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屬《二師兄研究所》第86期
你是否覺得今年的A股市場死氣沉沉?
但如果你囤了華為系股票,那可能會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11月27日,長安汽車開盤一字漲停,毫不猶豫。
背后原因,則是它在11月25日與華為簽署了《投資合作備忘錄》。
那么這個“瓜”,我們該怎么吃呢?今天我們就通過5個問題來展開聊聊。
1、發(fā)生了什么?
2、長安扮演什么角色?
3、華為為何牽手長安?
4、接下來哪些廠商會和華為目標公司合作?
5、對汽車行業(yè)會有哪些影響?
1、長安與華為之間發(fā)生了什么?
長安與華為合作的消息,這幾天一直在傳,還曾經(jīng)被長安辟謠。
但長安只是說那個3000億入股的傳聞為假,沒說不跟華為合作。
11月26日,長安汽車發(fā)布公告表示,已經(jīng)跟華為簽署了《投資合作備忘錄》。
內容是,華為設立目標公司,將與汽車智能座艙、智能汽車數(shù)字平臺、智能車云、AR-HUD、智能車燈等有關的技術、資產和人員注入目標公司,而長安汽車及其關聯(lián)方擬出資獲取不超過40%的目標公司股權。
簡單來說就是,華為大部分車BU業(yè)務獨立運營,依然絕對控股,但同時開放股權融資合作,長安是最先加入合作的車企。
可以看出,這不是小打小鬧的合作,華為拿出的都是真家伙,而且這些東西在業(yè)內都具有領先水平。
長安汽車開盤一字漲停,就是因為華為在技術和零部件方面的優(yōu)勢。
目前新能源汽車圈子里,有且只有華為能拿出這一整套的核心東西去搞全行業(yè)合作。
2、長安在與華為的合作中扮演什么角色?
在官宣之前,市場傳言認為:長安為了入股華為的目標公司花了3000億元。
此事真假未知!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長安是目前華為汽車業(yè)務能找到的最重磅的合作對象,雙方合作的深度,遠超“華為+賽力斯”,也遠超“華為+奇瑞”。
從某種程度上說,經(jīng)過這次合作,長安與華為從合作變成了“綁定”。
這其實很簡單,業(yè)內還有比華為技術更領先的廠商嗎?
與華為合作之后,長安還能看得上其它合作伙伴嗎?
雙方合作官宣之后,阿維塔很快發(fā)布海報,表示智駕、智能座艙的OTA更有保障,而且華為更多的科技會優(yōu)先落地阿維塔。
不僅如此,長安深藍、啟源以及其它新能源產品線,以后也會把華為的這套東西當成是技術底座。
大膽猜測一下,華為肯定不止找過長安一家,但愿意與華為深度綁定的大型車企且也能被華為相中的,可能只有長安一家,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長安的股份占比這么大。
3、華為為什么要牽手長安?
其實,華為很少進行戰(zhàn)略級的股權合作,除非有利可圖。
關于這次合作,有2點需要注意。
第一,華為汽車業(yè)務正處于投資大、回報低的燒錢階段。
2023年上半年,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收入僅為10億元。
第二,華為已經(jīng)確定不造車,但很多合作伙伴尤其是大型廠商似乎并不太愿意相信。
“與華為合作會失去靈魂”的說法,直到今日依然很有市場。
那么,華為這次設立目標公司的目的就很明確了。
首先,可以通過股權開放合作,得到一筆巨款,這筆錢足以支撐華為汽車業(yè)務在未來幾年的發(fā)展。
其次,不是不相信華為“不造車”嗎?
那華為干脆把汽車業(yè)務的好東西“分離出體”,而且還開放給整個行業(yè),再次向市場表明,我真的不造車了,來合作吧。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華為從自身角度去考慮這次對外合作。
但在此之外,它還有一個“宏大敘事”。
余承東表示,中國需要一個由汽車產業(yè)共同參與的電動化智能化開放平臺,一個有“火車頭”的開放平臺。
把余承東的話翻譯一下就是:華為就是那個火車頭,而且也只能是華為。
其它廠商或許有可能在某些核心零部件領域超過華為,但能夠提供一流的全棧式解決方案的,只有華為。
或者可以這么說,其它汽車廠商很難模仿華為的策略。
原因很簡單,口口聲聲不造車的華為,其它合作伙伴都不太相信;那些已經(jīng)造了車的,又豈能號召整個行業(yè)?
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華為現(xiàn)在很急,它手里有各種好東西,技術和體驗上大家不懷疑,缺的是相互之間的信任。
這次設立的目標公司,會籠絡有可能的合作伙伴,大家跟華為一起組成一個利益共同體。
這下總行了吧?
4、接下來哪些廠商會和華為目標公司合作?
長安率先加入華為目標公司,接下來會是誰呢?
11月26日晚間,賽力斯就發(fā)布聲明,表示華為汽車業(yè)務調整,不影響雙方長期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
同時還表示,已經(jīng)收到了共同投資目標公司的邀請,正在積極論證參與投資的相關事宜。
不出意外的話,與華為已經(jīng)有合作關系的廠商,例如奇瑞、江淮、北汽等都會加入,因為沒有理由不加入。
除此之外,還會有誰呢?
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想做新能源但手里沒有真家伙的、自主研發(fā)進程緩慢且成本高昂的、想靠華為的核心零部件“躺平”的、新入行想走捷徑的玩家等等。
對號入座一下,會是誰?
例如,那幾家國字頭的“X汽”?
其實吧,拋開那些自說自話的“靈魂論”,為什么不能與華為合作呢?
如果說,與華為合作是失去了靈魂的話,那么過去幾十年,那些把外資品牌三大件當成賣點的國產車,靈魂又在哪里呢?
商場上,無謂的堅持沒有什么意義,只會讓自己錯失良機。
5、長安與華為合作對汽車行業(yè)會有哪些影響?
關于這次長安與華為的合作,有一點需要注意:它不具有排他性。
也就是說,就算某家廠商投資了這個目標公司,也不代表就非用華為的東西不可,它們依然可以自主選擇。
長安砸了天量的巨資,愿意跟華為合作,那是長安自己的事情;其它廠商,可以選擇華為提供的某種零部件,自己原有的業(yè)務也不會受影響,在用華為的零部件和技術時,它們還有權限不等的優(yōu)先權。
這會帶來哪些影響呢?
首先,整個中國汽車行業(yè)的技術水平將會快速提升。
人人都想自主研發(fā),但并非人人都玩得起自主研發(fā),華為這種把年營業(yè)額的四分之一拿出來砸研發(fā)的“瘋子”,業(yè)內還沒有第二家。
華為是從頭開始的正向研發(fā),其它廠商未必就一定要這樣,它們可以直接采購華為零部件,也可以在華為技術的基礎上進行“魔改”。
說白了,華為提供的是技術底座,如何研發(fā)是廠商自己的事情。
華為干了,其它的隨意。
千萬別再說什么“華為一枝獨放不是春”,除了蘋果之外,其它大多數(shù)手機廠商用的都是谷歌的“安卓”系統(tǒng),就連鴻蒙系統(tǒng)出現(xiàn)之前的華為也不例外,這影響行業(yè)發(fā)展了嗎?
但這個過程,伴隨的一定是整個行業(yè)技術水平的提升。
其次,合資廠商的生存環(huán)境將會進一步惡化。
目前大多數(shù)的合資廠商在新能源領域進展緩慢,國產車占據(jù)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現(xiàn)在它們有得到了華為的技術支持,雙方的差距可能會進一步拉大。
最后,那些炒作概念的、手里沒真東西的、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廠商,也會感受到陣陣寒意。
有人說華為是“行業(yè)百草枯”,但種地的都知道,百草枯只滅雜草。
結束語:
如果要做2023年車圈重磅事件盤點的話,華為設立汽車業(yè)務目標公司絕對是其中之一。放眼整個中國汽車圈,有些廠商覺得華為是自己的敵人,但有些廠商卻渴望得到華為的技術熏陶。格局不同,結果就不同,在此也留一個問題:依你之見下一個依靠華為技術而翻身的廠商,會是誰呢?
來源:第一電動網(wǎng)
作者:二師兄玩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214013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lián)網(wǎng),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