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豪車圈子里有個BBA,“寶馬、奔馳、奧迪”三巨頭并稱。
而在管理咨詢領域,也有一個三巨頭并稱的MBB,指的是麥肯錫、貝恩與波士頓咨詢公司三大頂尖咨詢公司。
我們現在看到的很多權威榜單,都是出自MBB。
近日,波士頓咨詢公司公布了2023年全球最具創(chuàng)新力公司榜單,前20名中,共有15家美國公司,還有兩家中國公司,分別是華為、比亞迪。
華為排名第8,與去年持平;比亞迪排名第9,是前10名中僅有的兩家電動汽車制造商之一,另一家是特斯拉。
那么,比亞迪是怎么做到的呢?
01
入選榜單,比亞迪憑什么?
與全球500強之類的排名不同,波士頓咨詢公司推出的全球最具創(chuàng)新力公司榜單經常變動,它更能反映某個公司在近期內行業(yè)地位的變化。
那么,比亞迪沖入前10的原因在哪兒呢?
2022年,比亞迪全年銷量達到186萬輛,反超特斯拉,重回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位置;2023年全年比亞迪有望實現300萬輛的銷量目標,行業(yè)地位再次鞏固。
除此之外,研發(fā)經費也是波士頓咨詢公司在制作榜單時的重要參考指標。
到目前為止,比亞迪擁有超過6萬名專業(yè)研發(fā)工程師,2022年研發(fā)投入達到186.54億元,同比增長133.44%;2023年第一季度研發(fā)費用達到62.38億元,同比增長164.24%。
持續(xù)的研發(fā)投入給比亞迪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根據國內權威媒體的統計,2023年上半年A股共有16家整車上市公司,比亞迪預計盈利105-117億元,超過其它15家公司凈利潤的總和。
那么,比亞迪的研發(fā)投入,都出了些什么成果呢?
02
比亞迪手中,有哪些“神兵利器”?
比亞迪是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的先驅,首款新能源汽車F3DM早在2008年就已經正式上市,這也是全球首款插電混動車型。
但從客觀角度來說,比亞迪真正展現出行業(yè)統治力,卻是最近兩年的事情。
2022年3月份,比亞迪正式停產所有燃油車,這是全球首家完成新能源轉型的傳統汽車廠商,到目前為止,也是唯一一家。
能夠主動放棄燃油車,證明比亞迪手中掌握了各種“神兵利器”。
比亞迪最初在技術上艷驚四座,是2020年3月份量產的刀片電池。
這款全新的磷酸鐵鋰電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能、成本等方面均有突出優(yōu)勢,上車之后,推動比亞迪旗下車型銷量持續(xù)增長,并且以一己之力帶動磷酸鐵鋰電池復興。
比亞迪另一件“神兵”是2021年1月份發(fā)布的超級混動DM-i系統,這是一種以電為主的混動架構,在燃油經濟性、動力性能、用車體驗等方面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成為比亞迪旗下插混家族的主要驅動力。
與刀片電池一樣,超級混動DM-i系統也有重塑行業(yè)格局的能量。
憑借該系統,比亞迪確立了純電與插混齊頭并進的發(fā)展模式,也就是從超級混動DM-i開始,插混車型才開始在行業(yè)內風行。
電池和動力系統上的突破,實際上是一種局部提升,但比亞迪顯然不會滿足于此。
2023年1月5日,比亞迪正式發(fā)布易四方平臺技術。
易四方平臺技術是一個以四電機系統為核心的全新技術平臺,它擁有4個可以獨立控制的輪邊電機,省去了復雜的傳動結構,整車最大馬力可以超過1100Ps,同時還能夠實現原地掉頭、高速爆胎平穩(wěn)剎車、應急浮水模式。
4月10日,比亞迪另一項重磅技術登場——云輦智能車身控制系統,該系統的側重點是垂直車身控制,能夠進行車身阻尼的無極自適應調節(jié)、車身主動動態(tài)調節(jié)、四輪同步升降,通過垂直-橫向-縱向實現真正的整車姿態(tài)控制。
一系列的研發(fā)成果,成為比亞迪銷量持續(xù)增長的原動力,也成為比亞迪入選全球最具創(chuàng)新力公司榜單的關鍵原因。
對比亞迪來說,這些研發(fā)成果意味著更高的行業(yè)地位。
對整個國產新能源汽車行業(yè)來說,比亞迪這個成功案例,也有著積極的示范意義。
03
華為與比亞迪,英雄所見略同?
全球最具創(chuàng)新力榜單前10名中,有華為和比亞迪兩家中國廠商。
有一個觀點流傳很廣:成功的要素都是相似的,失敗則各有各的原因。
華為與比亞迪,分屬不同的行業(yè),但他們現在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
華為與比亞迪有很多的共性,都比較重視自主研發(fā),手中都有各種核心技術,都屬于技術驅動型廠商,都有理工男的形象,而且都有點以技術為后盾的硬氣。
甚至,它們連老總的格局都是相似的,任正非說過,不要把市場做絕,要給友商發(fā)展空間;今年4月份的業(yè)績發(fā)布會上,王傳福也表達過類似的觀點。
事實上,玩技術的走的都是一條路,有一句話叫做“手里有糧、心里不慌”,一家廠商在外邊怎么宣傳都可以,但手里有沒有“糧”,自己是最清楚的。
華為被狙擊之后,空下來的高端手機市場又重新被蘋果占據,那些號稱進行了大量自主研發(fā)的“新國貨”,連口湯都喝不上。
目前國產新能源廠商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部分廠商開始炒作一些虛無縹緲的概念,但不要忘了,合資廠商不會坐以待斃。
如果沒有核心技術,一切繁榮都是虛假繁榮。
結束語
從目前來看,比亞迪一家獨大的市場地位暫時不會受到什么威脅,但從長遠來看,我們需要有國產廠商喊出“超越比亞迪”的口號,前提是,從技術上超越。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西游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20695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