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開車@談擎說AI主編
近日,長安汽車公布了7月份的銷量成績。
據官方數據顯示,長安汽車集團7月銷量突破20萬輛,其中自主乘用車銷量達12萬輛;海外出口方面,自主汽車板塊7月銷量達20,833輛。從銷量數據的表現來看,長安汽車總體上呈上升趨勢。
然而,在關乎車企未來的新能源競賽中,長安汽車卻不僅落后于新勢力,還落后于許多傳統車企。
根據乘聯會發布的7月新能源廠商銷量排行榜數據,前五名中,已經率先“斷油”的比亞迪拔得頭籌,第2-5名分別是上汽通用五菱、吉利汽車、廣汽埃安和奇瑞汽車,也都是傳統車企。
值得注意的是,長安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同比增長率也只有兩位數,明顯落后于其他幾家。上汽通用五菱增長率較低,但考慮到其銷量基數較大,在微型電動車領域的市場地位較為穩固,長安一時難以撼動。
一番橫向對比之后發現,在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一片欣欣向榮的增長態勢下,長安新能源似乎已經顯露出一絲疲態。那么,阻礙長安新能源破局的癥結到底在哪里?
基本盤是廉價車,但微型車已淪為小眾品牌
作為一家從低端車起家的合資品牌,長安汽車最擅長的就是低端車。在中國四大汽車集團中,長安靠著廉價車,曾經達到了其它車企難以企及的高度。
不妨順著長安的時間線往回看。2014年長安汽車累計出貨1000萬輛,成為第一家銷量達到“千萬級”的中國汽車品牌。2015年,長安汽車奪得中國品牌乘用車年度銷量冠軍,緊隨其后的是哈弗、吉利和比亞迪等品牌。
反觀現在,從上面的銷量排名來看,比亞迪和吉利在新能源車板塊已經對長安實現了逆襲。
作為一家深耕下沉市場多年的本土車企,按道理來說,在低端新能源車型的較量中也應該駕輕就熟了。
然而結果卻出乎意料。從銷量來看,宏光MINIEV累計銷量已經超過70萬輛,奔奔E-Star累計銷量還未破10萬。
遺憾的是,6月29日,長安新能源官方發布奔奔E-Star車型暫停接單的公告。盡管官方給出的理由是上游原材料短缺及整車和零部件產能限制,但真實原因大家都懂,或許還有這款車實在不賺錢的因數。
事實上,隨著智能化配置的下沉,微型車市場圍繞電動化的競爭已經告一段落。長安之所以會輸掉微型車之戰,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一個幾乎沒有品牌忠誠度可言的下沉市場中,性價比是關鍵賣點。
奔奔E-Star的價格較高,最高廠商指導價達到了7.48萬,雖然配置和性能更高,但是這個價格很多微型車用戶已經不會考慮了,更早之前停售的心悅版也是因為價格較低所以相對好賣。所以長安對目標用戶心理的把握還是不夠到位。
在薄利多銷方面,上汽通用五菱曾經為勞動人民打造過“致富之車”五菱宏光,有數十年供應鏈體系的基礎,再加上四十多萬的年銷售數量,最終才能實現盈利。而奔奔E-Star供應鏈體系較弱,成本無法壓縮更多,在規模化上追不上宏光MINIEV。
其次,能充電、可上綠牌的微型車畢竟是一種新的品類,在下沉市場的爭奪中,營銷也尤為關鍵。而在這一點上,上汽通用五菱采用了IP合作、事件營銷、用戶共創等多種手段,一直保持了話題熱度,這一點碾壓所有競對廠商。
所以奔奔E-Star在微型電動車的較量中“出局”,既有用戶定位不夠清晰方面的原因,也暴露出營銷上的短板。
不過,長安還沒有放棄這塊市場,最近推出了體型和外觀與宏光MINIEV更為接近的Lumin系列。
從其外觀來看,這款車有更加嬌小的車身和圓潤可愛的觀感,糯玉米似乎是要走類似長城歐拉的“女性汽車”路線,無形中也縮小了目標用戶的范圍。
事實上歐拉的黑白貓已經停產,轉而推出了芭蕾貓、閃電貓,給一款汽車貼上女性標簽是否行得通還有待時間檢驗。
在5萬元以下的版本中,Lumin能買到的版本只有150km續航里程,而宏光MINIEV不但提供170km續航里程,并且在車型選擇上也更為豐富。看來在成本控制方面,長安的努力或許已經到極限了。
總的來說,在既不需要智能化技術也不需要品牌力的鄉鎮市場,取代奔奔E-Star的長安Lumin依舊沒有一個和“代步車”的定位相匹配的性價比,可能還要經歷一段時間的“試錯”,而競爭對手已經把微型電動車賣成了“快消品”。
在新能源下沉市場的爭奪中,長安和對手的差距越來越大了,似乎只能寄希望于高端品牌,那么長安的高端品牌又能否順利呢?
智能座艙:高端的食材,也怕手藝差的廚子
8月8日晚,長安阿維塔終于發布了首款車型“阿維塔11”,而“華為、長安、寧德時代聯手”這樣的標簽,在話題性上超越了產品本身,變成整場汽車發布會的爭論焦點。
從34.9萬-40萬區間的售價來看,阿維塔對自己的產品有著十足的自信,CEO譚本宏甚至用“三個天花板”(顏值、性能、智駕)來形容這款車。但是在看了具體的產品介紹之后,會發現這款車非常不像一臺長安所生產的車,而且“三個天花板”的評價也有些過頭了。
其一,第一塊天花板是“顏值”,有點“媽媽看孩子越看越好看”的意味。
對目前的高端電動車意向用戶來說,可選擇車型已經比較多了。自主品牌都有自己的高端車型,比如極氪001、長城機甲龍、比亞迪海豹等,看過一圈高端電動車后,會發現大家都非常重視車的顏值。
問題在于一款車的顏值是用戶見仁見智的視覺感受,很難用具體的數值來評價。對車企來說顏值只是敲門磚,在顏值上不丟分就可以了,最終還是要看內在的產品力。
其二,第二塊天花板是“綜合性能”。這方面主要基于華為DriveOne的電驅和寧德時代的三元鋰離子電池包和CTP2.0高效集成技術,但事實上這兩點都有所夸大。
我們不妨和極氪001來作個對比。阿維塔11所搭載電機的最大功率為425千瓦,高于極氪001的400瓦,然而3.98秒的百公里加速卻落后于極氪001的3.8秒。
在電池方面,阿維塔搭載了90度和116度電的電池包,能量密度分別為180Wh/kg和190Wh/kg。可是寧德時代最近已經發布了新一代的麒麟電池,能量密度達到255Wh/kg。可以預見,隨著麒麟電池在其他廠商的新車上投入量產,阿維塔11的電池勢必就落后了一代。
所以綜合性能方面,阿維塔11也夠不到天花板。
其三,在智駕方面,阿維塔11搭載華為的智能座艙、智能輔助駕駛。但座艙和輔助駕駛在阿維塔11上的最終呈現是不是天花板,需要畫“兩個問號”。
首先,智能駕駛方面,all in AI的百度很可能第一個不服,最近蘿卜快跑的robotaxi已經在重慶、武漢等地開始了無人化示范運營。從價格來看,量產車型Apollo RT6的價格已經降低至25萬元,而華為在L4級自動駕駛領域還沒有明顯的布局。
而且華為智能駕駛產品線總裁王軍也曾說道:“我認為智能駕駛的天花板,最后就是無人駕駛了。”
可以看出,長安想要借助華為拉高品牌力的訴求非常迫切,但既然作為供應商的華為都承認無人駕駛才是最終天花板,怎么到了阿維塔的車上智駕技術就“封頂”了?
另一方面,阿維塔縱然搭載了華為的智能座艙,但是對于軟件交互層面的調教是否到位,也會影響用戶最終的體驗。
這就像在傳統汽車三大件中,很多廠商使用的都是來自愛信的同款8AT變速箱,但是調教出來的效果卻都不一樣,而這種對核心機械總成的調教技術恰恰就是寶馬、奧迪等豪車企業的技術壁壘。
比拼智能化的時代,阿維塔的“軟實力”如何?或許可以從阿維塔的前身窺見一斑。據天眼查APP顯示,阿維塔的歷史名稱為長安蔚來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
2018年,廣汽和蔚來合資成立了廣汽蔚來(合創汽車),隨后長安與蔚來成立了長安蔚來。現在來看,這種借力新勢力造車的合作模式幾乎宣告失敗,廣汽蔚來至今沒有拿出一款能讓人記住名字的產品,長安蔚來則更加不堪,成立兩年竟然推出沒有一款車型。
也就是說,對長安集團來說,在汽車智能化方面甚至還沒有“實戰演練”的經驗,軟件團隊一上來就要拿阿維塔11“操刀”。從極氪001、大眾ID.3等車型發布時暴露出的缺陷來看,沒有軟件經驗的車企的首款智能汽車,往往更容易出現一些令用戶不愉快的bug。
其實在阿維塔11量產交付前,有體驗過座艙的準用戶曾反饋,車機的UI設計跟這款車的高端定位有點格格不入,流暢度和交互邏輯方面,沒有充分展現出鴻蒙OS的特性。阿維塔官方也表示將會重新設計交互界面,首批用戶可能要做好心理準備。
所以對阿維塔來說,雖然有華為來注入智能化的“靈魂”,但是華為的“靈魂”也在北汽、金康、廣汽等廠商的車上發光發熱。到底誰能將華為的智能化靈魂“妝點”出獨特的味道,同時又沒有折損原本的特性,就要聽聽將來用戶們真實的聲音了。
情感智能:差異化賣點遭宿敵“祛魅”
或許阿維塔也意識到華為合作的車企越來越多,為了避免同質化,要做出智能化的差異性。在這方面,阿維塔放出的大招就是“情感智能”。
在發布會上,譚本宏多次提及“情感”一詞。不同于其他車企標榜自家產品為“高端新能源車型”,阿維塔11被官方定義為“情感智能電動轎跑SUV”。
具體呈現的效果就是,當用戶進入車內座艙,Vortex 情感渦流和全車的氛圍燈就隨著音樂開始律動,來展現出歡迎模式等多種燈效。或許“情感智能”今后還會有更加高級的智能交互功能,但是目前來看,這是一個充滿了挑戰大于機遇的AI垂直賽道。
對車企來說,高等級的情感人工智能,能夠在每個客戶需要時對他們產生同理心和理解力。其應用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使用計算機視覺技術來監視駕駛員的情緒狀態并觸發警報,達到安全駕駛的目的;二是讓企業能夠在正確的時間向正確的客戶推薦正確的產品和服務,以提高訂閱式軟件服務的成交率。
但目前根據官方描述來看,阿維塔11的情感渦流還比較稚嫩。更為關鍵的是,“情感智能”依賴車內傳感器對用戶行為特征的捕捉,涉及到用戶隱私安全。
去年10月1日,由工信部等多部門聯合公布《汽車數據安全管理若干規定(試行)》開始施行。此規定一出,特斯拉不得不對中國用戶關閉了“哨兵模式”。
另外,從8月1日起《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已經開始施行。其中也明確規定,智能網聯汽車禁止從事非法收集、處理、利用個人信息,以及采集與本車輛行駛和交通安全無關的信息等行為。
隨著智能網聯汽車對用戶信息搜集行為的明令禁止,預想中最有商業價值的情感智能應用何時能夠合法落地,目前其實還不明朗;而當前法規所允許上車的功能,其商業價值比較有限,取名“情感智能”更多是一種營銷噱頭。
長安本來的優勢是下沉市場,以規模取勝,如今看來,下沉市場不敵通用五菱。然而在智能化方面,這個與長安在微型車領域纏斗了多年的老對手似乎也要故意“使絆子”。
作為第一款像高端車和智能化發起進攻的首款電動車,阿維塔11錨定情感智能標簽,以此凸顯“未來感”,可是最近上汽通用五菱官宣與大疆達成合作,并推出“靈犀智駕系統”,其特色也是基于用戶情緒打造智能駕駛。更要命的是,kiwi ev2023款價格還不到10萬。
也因此,主打“情感智能”可能無法讓阿維塔看起來多么科幻,自以為很高級的情緒智可能被越來越多的車企,從“神秘”走向“祛魅”,最終成為平價配置。
而失去情感智能特色的阿維塔,該如何讓用戶相信自己站上了“天花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