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下,汽車產業轉型加速,多地掀起了投資汽車產業項目的熱潮。但伴隨著市場的激烈競爭,汽車產能利用則出現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發展態勢。”
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提出,要更多地關注我國汽車工業的產能利用率問題,避免因競爭激烈而出現產能閑置現象。
同時,基于對汽車行業的深入調研與實踐,本次大會,王鳳英還就動力電池安全、推動國產芯片快速發展等方面提出了議案建議。
鼓勵兼并重組,加強產能利用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下,汽車產業正在加速轉型,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等,為汽車產業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間。基于對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持續看好,全國多地掀起了汽車產業項目投資熱潮,跨國車企也在積極拓展在華產能和投資布局,甚至要將中國的生產制造基地,作為其海外出口的重要窗口。
相關數據顯示,當前,已經具備生產資質的企業預計有上千萬輛在建產能將陸續建成投產,而這些產能大部分為新能源汽車。
王鳳英分析稱,在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日趨深入的背景下,汽車產業在產能利用上呈現出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發展態勢,其中不乏大量閑置產能出現。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1年協會統計的98家汽車生產企業生產情況中,月生產不足千輛的企業達50多家,其中近20家處于停擺狀態,月生產0輛。而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企業集團銷量合計約占汽車銷售總量的9成,且在產能利用效率上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甚至能達到100%。
王鳳英認為,汽車產業產能布局的分散和不均衡,將會構成資金、土地、人才等資源的流失,阻礙汽車產業鏈的協同發展,影響到中國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同時,汽車行業在解決傳統汽車產能過剩問題的過程中,還要防止新能源汽車出現產能過剩現象。
因此,她提出了四項建議。首先,可發揮區域聚集優勢充分利用現有產能做大、做強民族汽車產業。建議重點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產業集群,布局一批動力電池、半導體、激光雷達等新興細分領域特色產業集群。
其次,建議國家統籌發展閑置產能,鼓勵傳統燃油汽車企業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加大對純電動技術的研發投入,鼓勵符合條件的優勢企業兼并重組產能利用率低或特別公示企業,通過升級改造為智慧工廠的形式充分對現有產能進行開發利用。
再次,建議強化監管力度,嚴格控制新增整車產能,遏制盲目投資現象,避免低效的重復建設,并建立退出機制,避免資源浪費。
最后,王鳳英建議政府及相關部門優先、重點鼓勵一批具備自主創新實力的中國車企“走出去”,引導中國本土企業主動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進一步拓展國際汽車市場,帶動中國汽車整體出口規模上升,以消化國內產能。
關注動力電池安全問題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使用過程中的動力電池熱失控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784萬輛,全國范圍內約發生3000起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其中,動力電池相關的安全事故占據很大比重。
“防止動力電池熱失控,提高動力電池安全性能,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王鳳英告訴證券時報,2021年,多家車企已圍繞著動力電池熱失控防護領域推出了相關的技術,但由于業內認識不足,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并不及預期。
同時,由于目前動力電池熱失控管理的技術并未納入法律強制配置體系,導致其推廣面臨難題。
據悉,截至2021年底,全國已上牌的784萬輛新能源汽車,均并未搭載最前沿的動力電池熱失控防護技術,仍有發生動力電池熱失控事件的風險。
因此,王鳳英建議,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規劃,推動動力電池熱失控防護技術成為新能源汽車出廠的必備配置;建議行業協會搭建平臺,引發社會各界以及行業的廣泛認知,共同推動動力電池熱失控防護技術的應用。同時,她還呼吁逐步對現有存量車型分批更換匹配熱失控防護技術的動力電池,并建立老舊新能源汽車退出機制,確保市面所有新能源車型均納入動力電池熱失控防護技術保護體系。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車資本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6984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