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轟烈烈的“去”高精地圖運動一年后,圖商們的生存環境正在持續惡化。
3月1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餓了么和高德地圖拆分,分別設立CEO。外界將其解讀為高德地圖將更多承載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務的重擔,而智能駕駛、智能交通等則暫時被邊緣化。
1月29日,四維圖新發布的2023年度業績預告顯示,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12.21億元至9.77億元,上年同期虧損3.36億元。
官方解釋包含了兩個核心因素:2023年汽車供應鏈相關企業產品單價持續下降,導致公司產品毛利不斷受到擠壓而下滑;公司為積極應對市場變化,持續推進管理及組織優化,加強客戶屬地化服務,致使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同比增加。
而從2203年開始,騰訊地圖所在的騰訊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就不再對外公布營收數據。
地圖一直都不是一個容易賺錢的生意,2020年崛起的智能輔助駕駛讓圖商們看到了新的市場增長點。然而正當圖商們摩拳擦掌,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又被車企們突然背刺,去高精地圖的浪潮洶涌而至。
“去”高精地圖的底層技術支撐可以追溯到2022年10月特斯拉提出的普通導航地圖+占用網絡的技術思路。這一方案提出迅速獲得了國內車企的追捧,2023年伊始,以小鵬和華為為首的頭部新勢力們率先發起“去”高精地圖攻勢,隨后其他車企迅速跟進,加入浩浩蕩蕩的“去”圖大軍。
一年時間里,車企們的宣傳口徑也越發激進,由最開始的“輕”高精地圖到后來的“去”高精地圖,再后來直接省略了“高精”二字,變成了如今的“無圖”方案。這給用戶造成一種假象,“無圖”是不是不用地圖,完全依靠系統實時感知來完成智駕動作。高精地圖也在車企的營銷話術中徹底成為被丟棄的“拐杖”。而用戶被灌輸的一種認知是,“無圖”就是技術更厲害,用圖就會被束縛。
這引來了圖商們的不滿。2023年10月,四維圖新CEO程鵬公開質疑某頭部新勢力企業無圖NOA功能存在虛假宣傳。同年11月,智駕科技的創始人、CEO周圣硯也表示,有一些自動駕駛駕駛供應商用傳統CNN包裝所謂‘無圖方案’忽悠車企。
事實上,在今天的自動駕駛方案中,地圖依然在發揮作用,簡單說來就是車企使用圖商們的底圖數據,再加入傳感器實時收集的數據繪制成一張所謂的“高精地圖”來幫助系統完成智駕動作,唯一的不同在于地圖的精度確實不如此前了。這還只是頭部車企在沒有高精地圖路段的做法。
在已有高精地圖的高速路段,大部分車企仍然將高精地圖作為最高優先級。于是我們在實際駕駛中會發現這么一種情況,智駕系統在城市區域突然退出或者降級了,那就是有無高精地圖的地方銜接沒有做好。
盡管圖商們從未離開智駕舞臺,但生存艱難卻是不爭的事實。車企降低高精地圖的權重已經是不可逆轉。尤其BEV+Transformer等算法逐步落地,車端實時感知能力增強,對地圖精度的依賴會進一步降低。
時勢艱難 圖商求變
主機廠的發令槍一響,圖商們也開始應聲而動。
2023年4月,百度、騰訊、四維圖新相繼發布了輕量級高精地圖。4月16日,百度地圖推出城市高階智駕產品Apollo city Driving Max,官方稱比傳統高精地圖輕80%;隨后騰訊地圖發布HD Air,并表示可以做到周更;4月18日,四維圖新發布場景地圖,可以將高精地圖的成本“從幾萬元直接降到百元級”。
一時間,各種SD Pro/HD lite/SD+等名詞紛至沓來。在大部分技術人員的理解里,他們被統稱為精度介于高精地圖和普通SD導航地圖之間的一種形式,至于是什么,倒也沒有那么重要了。
然而,這樣的改變對于營收貢獻依然是杯水車薪。圖商與車企的合作主要是前者按license每車/每年向車企收費,即一款車一年的使用費,在這一年時間里,圖商要定期更新地圖數據。
很多小圖商為了生存,只能采取價格戰的方式,原來是每臺車一年的使用權限,現在變成了N(3-10)年,而且價格也更低,但即便如此,車企們也更傾向于大圖商,因為數據質量和后期的服務更好。
此前業內主要通過人工采集車的方式來收集數據。后來又通過爬蟲技術線索繪圖。大圖商在完成原始數據積累之后,更新成本更低,效率更好,能夠快速跟上主機廠的節奏。
行業洗牌在快速到來。圖商們的核心競爭力也在快速變化。隨著汽車智能化逐漸深入,BAT等地圖玩家也在嘗試將智駕,導航,娛樂等多重功能整合在一張圖上,而這需要大量的C端數據支撐,對于主要服務B端的傳統圖商顯然不是個好消息。
圖商們開始積極求變。2023年10月,四維圖新在用戶大會上推出一款入門級行泊一體智駕平臺NOP Lite,基于地平線征程3計算方案5TOPS算力實現行泊一體以及輕量版NOP功能,NOP Lite采用四維圖新輕量化地圖HD Lite,定位于一款極具性價比的智駕方案。
四維圖新對外宣布,正在向汽車智能化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而這樣的動作在2020年就已經悄然展開,當時還專門成立了智駕BU。
四維希望通過高精地圖和RTK差分定位的方式給車企提供更高的智駕體驗。官方聲稱已經獲得了不少車企的認可。
自動駕駛圈“縱向延展”的例子不在少數。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算法公司做域控,對外給出的理由是軟硬一體效率更高,體驗更好,并且更有利于降低成本,但究竟是貪大求全還是專精路線,禾多給出了一個參考案例。在奇瑞項目上,禾多選擇向上滲透入硬件層面。實際上有業內人士透露,域控都是非常成熟的方案,有非常成熟的產業鏈,自己設計找供應商代工,意義不大。
其實2017年,四維圖新就收購了專注座艙芯片的杰發科技。如今,四維圖新提出了智云、智駕、智芯、智艙等智能駕駛解決方案。顯然已經是一家大型智能出行供應商的定位。
智駕地圖仍是剛需 圖商們需熬過寒冬
有頭部圖商的技術人員告訴《圓周智行》,也不用過分放大焦慮,之前也沒有好到哪去,商業模式和技術路線都是固定的,玩不出新花樣。他認為重點不在于圖商和車企之間的矛盾,而是整個行業還沒爆發。
相關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市場中,2024年1月共有13.96萬輛新車搭載高速NOA功能,配置率與2023年接近,維持在20%左右的水平,其中已正式上線高速NOA功能的車輛約為12.99萬輛;2024年1月共有7.05萬輛新車能夠提供或后續OTA更新城市NOA功能,配置率接近10.69%,其中已正式上線城市NOA功能的車輛約為5.15萬輛。
注意,這里僅是在新能源車型中的占比,如果延展到整體汽車銷量中,這個數據會更低。在整體滲透率較低的情況下,配套的供應商也很難從容不迫。
但市場永遠是幾家歡喜幾家愁,盡管大行情不樂觀,也有圖商逆勢而行。
2024年一開年,吉利旗下的朗歌科技開年獲得了6個定點,基于吉利龐大的體量支撐,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百度也在地圖業務上持續加碼,官方稱,在百度文心大模型助力下,百度地圖落地了地圖生成大模型,使地圖制圖成本降低95%。同時,百度官方表示,“百度地圖車道級導航將在2023年底前覆蓋超百城,2024年實現全國覆蓋。”
2023年至今,百度地圖先后拿下了理想,比亞迪,華為等客戶,據說百度地圖車道級導航已經在特斯拉車機上開始內測,即將面向所有車主OTA。
2024年,李彥宏對百度地圖提出了更宏大的目標:地圖找到差異化競爭路徑,市場份額跑贏大盤。
總體而言,智駕地圖依然是未來的市場剛需,理由也不外乎如下幾點:
從技術層面,即便車企的感知技術再先進,甚至將來實現端到端,也無法繞開基本的導航地圖,在這方面圖商們已經跟上了車企的腳步。不管車企說法上怎么變,有基本的先驗信息確實好太多。
在法規層面,目前仍存變數。有技術人員談到,目前甲級導航測繪地圖上,國家的政策只會越收越緊,不可能越來越松。而理論上只有具備測繪資質的企業才具備數據的收集和管理權。
而今天國內具備導航電子地圖甲級測繪資質的企業一共19家,其中隸屬于主機廠的只有2家,分別是北京華為數字技術和湖北億咖通科技,背后分別是華為和吉利,后者的主體就是上文提到的朗歌科技。
理論上就算車企收集了大量的數據,也必須找第三方圖商“托管”。在此背景下,不少車企嘗試通過乙級測繪資質解決燃眉之急。乙級測繪資質一般是省級資質,有應用范圍的限制。
根據安徽省自然資源廳消息顯示,2023年,蔚來子公司蔚來智行科技,江淮汽車先后進行了導航電子地圖制作乙級測繪資質的申請信息。
2023年3月,一汽、東風、長安圍繞測繪合規能力、眾包更新能力、數據共享與交易等方面展開合作。
2023年7月,國汽智圖牽頭成立了智能網聯汽車自動駕駛地圖基礎平臺產業聯盟,江淮、上汽、長安等不少企業都在其中。
2023年9月,比亞迪也被爆出招聘地圖工程師等崗位。
車企一方面“吹噓”去圖和無圖,一方面又在智駕地圖上頻頻出手。這其實也變相證明了地圖在智駕中的重要性。
也有觀點認為,任何市場都存在繁榮到洗牌的必然趨勢,不要把市場的客觀規律放大到個體的悲觀情緒。
著眼整個智駕產業,從智駕系統,芯片,激光雷達,智駕領域的各個板塊都在呈現較為明顯的寡頭效應:頭部吃肉,尾部湯都喝不上。
在智駕系統上,Momennta訂單拿到手軟,禾多卻已經是強弩之末;激光雷達領域,速騰,禾賽,圖達通三家占據了整個市場80%以上的市場份額;智駕芯片國產品牌有且只有地平線實現了普通規模量產,目前出貨量僅僅在400萬片左右。其他要么是在定點測試階段,要么剛上車在市場驗證階段。
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不管智駕系統,激光雷達還是芯片,智駕產業鏈里沒有一家企業擺脫虧損。正如圖商們面臨的問題一樣:寒冬難熬,大家都在等待春天。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圓周智行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222841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