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不管打開什么平臺,“小米”是一定逃不掉的字眼。
這場發布會,從預熱階段到現在,所帶來的影響早已跳脫出了車圈。一款汽車產品成為“國民級”討論話題,毫無疑問是“前無古人”的。
面對這樣潑天的流量,內容工作者自然是蜂擁而上。在各種角度的話題切入中,有這么一個內容吸引到了我——小米SU7工廠每76秒誕生一輛新車。
在這類視頻內容中,一些來自“汽車”、“科技”、“財經”、“投資”等各個圈的自媒體,或一本正經或感到驚訝地介紹了76秒就誕生一臺小米SU7這件事,情緒或有不同,但內容大相徑庭,且都在傳達一種信息——小米汽車的制造代表了高工業水準。
這其中,最具說服力的,自然是像《新聞聯播》這類,在大多數人眼中是帶有權威性的平臺。
從這些視頻的反饋來看,不少消費者還挺吃這一套。
這當然是雷軍想要的,不然也不會搞什么《雷軍帶你看汽車工廠》系列了。
那么事實如何呢?
1
—
生產一輛SU7的時間,能生產兩輛特斯拉
先說結論,只要你參觀過一家汽車生產廠,或者簡單動個手指搜索一下,你就應該知道,76秒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生產水平。
△截圖來自網上新聞
而小米發布會上一直在對標的特斯拉,其上海工廠在去年就達到了不到40秒下線一臺車的效率。
這背后的核心并不是什么高工業水準,而是專業化分工和大規模生產的結果。而這個結果的實現,遠比你以為的要早。
只要再簡單動動手指,你就能知道:
隨著流水線的裝配,生產一臺福特T型車僅需93分鐘,之前需要12.5小時,速度提高了8倍。此時,每隔三分鐘,也就是180秒,就有一臺福特車下線。這也讓T型車的制造成本由1909年的850美元降低至1913年的550美元,1915年跌至440美元。
通過專業化分工和流水線作業帶來的巨大效率提升,我們應該早就被110多年前的福特“震驚”過。面對雷軍說的76秒節拍,正常的反應應該是,小米汽車果然是個新玩家,制造實力還有提升空間。
作為高材生,我相信雷總自然明白自己的76秒是什么水平,但依然選擇把這個數字作為小米工廠是最先進工廠之一的論據宣傳,只能說,雷軍真的很善于用數字進行營銷。
而絕大多數消費者,其實真的很好忽悠,而專業反而會成為傳播的障礙。
汽車行業的人,很難會想到把生產節拍作為一個宣傳點,畢竟這只是最基本該做到的事而已。
不過現在,小米進場了,曾經360老板周鴻祎在攝像頭上和小米學到的,現在汽車行業想來也都學到了。
2
—
利用情緒營銷征服市場
當然,上述的冰山一角只是小米給汽車圈帶來的一點小小的震撼。
更重要的是,這場SU7的發布讓人發現,情緒營銷竟然能在汽車這件功能性極強的大宗消費品身上,產生如此大的能量。
雖然帶著口音,但雷軍明顯已經是個業務能力很強的發布會明星。他用家常嘮嗑般的語氣去講述小米汽車的創業故事,去解釋小米SU7的車輛邏輯。
合理、邏輯強大,讓你不得不服,同時,又讓你感同身受,情不自禁。
從觀感上,這不是一個圍繞技術、參數、配置來打造的傳統汽車發布會,更像是小米給廣大消費者帶來的科普大會,這種風格是從前不久的年前的技術大會上延續下來的。
這樣的做法很討巧,要知道,了解一項新事物并能有自己的判斷,是需要不少時間成本,甚至是需要長期關注的。
對于很多非汽車圈的消費者,生活幾乎被工作、孩子、父母、要不要買學區房、存定期還是買基金這些事填滿,每天有多少時間來關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細節變化?
這時候,一個雷軍這樣路人緣極好、能用樸實的大白話來解釋的人,就顯得可信度極高。
在價格公布環節,小米對了大眾認知度最高的特斯拉Moele 3,并拉出了詳細的對比表單,給足了細節。
同時,對于自己不如Model 3的地方也著重圈了出來并承認,“特斯拉在電耗上確實全球第一、遙遙領先。”
大方展示自己的優勢又不拉踩友商,好感度瞬間上升。再一看起售價24.59萬元的Model 3,21.59萬的小米是不是覺得真香了?
如果在過去幾個月里,你還刷到過雷軍在不同平臺反復強調的“有點貴”這個話題,你甚至不用記住他說的全部,只要對“100 億研發投入”、“200 多萬測試車成本”、“19.9 萬是不可能的”的這些傳播度極廣的話有印象,在價格公布的那一刻,是不是可能會有一種“雷軍真是大善人,為了讓我用上更好的電動車,自己都不賺錢”的體感?
你看,連我的一位因炒股而長期跟蹤新能源市場的朋友都覺得小米的價格卷,更別說普通的消費者了。
當被足夠多的細節說服時,一些其他有疑問的細節很可能就不重要了。
比如,對比同樣搭載弗迪磷酸鐵鋰電池、電池能量只比小米SU7低配版少1.6kWh的比亞迪漢,CLTC續航里程只有605km,SU7的700km是否靠譜?
小米SU7的三電系統質保為什么只有八年或16萬公里?
作為2024年這個時間點推出的一款價格接近22萬的純電車型,為什么沒有800V高壓平臺……
這些小細節在雷總的真誠面前不值一提,畢竟在發布會最后,雷軍都說了,“如果吐槽,還請大家口下留情。”
同時還強調,現在的輿論環境很不好,大家都拿一萬倍的放大鏡去看小米SU7這款車,自己覺得壓力特別大,說完還面對觀眾席深深舉了個躬。
這種樸實的、樂觀的、誠摯的感情,很難不讓人為之動容。
所以,正常發布會,掌聲連連,歡呼聲不斷。
當然,這樣的氛圍我們不僅在小米的發布會上見過。
如果你參加過2021年理想汽車的春季發布會,就會被奶爸們的瘋狂震驚。
從李想上場開始,只要他張口,場子就沒有冷下來的時候。
“理想ONE成為2020年新能源SUV銷量冠軍”,要歡呼;“2021款理想ONE NEDC綜合續航里程達到1080KM”,要歡呼;“新車增加對外放電功能,可以為其他電動車車主補能,做一輛‘奶車’”,也要歡呼……
李想也在那天證明了自己,不僅可以講好一個科技產品故事,也可以同時講好一個打動人心的親情故事。
只是,對比雷軍的影響力與號召力,李想也只能算是圈地自萌。
而這些,并不是什么邪教控制人心的招數,而是心理學與營銷的有效結合,并已經在商業世界中有了無數印證的營銷手段罷了。
3
—
兩種思考邏輯
1986年,美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派蒂和他的搭檔約翰·卡喬鮑,提出了詳盡可能性模型(ELM)。
該模型認為,人類被說服的模型有兩種,即中央路徑和外圍路徑。在中央路徑下,人們會理性思考、深思熟慮之后做出決策,而在外圍路徑下,人們通常不愿耗費太多精力去分析問題,更容易被表面因素說服。
這正好對應了人的兩套思維系統:
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么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于自主控制狀態,可以稱為快思維。
系統2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例如復雜的運算,可以稱為慢思維。人們做決策時并非完全是理性的,反而很多情況下會做出非理性,且不經濟的決策。也就是說人們在做決策時,快思維發揮的作用遠大于慢思維。(出自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
比如,下面兩種對筆記本電腦的描述,哪種更吸引你?
A:機鋒網2023年度筆記本,CPUSHI 酷睿 i7-12650H,顯卡型號, RTX4060,4G RAM,250G固態硬盤。
B:粉色的輕薄筆記本。
而情緒營銷的本質就要調動消費者的情感而非理性,讓他們在情緒的激發下產生對品牌的好感,促進下單。
其最基本的前提就是激發消費者的情緒,避免消費者陷入到冷靜、理性的分析中,因此營銷一般要避免說教式或邏輯式的營銷。
這對于小米SU7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匹配的營銷方式。
畢竟說到底,SU7只是一款依托于強大的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以及中國制造的、在當下2024年這個時間點處于平均偏上水平的新車。
一旦給了消費者太多冷靜的時間和素材,大家就會產生上述提到的類似疑問。
最終,疑問的累積,很可能就會得到小米SU7并沒有這么高性價比的結論。
其實,利用情緒這件事并不僅僅是在商業上,如果把視野放得更大些,這些看似不夠理智的事情,很平常地發生在更大的舞臺上。
2016年6月23日,英國舉行脫離歐盟的全民公投,投票結果為51.89%贊成脫離歐盟。
但就在結果出爐的當天,不少英國國民已經開始后悔,英國國內“二次脫歐公投”的話題不絕于耳。
更讓人黑人問號臉的是,第二天Goolge Trends發布了搜索數據,顯示昨天英國脫離歐盟之后,民眾關于歐盟搜索最多的5個問題是下圖這些,排第二位的居然是“歐盟是啥?“
所以,在情緒扇動下,一個關乎國家發展的選擇都能這么兒戲的決定,那沖動下訂賣車,似乎也不是這么不可理解了,至少,小米還給了消費者7天反悔的時間。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智車星球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22567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