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新能源車發展到了哪一步?
根據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的數據,2022年上半年歐洲(歐盟+英國+北歐)新能源車銷量為113.4萬輛,相比2021年同期還下降了三四萬輛,不過因為歐洲經濟和車市都不太景氣,2022年上半年歐洲新車銷量為559.7萬輛,同比下滑了13.7%,在這樣的背景下,2022年上半年歐洲新能源車的滲透率來到了20.2%。
從新能源滲透率來看,歐洲明顯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2%),與中國(25%以上)還是有一定差距。當然數量并不等于質量,下面就從具體的車型和品牌來分析下歐洲新能源車市場到底成色幾何。
車型:特斯拉Model Y/3斬獲前二,大眾ID.4位列第四
目前歐洲最受歡迎的電動車還是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分別以4.5萬和4萬的銷量位列前兩名,占據了新能源車7.6%的份額。其中大部分仍來自于國內的上海工廠,雖然3月下旬特斯拉柏林超級工廠正式開業,但仍處于緩慢的產品爬坡階段,前不久柏林工廠慶祝周產超過1000臺,而上海工廠的日產能最高能達到接近3000輛,是特斯拉柏林工廠的20倍。
排在第三位的是菲亞特500e,盡管是款非常純粹的“油改電”車型,但本身菲亞特500就是風靡了幾十年的暢銷車,改成電動車后價格也還算合適,暢銷也在情理之中。
排在第四的就是大眾ID.4了,大眾作為轉型純電最為激進的歐洲品牌,誕生于MEB純電平臺的ID.4和ID.3的產品力放到歐洲市場還是非常領先的,但因為供應鏈的問題大眾ID.系列目前的銷量并不算理想。同樣誕生于MEB平臺的斯科達Enyaq可以看作是ID.4的“換殼車”,以2.2萬的銷量位列第八。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韓系車有4款車上榜,起亞Niro EV、現代Kona EV、現代Ioniq 5、起亞EV6分別位列第6、10、14和17位,四款車加起來就占了約6.8%的份額。相比國內,韓系車明顯對歐洲和美國市場更為重視,目前韓系車在國內的份額已經不足2%,并且還在快速下滑。
品牌:奔馳寶馬稱大王,大眾沒賣過起亞
在車型TOP20的榜單中,寶馬和奔馳各只有一款車上榜,但前20的車型只占了39.5%的份額(歐洲目前新能源車集中度較低,還沒到淘汰賽階段),當把所有的新能源車型銷量相加后,份額最高的品牌便是寶馬和奔馳。
根據EV Vloumes的數據,寶馬在4-6月歐洲新能源車的份額分別9.4%、9.5%和9.3%,其次是奔馳,每月的份額均在8%-9%,接下來是特斯拉、起亞、大眾、標致、奧迪和沃爾沃(份額和奧迪差不多),BBA的新能源車份額加起來占了四分之一,前8名中除了特斯拉都是傳統汽車品牌。另外我們發現大眾品牌的份額竟然還不如“外來”的起亞,韓系新能源車的實力不容小覷。
如果我們再來看看國內的新能源市場,根據乘聯會今年1-6月新能源廠商的排名,前十五名中只有特斯拉和“南北大眾”上榜,其中特斯拉位列第二,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位列第十四和十五。其余全是自主品牌,新勢力“蔚小理”、哪吒、零跑也都上榜。
總體來看目前的歐洲新能源車市場豪華品牌占比很大,并且基本上都是插電混動或“油改電”的純電車型,有點像三、四年前的國內汽車新能源市場,不過歐洲與國內或美國不同的是歐洲幾乎沒有新勢力品牌。
寫在最后
在仔細分析歐洲新能源車的車型和品牌后,雖然從滲透率角度來看歐洲還不錯,但是含金量跟中國市場比并不高,首先PHEV插電式混動的占比較高,大約占了46.1%的份額,對比國內的PHEV車型占新能源車份額大概在25%,另外歐洲目前大量的銷量都來自于“油改電”車型,這些在國內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歐洲作為汽車工業的發源地,在過去100多年里長期處于領先地位,汽車產業對歐洲來說也至關重要:數據顯示歐盟與汽車直接或間接關聯的崗位達到1270萬個,占歐盟所有崗位的6.6%,汽車行業產生的營業額占歐盟GDP的8%以上,同時每年為歐洲主要市場的政府帶來了3984億歐元的稅收,并為歐盟創造763億歐元的貿易順差。
面對突然的電動化+智能化,我們能感受到歐洲的彷徨和掙扎:大眾CEO迪斯的離職,德國、意大利等國在“禁售燃油車”上投反對票。預計短期內歐洲電動化的腳步會有所放緩,只是中國絕對不會原地等待歐洲車企的大象轉身。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電動大咖·新能源汽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181894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