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王加冕——這可能是不少人看完比亞迪第 500 萬輛新能源汽車正式下線時,對「迪王」的印象。
比亞迪是有這樣的底氣的。
第 500 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比亞迪是全球首家達成這個量級的車企。
當大部分新能源玩家還處于銷量爬坡期時,比亞迪已經手握一張 500 萬輛市場體量的底牌,至今增幅遠超整個行業:
從第一輛新能源車下線到第 100 萬輛,比亞迪用了 13 年;
第 100 萬輛到 200 萬輛耗時 1 年;
第 200 萬到 300 萬輛僅用了半年;
如今抵達 500 萬輛的里程碑,比亞迪只用了不到 9 個月的時間。
光鮮亮麗的背后,也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心酸往事。
這次儀式現場,也喚醒了王傳福內心感性的一面,談到比亞迪曾面臨的困境與挑戰,一度哽咽。
「在 2017 年到 2019 年,比亞迪連續三年利潤大幅下滑,尤其是到 2019 年,凈利潤只有 16 個億。但是在研發上,那一年我們還是咬緊牙關投了 84 個億。」
「很多人說我們造新能源汽車就是在燒錢,比亞迪也一度將活下去作為主要目標,這條路雖然難走,但是比亞迪走了二十年,這是比亞迪造車的故事,也是中國品牌造車的縮影。」
在比亞迪制作的一支「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的主題視頻發出后,理想汽車投資人、美團 CEO 王興在朋友圈轉發了這支視頻,并言:「熱淚盈眶」。
毫無疑問,這是屬于汽車圈的「比亞迪時刻」。
但熱鬧歸熱鬧。汽車之心更關注的是,當我們在看比亞迪第 500 萬輛新能源車下線時,我們到底在看什么?
01 看一種堅持
從 2003 年專注新能源賽道至今,到押注插混技術 10 年時間、連續 10 年的銷量不振,甚至是在現金流危機之下,比亞迪依然沒有放棄。
2003 年收購西安秦川時,王傳福放話:「西安秦川可作為進軍中國電動汽車市場之切入點。」
2006 年,比亞迪第一款搭載磷酸鐵電池的 F3e 電動車研發成功,但由于當時政策的不完善、技術的不成熟,一直到 2008 年,比亞迪首款混動車型 F3DM 上市,成為了全球首個將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投入量產的車企。
但這一成績并沒有換回消費者的認可,兩年時間 F3DM 的累計銷量只有慘淡的 417 輛。
從 2010 年至 2019 年,比亞迪平均年銷量為 46.2 萬輛,平均凈利潤只有 18.9 億元,但研發投入高達 434 億元。
這十年期間,整個燃油車市場的滲透率持續上升,大部分傳統車企都能夠吃到市場的紅利,唯獨只有比亞迪的銷量連續刷新低,連續高投入的研發也曾讓多名比亞迪研究院核心技術負責人出走。
2014 年比亞迪 20 周年大會上,王傳福當著 700 多位高層員工掩面而泣,希望大家理解技術對比亞迪的重要性。
「那是一段苦不堪言的日子,已經不知道后面要怎么辦了,當時的比亞迪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活下去。」
2010 年 ~ 2019 年,可以說是比亞迪黎明前的黑暗,連續十年的銷量不振,技術投入沒有產出。
2019 年,比亞迪年銷量為 46.14 萬輛,其中新能源車型為 21.94 萬輛,占比不到 50%,凈利潤歷史最低只有 16 億元,但比亞迪在這一年研發投入高達 84 億元,占據營收比例 6.59 %。
這一比例相當于寶馬的研發投入水平,其當年在國內汽車市場的銷量是比亞迪兩倍。
同一年,比亞迪的野心還伸向產能擴張(長沙、中山、西安新增工廠)、研發磷酸鐵鋰技術刀片電池、獨立 5 個弗迪系公司,垂直整合供應鏈。
一方面是持續走低的凈利潤,一方面是持續加大的研發投入。
王傳福也曾害怕選錯方向。
2018 年 DM 混動技術研發至第三代時,王傳福差點走不下去,因為當時中國新能源車這個市場插電混動的份額很小,技術本身還需要進一步的優化和突破,也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
2018 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首次突破 100 萬輛,同比增長 61.7%,但插混車市場容量極小,僅占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的 21.6%(27.1 萬輛)。
「那時候很多車企陸續放棄了插電混動的研發,比亞迪內部也曾提出放棄,但我還是拍板要繼續做插混路線,必須咬牙堅持下去,即使做錯了,我也認,所有可行的路線我們都試了一遍。」王傳福表示。
這種投入終于迎來了回報。
2021 年,比亞迪的混動車型銷量達到了驚人的 27.39 萬輛,同比 2021 年翻了 4 倍多,雖然 DM 混動車型只占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的 45%,但與 EV 純電車型的 1.4 倍增速相比,混動車型是比亞迪在 2021 年實現銷量逆襲的關鍵。
長期的研發投入和對新能源賽道的堅持,是比亞迪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優勢的原因。
2021 年,比亞迪推出了 DM-i 超級混動技術,搭載 DM-i 混動的秦、宋等車型都成為熱銷車型,在各自領域拿下銷冠,而其他品牌卻在最近兩年才量產推出 PHEV 混動車型。
銷量數據上,2023 年至今比亞迪月平均銷量達 26.1 萬輛,累計總銷量達 182 萬輛,接近去年全年銷量(180 萬輛)的同時,距離今年 300 萬輛年銷量目標已經完成 61%。
憑借前瞻預判與技術籌備,比亞迪已經領跑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這是王傳福堅持了 20 年所換回的結果。
02 看一種勇氣
無論是成為全球首個停產燃油車的汽車公司,還是采取油電同價策略,從燃油車手里搶客戶,每一個動作都代表了比亞迪的決心和勇氣。
首先是用混動帶來的銷量轉折點。
比亞迪,是第一個站出來挑戰日系壟斷地位的中國車企,發布了 DM-i 超級混動平臺。
王傳福曾表示,如果說純電動車重點解決了增購需要,那么插電混動則有效解決了更多家庭首購和換購需求,對龐大存量燃油車市場,形成了明顯替代效應。
以比亞迪秦 plus DM-i 為例,其 9.98 萬~14.58 萬元的售價,直接切入了國內乘用車市場銷量第一梯隊的日產軒逸、大眾朗逸等車型的價格帶。
同時,比亞迪秦 plus DM-i 的使用周期成本能做到約 20 萬元,同級豐田卡羅拉的使用成本在 26 萬元左右。
從結果上來看:
在 2020 年前,日系 HEV 車型占市場主流,豐田與本田的混動車型銷量占據了中國混動市場的半壁江山;
但在 2021~2022 年,日系混動市場份額下降了 13 %,而比亞迪的市場份額提升 16.5%。
其次是提升品牌價值的高端化。
從 2005 年下線,最高售價不到 10 萬元的 F3,到售價 30 ~ 60 萬元,對標BBA 的騰勢、面向硬派越野市場的方程豹品牌,以及售價百萬元的仰望品牌。
對于比亞迪而言,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突破。
王傳福心里最認可的,還是豪華品牌,想通過對標豪華品牌來彰顯自己的價值。
從細分市場來看:
仰望將采用比亞迪的最先進科技,以最高昂的售價實現極致性能;
方程豹則聚焦 40-60 萬元級個性化市場,首款車型方程豹豹 5 將在性能上對標奔馳 G 級車。
騰勢D9 在連續 5 個月銷量破萬之后,騰勢 N7 在燃油車領域對標奔馳 GLC、寶馬 X3、奧迪 Q5L 等產品,后續騰勢還將推出一款行政轎車轎車和轎跑產品,定位上分別對標奔馳 S 級和保時捷 Panamera。
技術層面上,在電池、車身電子系統已經完成了「全棧自研」的比亞迪,在車身控制、動態調節、車身剛度等層面下手了,推出了能夠原地調轉車頭的「易四方」技術,以及能三輪行走、原地起跳的「云輦系統」。
最后是迎戰新能源下半場的智能化。
網友常開玩笑說「比亞迪賣的是電動車,特斯拉賣的是智能車,認為智能駕駛是比亞迪最大的短板。
如今,比亞迪已經有一條較為清晰的路線:先靠供應商補缺口,再逐步將自研團隊推向臺前。
供應商層面,比亞迪「DNP」高階智能駕駛方案基于地平線征程 5 打造,搭載 11V5R 傳感器,配備覺非科技高精定位服務,由東軟睿馳提供域控制器,將于今年三季度上車新款比亞迪漢。
自研層面,比亞迪已經開始對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自動駕駛芯片等核心部件進行自研,并計劃年內量產多相機融合的 BEV 感知模型,目前已經有一支超 300 輛車的研發車隊。
從押注新能源路線,到全面沖擊高端市場,再到搶人、搶技術、搶時間的智能駕駛,在這個變幻莫測的競爭市場上,比亞迪每邁出一步都需要足夠的勇氣。
截至目前,比亞迪擁有超過 9 萬名研發工程師,11 個研究院,平均每個工作日可以完成 15 項專利授權。
正如王傳福所說,2014 年,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在連續下滑,遭遇了史上最嚴苛的 12 連降,我們的產品不被認可,技術不被認可,服務也不被認可,許多中國品牌命懸一線,我們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堅信屬于中國品牌的時代終將到來。
現在來看,比亞迪用混動的技術紅利換來上半場的競爭優勢,而下一個技術周期,是在高端市場實現反哺,以及在智能駕駛賽道上實現超車。
03 看一種格局
在王傳福 20 多分鐘的演講中:68 次提到中國,59 次提到汽車,32 次提到新能源,17 次提到世界。王傳福以「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為作為演講結尾,更是掀起了這場活動的高潮。
在微博上,大 V @理記則評論:王傳福的這次演講,無論是從立意、用詞、結構、高度,堪稱是 2023 年度最佳演講詞。「全文分三段,只有第一段是講比亞迪自己的事,其余兩段講中國新能源的發展和展望,一下子格局高到天上去。」
在比亞迪「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的宣傳片里,視頻回顧了七十年前國內第一臺汽車下線至今,幾乎所有品牌的重要時刻。
這其中,不僅有見證中國汽車起源的傳統車企,也有奮力追趕的造車新勢力。兩者既代表了中國汽車品牌的體系能力,也代表目前全球汽車智能化的最高水平。
在資金和人才的儲備量上,垂直整合是比亞迪最大的優勢。
而供應鏈資源又是一汽、上汽和吉利這類的傳統大型主機廠的優勢。
新勢力玩家因大膽投入而加速推進了汽車的電動化、智能化。
無論是三電技術還是高階輔助駕駛,中國汽車品牌已經有足夠與海外汽車品牌比拼的底氣。
正如王傳福所說,過去中國汽車品牌一直苦于追趕市場趨勢,沒有一個自己的世界級的品牌,但如今中國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強國,并掌握了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和完備的產業鏈,汽車產業不再被「卡脖子」。
換句話說,相互內卷是每一家車企必不可少的修煉課,也是中國汽車品牌集體狂奔的縮影。
豐田「拜師」比亞迪、大眾中國投資 50 億元牽手小鵬、奧迪與上汽集團簽署戰略備忘錄、零跑與海外車企洽談技術合作等,這些案例都足以說明,中國汽車品牌,開始對全球汽車市場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
在這個全球龐大的汽車市場,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 1% 花了 10 年時間;2016 年到 2019 年滲透率提到了 5%;2020 年起,中國新能源的滲透率連續兩年實現了翻倍增長,今年上半年,這個數字達到 32.4%。
王傳福表示,預計 2025 年,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將增長到 60% 以上、占全球份額的 70%,而比亞迪也將與吉利、長城、一汽、蔚小理等一眾品牌一起,為成為真正的世界級品牌而努力。
對比亞迪而言,二十年堅持迎來向上突破。
比亞迪第 1 輛新能源量產車是 F3DM,第 500 萬輛是騰勢 N7。
第 500 萬輛新能源車下線,是比亞迪的里程碑,也是中國新能源行業的一個新開端。這也意味著,比亞迪作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國民品牌,也終于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比亞迪時刻」。
「新能源不可逆轉,中國品牌大有可為。」我們期待比亞迪 1000 萬輛下線里程碑,也期待其他中國汽車品牌的輝煌時刻。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之心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20810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