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特斯拉全球銷量131.43萬輛,今年第一季度就已經達到了42.2萬輛,銷量增長形勢一片大好。
不過在2022年上半年,比亞迪就以64.14萬輛的銷量超越特斯拉,從此便穩坐世界冠軍的寶座。
即便比亞迪和特斯拉的技術還有一定差距,但也足以說明:新能源發展的道路并不只有一條。
特斯拉顛覆了很多傳統汽車工業的觀念,并且迅速席卷各大主要市場,但是在中國,特斯拉將面對最為嚴峻的挑戰。
01
獨一無二的中國市場
多年前,中國就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消費市場,具體到新能源汽車領域也已經連續7年蟬聯第一。
在燃油車時代,中國消費者就有不同于歐美日市場的偏好。
比如喜歡大空間,精致的內飾,轎車偏向于三廂車,尤其鐘愛SUV等等,很多合資品牌的車型進入中國都要加長或者調整。
早期的特斯拉在進入國內后,憑借獨特的科技優勢吸引了很多客戶,不過也有很多消費者認為其做工粗糙,配置簡陋,缺乏傳統汽車的一些優點。
直到現在,特斯拉的車型并沒有做出相應的改進,甚至前幾天才將動能回收強度變成消費者可調。這是特斯拉追求成本效率的全球標準做法,獲得了巨大的定價和品牌優勢,但同時也為中國市場競爭留出了大量的空間。
在中國汽車向新能源轉型的同時,中國又是全世界移動互聯網發展最為迅速的市場,中國消費者對于車載互聯網和智能化的感知非常強烈。
所以,只擁有傳統汽車優點的合資品牌在迅速墜落,BBA等一線大牌都走得踉踉蹌蹌。
只擁有智能電動車優點但是基礎制造功底很差的初創品牌,也無法很好地滿足中國消費者。
毫不夸張地說,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消費人群不僅數量龐大,要求很高,而且需求也非常地多元化。
既然中國是最大的新能源市場,肯定就會吸引更多的資本和勢力加入戰斗,自主品牌就是特斯拉的最大對手。
02
戰斗力爆表的自主品牌
如果觀察燃油車這條線你會發現,現在自主品牌絕大多數已經能生產2.0T及以下排量的發動機,少部分如長城、紅旗等能夠生產大排量6缸發動機。
但是即便如此,自主品牌燃油車售價還是要遠低于同等技術和配置的合資品牌,燃油車溢價和合資品牌已經深度綁定。
經過這么多年發展,自主品牌已經不甘心永遠跟在合資品牌后面吃剩飯,而新能源則為它們帶來了換道超車的絕佳歷史機會。
自主品牌一方面想要逆天改命,另一方面順應國家產業規劃方向,順勢而為加快決策布局新能源,這就是為什么自主品牌集體瘋狂all in新能源的底層邏輯。
歐美市場比較固化,它們沒有這么多想要翻身的自主品牌,產業政策對新能源方向支持力度也不像中國這么堅決而有力,特斯拉在歐美市場也就遇不到太多像樣的對手。
今年一季度,中國新能源銷量排名前十的車企中,只有排名第2的特斯拉和第10的華晨寶馬是外資或者合資品牌,剩下的都是中國自主品牌。
其中,新勢力自然不用多說,蔚小理它們沒有任何歷史包袱,比亞迪也已經停產了純燃油車。
榜上的廣汽埃安、吉利、長安可都是實打實的傳統廠家,它們更能代表主流自主品牌的態勢。
除此之外,以一汽、東風、上汽為代表的國家隊,全部明牌高端新能源,一汽有紅旗新能源,東風有嵐圖和猛士,上汽有智己和飛凡。
所有的這些品牌和新能源產品在中國市場形成了密密麻麻的矩陣,其中有不少車型售價定位與特斯拉重合,相當于特斯拉要單挑一群。群狼戰術,往往很有殺傷力。
更有趣的是,自主品牌新能源的強勢,也加劇了合資品牌的內卷,剛剛上市的別克E5,出自全新奧特能純電平臺,車長4.9米的中型SUV起步價只要20.89萬,比小一圈的Model 3還便宜。
03
強大的中國新能源供應鏈
汽車制造業非常依靠供應鏈,傳統燃油車巨頭都有成群結隊的供應商隊伍一起戰斗,甚至能夠對競爭對手形成封鎖。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愛信精機。
即便和吉利以及廣汽成立了合資公司,但就是不肯把8AT技術拿進來。
想用8AT?只能找愛信采購。
特斯拉對傳統制造流程進行了改進,并且率先通過一體式鑄造技術大幅降本。
沒過多久,極氪009上市并使用了當前面積最大的一體式鑄造后端鋁車身。前幾天小鵬發布了SEPA 2.0 「扶搖」架構,國內首次采用前后一體式鋁壓鑄車身,并且支持全域800V高壓。
之所以自主品牌能快速地跟進使用最前沿的技術,就是因為國內有完善的自主供應鏈,就連特斯拉都在和比亞迪談電池合作。
新能源汽車三大件排名第一的是動力電池,2022年全球排名前十的動力電池廠家中,中國占了六席,而且這個占比已經持續了很多年。
無論是方形電池,還是特斯拉引以為傲的圓柱形電池,中國的供應商都能搞定。
駕駛芯片、ADAS軟件、智能座艙、激光雷達、800V等等這些重點技術,在國內能找到全套的解決方案。華為甚至可以做到鬧市區的輔助駕駛,特斯拉的全棧自研對于自主品牌來說就是常規操作。
所有的這一切,都能讓中國很輕易地生產還不錯的新能源汽車,有部分自主品牌甚至已經將新品牌新車型價格推到了50萬甚至100萬,完全越過了特斯拉。
結束語
特斯拉是一家優秀的公司,而中國是一個神奇的市場。
它的神奇之處在于孕育出了獨特的消費者和本土汽車品牌,即便只按照中國本土的口味就能造出優良的新能源車。
特斯拉領先的距離已經不夠長,它的后視鏡看得到的基本上都是自主品牌新能源,兵強馬壯,而且越來越近。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西游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20109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