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個話題,主要是接新造勢力電子電氣架構分析的第二篇,這塊蔚來的工程師出來講得也比較少。所以只能從售后手冊和拆車分析里面獲取。
由于蔚來并不是以工程技術為主打口碑,我們看到的千兆以太網絡+高性能電控單元構成整車電子電氣架構,是逐步看到在2020年的智能網關、智能座艙以及智能駕駛系統,從硬件到軟件到應用層開始鋪設,2022年量產自動駕駛域控制器ADC采用英偉達ORIN芯片,中央顯示控制器單元采用高通8155芯片。
▲圖1.蔚來的分域設計,FOTA的時間點是很早的
Part 1
蔚來的演進過程
分段來看:
蔚來第一代電子電氣架構(ES8):采用分布式為主,創新點在于智能中央網關(CGW),數字座艙控制器和自動駕駛部分,以太網這塊只用在有限的部分。
蔚來改進版本的1.5代(后續升級的ES6、EC6和更新的ES8):導入了自動輔助駕駛控制器和泊車架構,增強了座艙部分,加大了相應的自研軟件的力度,主要集中在智能網聯、智能座艙、自動輔助駕駛,三電和車身這塊有點時間是相對較慢的(電驅電控以及部分車身控制)。
蔚來新的NP2(ET7和ET5):由于智能駕駛和座艙的軟件提升,在這塊領域里面應用軟件與硬件的獨立化,網關的迭代和車身在一起的。
下一代:這部分有聊過,東西比較多,目前還在構型階段。
▲圖2.蔚來量產的這一代系統
所以我的理解,蔚來的迭代是一步步演進的,分塊把自動駕駛從Mobileye替換成NVIDIA的Orin,把座艙替換成更高級的處理器。然后在CGW上做一些調整,導入了優化設計。
▲圖3.蔚來的自動駕駛控制器ADAM
●演進短期
從ES8、ES6和EC6,在硬件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軟件增強圖像信息處理算力, 然后推送新版本滿足客戶。
●演進中期
從ES系列切換到ET系列下,是圍繞全面增強三智模塊算力, 增強感知的圖像感知能力, 提升NIO Pilot體驗,在通信上主要的目的是優化視頻信息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兩個域間的互通和共享,并且提高以太網帶寬和應用場景。
●演進的長期
在開發層面,實現跨域融合優化,提升算力、存儲,盡可能導入Zone區域式I/O控制分布架構,通過電氣新的設計實現冗余控制,在軟件上配合SOA架構, 實現軟件和硬件分離, 運算與IO分離。
其實我的理解,蔚來在這個領域并不激進,一步步在走。
Part 2
傳統勢力的追擊
昨天英偉達公布了公司最新的汽車自動駕駛技術平臺“Drive Hyperion 9”,還官宣了Lucid Motors和比亞迪等電動車制造商將采用Hyperion的平臺架構,新的Drive Hyperion 9平臺將于2026年投入使用。目前英偉達在汽車圈客戶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造車新勢力
這些企業比較迅速包括蔚來(ET5、ET7)、小鵬(P5、P7、G9)、理想(X01)、威馬(M7)、FF、Lucid Group等。
●傳統車企
包括上汽智己、飛凡汽車,比亞迪、奔馳、捷豹路虎、沃爾沃、現代、奧迪、路特斯等。
●自動駕駛公司
包括通用Cruise、亞馬遜 Zoox、滴滴、沃爾沃商用車、Kodiak、圖森未來、智加科技、AutoX、小馬智行、文遠知行、元戎啟行等。
也就是說,我們能看到分布演進的模式,新勢力和傳統企業沒有差異,都在進行只是更快一些。
▲圖4.比亞迪的加入,進一步加速了智能汽車的競爭
它的架構總共包括汽車一連串的傳感器:車輛外部的14個攝像頭、9個雷達、3個激光雷達傳感器和20個超聲波傳感器,以及車輛內部的3個攝像頭和一個雷達。
▲圖5.英偉達的Hyperion 9
小結:我覺得電池價格上漲,一方面分化了競爭的情況,另一方面也延緩了領先者的起速的節奏——畢竟要讓所有人接受更貴的車比較難。在架構不斷變更的時代,傳統企業也在學習和改進,在沒有特別強的工程能力差異下,沒有代差的話很容易進入紅海競爭。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朱玉龍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7090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