。
在2030戰略中,大眾倒是對燃油車收益下降,有明確預期,其中一大原因,正是“排放法規增加及稅務方面的懲罰措施”。按大眾的設想,這頭在下降,那頭電動車收益在上升,2-3年內兩者交匯,電動車完全擺脫“被供養”的狀態。但前提在于,電動車的銷量規模要跟上。在中國市場,暫時看不到這樣的跡象。
燃油車時代,大眾對中國消費者的理解,跨國車企中無出其右。但在電動車上,大眾作為后來者,面對的是已經被特斯拉、新勢力、自主品牌反復教育的消費群體,傳統套路很難奏效。目前,大眾正飛快地填充ID和e-tron產品線,但反響并不熱烈。
這么下去,貢獻四成銷量、三成利潤的中國市場,免不了要給2030戰略拖后腿。
所以,大眾在中國暢談理想的時候,更要把錢的問題算清楚,才能立得住。畢竟,除了大眾自己,還有兩個靠大眾供養的合資伙伴,需要交代。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車巴客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5174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