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并標星電動星球News
每天打卡閱讀
更深刻理解汽車產業變革
————————
出品:電動星球 News
作者:毓肥
前不久,通用汽車宣布,召回雪佛蘭 Bolt EV 2017-2019 年生產的部分車型,并更換召回車型的所有電池模組。
這是持續了接近一年的 Bolt EV 自燃風波的最終章。
通用曾經在 2020 年 11 月召回了 68667 輛 Bolt EV,并宣布已經解決了安全隱患。但事實是,在這大半年里,美國依然出現了 Bolt EV 自燃事故。
最終通用在 20 號的時候將公告「升級」,表示將召回 2017-2022 年生產的所有有問題的 Bolt EV,包括剛剛交付的 Bolt EUV。
自燃、召回、換電池,其他車企的類似事件我們都報道過,但通用這次卻「破天荒」地附加了一份聲明:LG 化學的電池有問題!
通用在聲明中表示,經過他們的檢測,LG 化學為 Bolt EV 生產的軟包三元鋰電池,存在負極極耳破損、隔離膜彎折等等制造缺陷,「增加了起火的風險」。
是的,公開 diss 電池供應商,這在電動汽車領域里,是極其罕見的表態,甚至可能是破天荒。
而且通用 diss 的 LG 化學,在剛剛結束的 2021 上半年里,以 6.3GWh 的裝機量,穩穩排在全球動力電池供應商的第二位,僅次于中國的寧德時代。
這次 Bolt EV 召回,事態究竟有多嚴重?通用和 LG 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去挽救?為什么通用這個時候突然發出疑似「甩鍋」的聲明?
一、自燃風波
嚴格意義上算,Bolt EV 的系列起火事件,是從 2019 年開始的。
2019 年 3 月 17 日,一輛位于馬薩諸塞州的 2018 款 Bolt EV 在停車充電狀態下起火,這也是第一起通用官方承認的自燃 Bolt EV。
自此之后,2017-2020 年推出的 4 款 Bolt EV,都報告過自燃事故。其中 2019 款 Bolt EV 是目前報告起火數最多的,累計報告量高達 11 起——而 Bolt EV 2020 年全美銷量為 20754 輛。
一連串的起火事故之下,通用于 2020 年下半年啟動召回程序。
2020 年 11 月 13 日,通用正式宣告,將「自愿」召回全球范圍內的 68667 輛 Bolt EV,涵蓋了 2017-2019 年生產的車款。
自愿召回,指的是指制造商經自行判斷,認為其生產的產品存在危險,而自愿地采取的產品召回措施,也就是不涉及政府強制命令。
通用的自愿召回方案,首先是建議用戶將充滿電量限制到 90%,或者讓用戶將車開回到 4S 店進行「鎖電」。
通用當時的表態是「2020 款 Bolt EV 使用了全新的 66kWh LG 電池,不存在安全隱患」。
2021 年 4 月 20 日,通用終于發布了號稱「徹底修復問題」的,叫做「高級車載診斷」的軟件更新。這個軟件的作用是時刻檢測電池的狀態,發現風險時會及時提醒——安裝這個軟件之后,可以解除90%的鎖電限制。
有意思的是,當時通用宣布,這個軟件更新僅適用于使用 LG 韓國工廠生產的電池的車型。
然后更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2021 年 7 月短短一個月內,分別有 4 輛 Bolt EV 在美國 4 個不同的州內起火——屋漏偏逢連夜雨,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當地媒體報道
到了 7 月 23 號,雪佛蘭正式宣布,將免費為 2017-2019 年款 Bolt EV 部分用戶換掉「有缺陷的電池模塊」。
不到一個月之后,通用宣布將召回的對象從 2017-2019 年款 Bolt EV,擴展到 2017-2022 的所有風險車型,此次召回事件正式定性。
通用將同時為 2017-2022 年生產的,所有有電池安全風險的 Bolt EV,免費更換存在缺陷的電池模組,并提供 8 年 10 萬英里(16 萬公里)的有限質保。
根據通用預計,本次召回將造成 10 億美元的額外支出。
二、LG 的電池有問題?!
路透社今天的報道中提到這么一點:通用方面表示,將向 LG 化學索賠,要求其承擔本次召回的成本。
而在通用官網的公告中,原話則是「通用汽車和 LG 正在努力糾正這些缺陷的原因。與此同時,通用汽車正在尋求 LG 對這一次召回進行補償。」
之所以「尋求賠償」,是因為通用在最終召回通告里面表示,「LG 生產的電池有制造缺陷,包括負極極耳破損,或者隔離膜彎折」。
這也是此次召回事件中最特別的細節:車企 diss 電池供應商。
事實上,這并不是 LG 化學第一次遭遇來自車企的質疑。
正好在半年前,現代集團宣布召回全球范圍內接近 76000 輛 KONA 純電 SUV,涵蓋了 2018-2020 年款,此外還涉及部分 IONIQ EV 和 Elec 純電公交車,召回總數超過 82000 輛——召回的原因,也是「電池缺陷」。
是的,現代召回的純電車型,它們電池組的供應商也是 LG 化學。
最終,LG 化學宣布將承擔現代車型召回約合 9 億美元(58.4 億元)成本的大部分。但根據路透社的報道,在承擔責任前一段時間,LG 化學還曾發布聲明,表示「現代誤用了 LG 的快速充電指引」。
屋漏偏逢連夜雨,也許對于 LG 化學同樣適用。通用的公告發布之后,LG 化學股價應聲下跌,收盤價直挫 11.14%,盤中最大跌幅接近 12%。
短短半年內兩次召回,涉及超過 15 萬輛純電汽車,造成接近 19 億美元的成本支出。這樣的連續負面,也給 LG 化學的能源部門獨立 IPO 蒙上了陰影。
此前根據路透社 6 月份的報道,LG 化學正在推動能源部門的 IPO,預計在韓國股市募集 100-120 億美元(649-779 億元)的資金。
如果最終募資成功,LG ES(energy solution)部門將創下韓國史上最大 IPO 規模——超越 2010 年的三星人壽。
三、LG 的困局,還是電池行業的變局?
「軟包電池是不是不行了?」有朋友看到新聞之后這樣說。
2019 年之后生產的現代 KONA EV、IONIQ EV、雪佛蘭 Bolt EV 這幾款車型,使用的都是 LG 化學生產的軟包 NCM622 電池,同時現代、通用、雷諾等也是 LG 軟包的大客戶。
目前汽車使用的動力電池,的確有一定的去軟包化趨勢。比如本文主角通用全新的 Ultium 平臺,就將使用方殼電池(同樣用方殼的還有大眾 MEB)。至于特斯拉即將使用的 4680+一體式底盤就更不用說了。
除了軟包已到天花板的觀點,另一個現象也很有意思。
雖然通用明確表示要讓 LG 買單,但本次召回事件,并不會影響兩家的合作——4 月 26 日,通用宣布與 LG 合作,投資 23 億美元在田納西州再建設一家生產動力電池的工廠,預計將于 2023 年投產。
類似的合作模式,還有特斯拉+松下,大眾+Northvolt,以及國內的寧德時代「時代+車企」系列工廠。
預計 2025 年之前,全球動力電池生產規模就會進入 TWh 時代(光特斯拉自己就有個 Tera 小目標)。
市場擴大之后,電池供應商之間競爭的氛圍會更濃烈嗎?電池廠和車企之間的地位會逆轉嗎?以后會不會有更多的「LG」被吐槽,被 diss,甚至被要求負全責?
今天是開放式結尾,我們明天見。
(完)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5439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