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洗牌即將到來
2021進入第四季度,行業的熱門話題還剩兩個,其一是缺芯,其二就是新能源車企銷量節節攀升。
小長假第一天,新勢力9月戰報紛紛出爐,蔚來小鵬雙雙破萬,理想、哪吒、零跑等交付數據也相當好看。
不僅如此,比亞迪9月銷量達到70022臺,特斯拉的具體數據未出,但官方公布其前三季度已經在全球賣出超過62萬臺車——已經遠超去年全年成績。
中汽協8月數據顯示,國內新能源8月銷量達到32.1萬輛,單月銷量首次突破30萬輛大關,同比增長1.8倍,新能源車市場滲透率已提升至17.8%,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更是接近20%。
今年1-8月,國內新能源車銷量已達179.9萬輛(180萬輛的銷量是今年年初業內為新能源車制定的全年銷量目標)。
按照這個趨勢,我國有望提前實現2025年新能源車20%市場份額的規劃目標。
2020年是新能源補貼退坡之年,在此之前新能源汽車騙補的聲音還不絕于耳,而如今2021年被稱為新能源汽車元年。
仿佛一夜之間,新能源汽車突然就行了?背后的邏輯究竟是什么?
01
把技術交給企業
把選擇還給市場
提起新能源第一個關鍵詞就是補貼,新能源汽車一直被認為是政策市場,依靠政府補貼才能生存發展。
據了解,截止到目前,2021年新能源補貼近376億元,這其中很多是針對2017-2019年車輛的補貼,據估算,這一輪新能源汽車補貼周期的整個補貼額度可能接近3000個億。
汽車是一個高度工程化的行業,新技術產品需要大量市場驗證去突破核心技術,提高企業的研發、生產、質量控制水平。
這就意味著要將不成熟的產品推向市場,顯然真正的市場是不會為此買單的,因此在初期,很容易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死循環。
政府補貼解決了這個“宇宙第一原動力”的問題:企業做研發,市場來試用,政府來買單,這個設想很好。
但補貼似乎不僅僅只想啟動第一下,而是實實在在的深入到研發端與市場端。
補貼重點關注2個參數,一個是行駛里程,一個就是整車的能量密度。
于是除了個別頭鐵的玩家(比如理想one),整個行業都在面向補貼造車,騙補的產品也就是這個時候出來的。
這些車哪里去了?大多都通過B端進了網約車渠道,這個后面討論。
隨著補貼的退坡,以及雙積分政策的推出,企業真正開始面向市場需求造車,一些“門外漢”互聯網造車企業反而做的更好。
所以高端市場這塊,蔚小理的努力初見成效,品牌影響力逐步提高,開始搶BBA的高端市場。
另一端可以看得見的市場需求是大量低速電動車。過去,這個市場一頭是對不規范產品的打壓,一頭是人民群眾旺盛的需求。
那么為什么不造一款性比價像低速電動車,而又滿足乘用車要求的新能源汽車呢?這就是五菱宏光MiniEV的思路:人民需要什么我就造什么。
這款按照“60分邏輯”打造的微型車成為2021年的現象級產品。
不賣理想,不靠補貼,走群眾路線,貨真價實的滿足“人民群眾”的代步需求,在原材料漲價、芯片極缺的大背景下完成了單月破四萬銷量奇跡。
把技術交給企業,把選擇交給市場,大家各自玩各自擅長的業務,補貼完成了歷史使命,整個行業也就開啟了良性循環。
但現在看整個行業仍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比如充電與里程焦慮的問題,電池的回收問題,自主芯片及操作系統的問題等等,這每個環節都將制約著看起來美好,但其實并不是那么健壯的新能源行業的發展。
02
網約車共享化未實現
卻推動了電動化普及
除了車型產品不斷豐富,電動車的普及還離不開網約車的強大推動作用。
前面提到政府可以為新產品買單,但買完后也需要有個渠道滲透到市場中,讓用戶體驗到新能源汽車的優勢,這個渠道就是網約車。
網約車是最能體現新能源車成本優勢的。
以滴滴網約車,每天大約行駛300公里,一年大約行駛10萬公里,普通燃油車每公里的成大約為5毛錢,而新能源車大約為1毛錢,混動車輛大約為2-3毛,加上保養的差異,一輛純電網約車每年大概節省五萬多元成本。
經濟實惠是網約車司機愿意使用新能源車的最核心動力,因此被迅速接受,這就為車企提升產品質量爭取了時間。
新能源汽車的優勢也逐步被市場所認可:加速快,駕駛簡單,保養省心。
時間倒退五年,新四化的概念剛剛興起,人們都在期盼那個電動化、智能化、自動化和共享化的未來新世界。
但如今,前三化的進程中,智能化和自動化的進度不如預期,“共享化”道路走得舉步維艱。
03
新能源汽車不是舊瓶裝新酒
如果新能源汽車的定義只是把燃油驅動系統換成三電系統,那么新能源汽車也就不新了。
對于市場和用戶來講,換個電池似乎沒有太大吸引力。
如今大家似乎都認可,智能化、網聯化才是這一輪變革的第一驅動力,而智能化與網聯化首先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定義,也就是這兩年流行的“軟件定義汽車”。
軟件定義汽車,換個說法就是站在用戶的視角,以用戶場景為出發點,應用AI、互聯網等技術與手段,提高車輛智能化水平滿足用戶場景化出行的需求,也可以說是一次產業升級與消費升級。
汽車的設計的內在邏輯變了,都在說傳統汽車企業很危險,有點像當年的柯達跟諾基亞,不是不想轉型,體量太大轉不動。
以大眾的ID系列為例,雖然是全新的獨立團隊,全新的架構設計,全新品牌理念,但看車型外觀仍然是明顯的燃油車痕跡。
站在這個角度看,新能源汽車仍然有很長的路要求,誰來取代大眾、豐田的地位,可能不像蘋果當年那么簡單。
造車新勢力的成功,一定不是“舊瓶裝新酒”,都帶著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理解,以互聯網的思維面向用戶造車。
從蔚來汽車的組織架構就可以看出與傳統的車企不一樣,以客戶為中心與軟件定義汽車在組織架構中有明確的展現。
通過這套組織架構所傳達出來的產品理念與客戶理念就非常清晰。
產品一定是智能化的產品,要體現數字化的理念,銷售端以用戶為導向,比如完全取消了4S店的模式,車企直接對接用戶。這是對于傳統的顛覆,一定是新的瓶子,然后才能有新酒。
同時,新瓶裝新酒不意味著這是飲料,仍然是酒。
汽車的安全法規與質量控制不能缺乏,新勢力的智能化目前的輿論焦點都集中在了安全方面,比如特斯拉的剎車,蔚來汽車在長安街OTA。
互聯網思維可以讓產品有質的飛躍,但不能飛躍出了門類,仍然在某些方面要遵循汽車行業幾百年形成的底線法則。
新勢力既有發揚,又有傳承,才能蛻變。
寫在最后
1. 新能源汽車已經走出了襁褓期,迎來了快速增長期,未來幾年這個增長勢頭不會變化。
2. 新能源車第二波洗牌也將會到來,上次洗的是造車新勢力,這次可能新勢力老勢力一起洗。
3. 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技術仍然是整個市場關注的焦點,智能化的成功是新能源汽車能否持續增長的關鍵。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車巴客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5802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