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Jaz
編輯 / 葉方
5 年前的一個春天,吳新宙的領英更新了。
他的公司地址從高通總部所在地美國圣地亞哥,變成了灣區——吳新宙入職了小鵬。
此時,吳新宙并沒有她的師妹谷俊麗更有名氣,后者曾在特斯拉 Autopilot 機器學習技術主管,而后在 2017 年加入特斯拉。
吳新宙在高通累計的 100 多項技術專利和技術經驗是他的護城河,在被獵頭反復邀請后,2018 年,他加入小鵬汽車。
5 年后,低調的吳新宙早已成了小鵬汽車智能駕駛的靈魂人物。
正當小鵬 G6 迎來大賣、大眾投資小鵬 50 億,在產品、戰略層面一片大好時,吳新宙辭職小鵬汽車,引發了行業激烈討論。
這位靈魂人物的去向,似乎也成了自動駕駛潮水涌動的方向。
何小鵬與吳新宙的告別,堪稱體面。
何小鵬在微博長文宣布得力干將離開小鵬汽車,文中釋放了三個信息點:
第一,最不意外的是吳新宙離職是因為長期分隔兩地的家庭原因;
第二,吳新宙的離職在內部經過了 1 年準備,也就是說從去年年初開始已經有離職跡象。
第三,小鵬也很坦誠在微博中「吳新宙將成為全球知名企業最高等級華人高管」,變相確認了吳新宙將入職英偉達,擔任全球副總裁職位,直接向黃仁勛匯報。
對小鵬的真誠發言,吳新宙也立刻微博回應表達知遇之恩。
小鵬與吳新宙體面告別,或許是小鵬智能駕駛守正出奇的開始。
01
吳新宙,自動駕駛一號位的「養成系」
吳新宙的養成路線經歷了清華培養——美國深造——企業高管,是技術大牛的代表性成長路徑。
1998 年吳新宙畢業于清華大學電子系,同年他清華直博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深造,2004 年他獲得了電子工程博士學位。
到這里,吳新宙就已經站在了的技術浪潮尖上。
吳新宙的職業生涯也開始得十分順理成章,其一,專業對口,進入通信行業;其二,工作變動不大,十分穩定。
畢業后,他加入了通信創業公司 Flarion,吳新宙作為技術工程師主要負責 PHY\MAC 系統設計和仿真。
在 Flarion 的 2 年工作中,他展露頭角,不僅是超過 10 項相關專利的共同作者,還參與了 FLASH-OFDM 技術的開發。這是一種擁有低延遲的無線寬帶技術,是由使用多個正交載波進行高速數據通信的 OFDM 技術衍生出來的通信方式。
據汽車之心了解,吳新宙主要參與開發了 FLASH-OFDM 的蜂窩系統。
2006 年隨著高通收購 Flarion,吳新宙順理成章地加入了高通,并扎根高通 13 年。
這 13 年中,吳新宙穩中有進,先后擔任資深工程師、主任工程師、首席工程師、資深工程總監。
2011 年是一個關鍵節點。
此前他在高通主要圍繞移動通訊系統展開工作,如移動寬帶互聯網、仿真系統設計,2011 年以后在他的履歷表上出現了深度學習。
作為首席工程師的他,開始帶領高通圣地亞戈團隊做智能駕駛研究,包括車輛連接網絡、高精定位以及基于車輛路徑規劃與預測的計算機視覺及深度學習。
2015 年之后更為聚焦,他成為工程總監負責高通自動駕駛研發工作,聚焦于高精地圖、攝像頭、雷達以及深度學習。
約等于在高通的后半程經歷,既為其積淀了管理團隊的經驗,同時他也沉淀了許多計算機視覺、深度學習等技術,為他在自動駕駛領域筑牢了技術壁壘。
一位獵頭向汽車之心介紹,美國華人圈不乏像吳新宙這樣名校畢業,知名企業工作的工程師,但他的優勢則在于較早的接觸、研究了新興的智能駕駛技術。「當然,要是吳新宙選擇回國,入選國家千才計劃一定沒有問題」。
吳新宙選擇了小鵬,是從一艘巨輪踏上一艘增長速度驚人的快艇。
2018 年時,小鵬汽車成立不過兩年,彼時離其發布首款智能 SUV 小鵬 G3i 還有 1 年時間,但何小鵬做智能化汽車的決心,讓吳新宙看到了自己潛心研究的自動駕駛技術有了「技術落地」的可能性。
同時,彼時來自阿里巴巴、IDG 的熱錢不斷涌向小鵬,小鵬不缺錢但缺如吳新宙這般的人才。
天時地利人和,吳新宙縱身快步,完成了從通信到自動駕駛行業的縱身一躍。
02
小鵬智駕躍遷關鍵詞:
打江山與惜人才
何小鵬是惜才的。
一位媒體人評論,王鳳英剛擔任小鵬汽車總裁時間不長,還沒有開始發揮特長與優勢,何小鵬便把王鳳英掛在嘴邊,毫不吝嗇贊美,隨時都要提一提這位干將。
對于吳新宙來說,更是如此。
去年 6 月,何小鵬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段小鵬汽車城市 NGP 測試視頻。
視頻中何小鵬在主駕位置,小鵬汽車自動駕駛副總裁吳新宙在副駕位置,兩個人一邊測評,一邊有說有笑,并沒有老板對員工的架子。
吳新宙在視頻中對何小鵬說,做城市 NGP 最大的痛苦就是真的找不到一輛車來對標,開發沒有終點,只能跟老司機對標。
吳新宙在小鵬的五年,是挑戰的五年。
在這期間他首先在技術架構層面搭建了小鵬智能駕駛的基本格局。
2018 年時,吳新宙的師妹谷俊麗先一年入職小鵬,有基本雛形。
正如日前吳新宙在接受媒體采 訪時所說,自動駕駛不是廣告學,是非常扎實的工程,需要技術、團隊、體系的積累。
讓吳新宙最有成就感的,就是搭建好小鵬自動駕駛團隊的地基。
2020 年小鵬對外亮相的自動駕駛核心團隊成員
吳新宙來小鵬后,陸續挖來了兩波人,一波是高通的技術人才,一批是國內華人技術工程師。
前者譬如曾主導高通 ADAS 芯片設計方案的 Benny Katibia。
后者譬如 LinkedIn 技術負責人林一樹、百度 Apollo 成員李力耘。
同時吳新宙參與打造了規模 1000人左右的研發團隊,并將團隊分布于中美兩地。核心算法團隊約 150 人,落在了美國圣地亞戈、硅谷;國內團隊則主要在廣州、北京、深圳等地負責測試和定義需求,與美國團隊協同。
小鵬汽車智能駕駛格局落地,他本人也過上了中美兩地奔波的生活,絕大多數時間,吳新宙都待在大本營廣州,過著與家庭兩地分居的狀態。
從去年起意離職后,才開始主要待在硅谷,偶爾回國現身 1024 小鵬科技日等重要活動。
除了搭建團隊,吳新宙也幫助小鵬陸續完成了 XNGP 智能輔助駕駛功能的開發,并且確定了完全形態的 XNGP 系統從有圖進入無圖的技術方向。
也就是說,到 2024 年,小鵬 XNGP 系統將不依賴高精地圖,實現點到點輔助駕駛。
其實,城市 NGP 在廣州試點,相當于幫助小鵬打下了一顆鉚釘,使其成為了首個讓高階智能輔助駕駛在城市場景中量產落地的汽車品牌。
吳新宙從打造團隊再到技術研發功不可沒,先后見證小鵬汽車記憶泊車、NGP、LCC 增強版、XNet、NGP2.0 等功能及產品的發布。
再者,吳新宙能掀起波瀾與其本人為人處世的風格關聯極大,在公開場合他總是保持著相對柔軟的一面,在工作上卻雷厲風行,要求極高。
在接受晚點采 訪時,吳新宙被問到 FSD 進入中國,預計多久會被超過,吳新宙在技術問題上斬釘截鐵:「我覺得它永遠都超不過我們,因為我們效率比他們高,工程師比他們努力。」
吳新宙的離開,短期內可能會對小鵬的智能駕駛造成波動。但并不意味著小鵬智能駕駛黃金時代的結束,而是要看接棒人李力耘的表現。
2019 年,李力耘加入小鵬汽車,擔任小鵬自動駕駛規控負責人,可以算是從 Apollo 關鍵成員成為小鵬的核心成員。
李力耘老東家百度 Apollo 自動駕駛技術沉淀厚重,他也在智能駕駛決策規劃算法等層面積累了不少實戰經驗,入職小鵬后主要負責高速 NGP 與城市 NGP 的研發,并負責城市 NGP 的落地。
李力耘比吳新宙年輕約十歲,在職業發展中也有更多的上升空間。因此,在 2022 年吳新宙提出離職后,李力耘已經成為 XNGP 實際負責人。
縱觀小鵬智能駕駛的一號位:
第一階段:谷俊麗;
第二階段:吳新宙;
第三階段:李力耘。
這些一號位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清華系出身,美國深造。
吳新宙和李力耘本科都在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谷俊麗是清華與 UIUC 聯合培養博士。谷俊麗與李力耘,都是吳新宙的師妹與師弟。
何小鵬顯然看準了,清華大學這所老牌院校培育出的人才。
除小鵬三位一號位之外,小鵬汽車聯合創始人夏珩、何濤同樣畢業于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
03
人事變動聚散別離,
指引自動駕駛潮水方向
在過去一兩年中,全球自動駕駛行業都在發生劇烈的人事震動。
震動往往能感受到震源和去向,從而洞察行業潮水的方向。
從去年 1 月開始,華為原智能駕駛產品線總裁蘇箐、理想汽車 CTO 王凱、蔚來汽車副總裁章健勇、華為智能駕駛產品部首席架構師陳亦倫、特斯拉高級 AI 主管 Andrej Karpathy 、集度汽車智駕負責人王偉寶、百度 IDG(智能駕駛事業群組)首席產品架構師郭陽、飛凡智能駕駛首席科學家金杰盂博士等自動駕駛相關核心人物離職。
到了 2023 年,更為劇烈。
有媒體統計,2023 年國內自動駕駛人事變動至少發生了 20 起。
吳新宙只是其中的一位,但其離開小鵬,入職英偉達的變動,也反映了幾個趨勢:
一方面,能夠看到國際芯片巨頭正在下決心補足軟件算法、服務及效率上的短板。此次,吳新宙將作為全球副總裁入職英偉達,一定程度上強化英偉達自動駕駛算法庫的能力。
小鵬與英偉達交往甚深,小鵬 P7、G9、G6 均采用英偉達旗下 Xavier 或 Orin 芯片,英偉達的自動駕駛芯片在國內銷量尚可,但對比地平線、黑芝麻等一眾國內自動駕駛芯片的地板式保姆級服務,還是少了點意思,差了點效率。
另一方面,吳新宙接受英偉達的邀請,除了家庭原因外,也很有可能是對自動駕駛「無限游戲」的考量。
正如吳新宙所說,自動駕駛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不斷解決 Coner case,目前面臨自動駕駛進入城市,不斷開城更是加劇了反復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循環。
過去兩年的自動駕駛離職潮,一部分自動駕駛技術專家選擇進入 AI 領域和芯片領域。
曾經為特斯拉開發 FSD 的 Andrej Karpathy 再次加入了前東家 Open AI,聚焦 AI 領域。
蔚來自動駕駛助理副總裁章健勇加入了輝羲智能,這是一家自動駕駛芯片初創公司。
還另一波人選擇了自主創業。
如阿里達摩院自動駕駛負責人陳俊波創辦有鹿智能,做戶外清潔機器人,還有千掛科技聯合創始陶吉、Momenta 產品工程研發副總裁王榮興紛紛跟緊 AI 創業潮,投身大模型創業。
自動駕駛行業的人員變動浪潮,是不看好發展前景的說明嗎?
——未必。
正如地平線創始人余凱曾在公開場合坦言,L3 自動駕駛恐怕十年以后都未必真正地實現,但不可否認自動駕駛一直在激流勇進。
汽車之心認為,恰好是自動駕駛產業作為千行百業中的新興產業,其人員變動顯示著行業高度的活躍和開放。
從這些技術大牛的入職方向也能看到,他們所從事的行業也與自動駕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無論是 Transformer 模型引入智能駕駛領域后,對智駕能力的提升,還是芯片公司補足芯片算法庫的動作,無一例外都是以底層技術持續賦能自動駕駛更迭。
百度集團副總裁袁佛玉去年公開表示:「整體的作戰能力,才是自動駕駛這種極其復雜的業務的核心競爭力」。
吳新宙、章健勇、Andrej Karpathy 等技術大牛作為個體的離職,其實不會對整個行業產生驚天動地的影響,反而是他們曾在各自老東家中沉淀下的團隊、管理風格、技術指引,與企業的風格融為一體,將會成為企業發展的寶貴遺產。
無論是馬斯克對 Andrej Karpathy 的由衷感謝,還是何小鵬對吳新宙的真誠歡送,都讓我們看到了老東家對待自動駕駛一號位的尊重。
這些恐怕也是決定著這家公司能活多得多好、活得多久的根本性的氣質特點。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之心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207730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