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時三年,蘇州跑出了一家無人車企,首次舉行新品發布會就拿出了4款車,半天訂單訂完全年產能。
這家企業叫九識智能。
在L4級自動駕駛相關企業渡寒冬、商業化一拖再拖的當下,九識智能會是行業的破局者嗎?
1
—
把無人車的價格打下來
如果來看九識智能的首場產品發布會,任誰都可以看出,價格絕對是這次新品發布會上最大的亮點。
給不了解無人配送行業的朋友先簡單科普下,在5年前行業發展的早期,無人配送車整車成本會因車型(底盤+上裝)、傳感器方案、計算平臺選擇的不同而呈現較大差異,部分企業能做到整車成本20-25萬元左右,也有企業的整車成本在50萬元左右,且貨柜空間基本是3立方米及以下水平。
對比這個數據來看,你就知道行業這些年的進步有多大,九識這一系列產品的價格競爭力有多強。也因此,在開啟預訂后的一小時,九識智能的訂單數就突破了1000臺;6月28日當晚八點,九識智能透露,2100臺的原定產能已經全部訂了出去。
而截至6月29日上午7點42分,九識小程序上的定金專拍鏈接已售出了5290件。
這對于曾經年市場容量只有百臺水平的無人車行業,絕對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
九識智能告訴智車星球,目前官方已臨時調整增加了訂單數據,但還不能對外透露具體數量。
“我原本也就預估會訂出三五百臺吧。”九識智能CEO孔旗對突然而至的“爆單”感到十分驚喜。他原本預估發布會當天的訂單數會比往常多,但沒想到僅半天時間就把全年產能都訂了出去。
△九識智能CEO孔旗
不過要強調的是,上圖中的價格僅僅是車輛的裸車價,要想完整實現自動駕駛功能,還需要購買FSD服務。
以新版Z5為例,5年質保內的使用周期計算,總花費為:4.98萬購車價格+0.7*4*5萬FSD服務費用=18.98萬元。同時,還搭配了不錯的限時購車福利及金融政策。
而此前,客戶則需要一次性付完22萬的產品及服務費用(含裸車價和5年的FSD服務)。
這意味著,新的Z5不僅在軟硬件配置全面升級的情況下,還降價了3萬元。不管是從總購車價格還是對于客戶的補貼力度來看,九識的這次煥新升級都是誠意滿滿,且更加從客戶的角度去考慮。
當然,這也是其自身體系化能力提升的體現。
孔旗表示,由于此前相關的售后服務體系在同步建設,還不算完善。因此,一直是按照22萬的打包價格出售產品,借此拉高門檻。“否則產品的品質和每一個客戶的體驗就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孔旗說道。
而隨著售后服務體系的建設逐漸完善,九識也有了能力降低門檻給更多客戶帶來高品質的產品及服務。
據九識介紹,其網點數量目前已有230家左右,且開城的步驟已經形成了標準的SOP,后續也將跟著用戶的需求進一步擴展網點建設。
2
—
把無人車產品矩陣打出去
九識智能此次新品發布,是行業首次覆蓋城市低速全場景的L4級量產系列產品的集中上市,也是九識憑借對L4智能城配產品軟硬件技術的深厚積累,以及對應用場景的深刻洞察給出的一份“解題思路”。
具體來看,九識智能此次新品發布會共發布了4款車型:Z2、Z5、Z8和Z10,數字分別代表該車的裝載容積。其中Z2是一款小型平板車,是九識智能為覆蓋窄路場景提升機動靈活性而開發的L4級別自動駕駛產品,主要應用于封閉園區、校園、居民區、室內倉庫、非機動車道等低速運輸場景。
該車整體設計更加小巧靈活,裝載容積為2m3,續航里程可達110km,最大載重300kg。
王牌產品Z5 2024版是一款為城市配送實現物流轉運而開發的L4級無人車,主要應用場景有封閉園區、城市物流運輸等。續航能力180km;裝載容積為5m3,載重量800kg。
Z8和Z10是九識智能創新推出的業內最大載重、最長續航的L4級無人車產品,二者主要應用于月臺接駁、叉車裝卸、工業物流、礦區、長距離運輸等場景。
造型方面,新車外型設計更加輕盈、前衛與硬朗。整車采取“大傾角、大夾角”的流線型設計,避免了雨雪掛壁所帶來的困擾。同時,也使得車輛降低了20%以上的風阻,再搭配動能回收策略,新車整體續航有了明顯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整體車輛設計采用了無外突結構方案,傳感器模組布局更加集中,布線更為簡潔,大幅提升了車輛的窄路通行能力。
同時,九識智能首創的分體“冰磚”大燈,光源強度達到4.3萬坎德拉,是國標車規準入的三倍之多,光源覆蓋更廣,照明更充足,為車輛夜間行駛保駕護航,風雨無阻。
硬件方面,首次采用了車規級雙Orin Drive套件,算力超500tops,算法的深化與泛化能力得到大幅增強。
此外,傳感器方案也同步進行了升級。
新車采用了14臺攝像頭與4個車規級固態雷達構成的全新傳感器方案,能有效識別車身前后300米及左右100米的環境變化,大幅提升了新車規避能力與運營效率,從而更好地適應各類場景的效率需求。
為了配合硬件的大規模升級,新車的自動駕駛系統采用了最新的ZOE 2.0架構,實現了對傳感器擴展的無縫銜接,并且具備高密度傳輸與高性能調度優勢。同時通過骨干網絡,利用Transformer完成了對動靜態障礙物與地圖元素的統一檢測。
決策過程則是采用了領先的前決策模型,真正實現了決策層規則的端到端,大幅減輕了終端運營的負擔。
3
—
從場景出發,從用戶體驗出發
在九識智能聯合創始人莊立看來,產品在軟硬件方面的升級只是基礎。為了擴展更多的運營場景,給客戶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九識智能還基于具體使用場景痛點問題做出了對應的優化策略。
△九識智能聯合創始人莊立
比如在常見的鄉野道路場景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任何地理特征可供推位,GPS受遮擋信號不穩,網絡信號也極弱。如果是雨天,路面受天氣影響會變得泥濘,邊界線及車道線會變得模糊甚至不存在,四周的植被每次雨后也會有新的變化。
這些都對技術團隊提出了高難度挑戰。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九識智能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技術解決方案。
首先,引入了Footprint坐標系,統一了近場與全局坐標。同時,定位系統內置了高階評價,通過精心構建的變化矩陣保持整體位移的連續性。
此外,基于多年積累的高精地圖數據,九識智能還引入了Map Transformer V2模型進行在線建圖。該模型本身就具備推理能力,對于遮擋以及邊線不清的情況都有非常好的效果,因此能完成對車道線、警示牌、停止線和人行橫道等標識的識別。
通過這些在線信息,徹底解決了車輛無特征下的行駛問題。
這一套解決方案除了鄉村道路,也能應用于類似沒有特征的道路,比如隧道、跨海大橋、高架、甚至沙漠道路。
相比使用傳統RTK定位,九識智能的解決方案更加經濟有效,不需要額外的設備部署,就能同時適應曠野與城市場景,為科技下鄉及物流下鄉政策的落實提供了保障。
而為了讓產品能夠在全天候下運營,天氣問題也是不得不面臨解決的最大挑戰。
江南的暴雨、北方的鵝毛大雪、四川盆地的霧以及華北的揚塵,都是技術團隊面臨的難點。
為了實現對全國各地不同地區客戶的高效交付,九識智能采用AI生成技術,讓模型具備高效泛化能力,通過這項技術,能夠基于自身標注數據不斷生成不同程度的雨霧塵雪夜效果,達到逼真的效果。
針對對自動駕駛系統穩定性影響較大的雨雪天氣,九識智能也做了不少工作。
在雨雪天氣下,水面的動態變化很容易在傳感器層產生分層拉絲、噪點集聚甚至鬼影,嚴重影響了自動駕駛能力的發揮。
九識智能的技術團隊基于傳感器成像、反射率分布及光線追蹤技術去除了拉絲分層現象,并實現了近乎100%的噪點過濾,在實際運營中十分顯著改善了極端天氣下的自動駕駛能力。
同時,新車型還引入了傳感器自清潔系統,當雨霧塵雪以及污漬對傳感器帶來遮擋時,自清潔模塊就會自動觸發,在極端天氣情況下也能保證環境信息的精準性。
去年冬天至今,九識智能開展了極寒天氣下數十個測試項目,包括冰面制動、電量損耗以及積雪識別等等。截至目前,已累計測試10萬多公里,路況覆蓋了城市、鄉間與園區。
正是這些場景難題的攻克,讓九識智能的產品真正實現了對全路況、全天候場景下L4全無人運營的廣泛覆蓋。
4
—
無人車規模發展,需要系統性力量
從技術驗證到產品驗證,開放道路上的無人配送已經發展了六年左右的時間。
近兩年隨著產品形態的不斷進化以及成本的不斷下探,這個新事物終于走入到實際的生產應用中,開始去嘗試解決傳統物流行業、城市綜合管理體系中存在的人口老齡化、事故率高、運營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
例如在江蘇省如皋市,九識智能正深入當地快遞物流、冷鏈運輸等多個城市運輸服務場景,充分發揮產品優勢,為當地城鄉、村鎮解決偏、遠、散的物流運輸困境,有效賦能當地行業和企業的發展,為大中小企業實現降低40%~60%的物流成本,大大提高運行效率。
另一方面,隨著產品技術落地帶來的行業效率提升成果被更多人看到,自動駕駛產品在城市配送的市場端需求量開始逐漸增長。據九識介紹,目前產品銷量正以每月近50%的增長率遞增,九識也在不斷提升產能建設與相關配套。
這一市場變化,為智能車供應鏈產業生態的發展和革新都帶來了新的機遇。
目前,每臺九識智能車車身覆蓋五百余個零部件,40%為新興自動駕駛零部件廠家。值得一提的是,車身超95%的零部件實現了國產化,在品質方面,全部符合車規級產品要求。
當然,新挑戰是與機遇同在的。
對于九識來說,越來越像車企,就意味著除了研發體系外,還需要提升銷售體系、交付體系、運營體系、生產體系等多方面的能力,以保證能跟上企業成長的速度。
這在自動駕駛配送行業還是空白,走在前面的雖然先享受到了先發好處,但同樣承擔著探路人的風險。
對于車企經常會面臨的“產能地獄”問題,也是九識近在眼前的困難,在與媒體的交流過程中,相關負責人也坦言交付壓力比較大。
而從整個行業來看,當前關于自動駕駛安全評估、責任承擔、年檢審查、駕駛許可等方面法律不足,依然在限制產品的應用探索。
雖然2018年4月,相關部門印發了《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管理規范(試行)》的通知。但是時至今日,真正能夠取得上路許可發文的城市并不多。在擁有相關管理制度的城市中,不同地區對于自動駕駛車輛的駕駛許可標準存在差異,導致企業在申請許可時需要面對不同的要求和流程。
除此之外,目前測試示范區主要分散在不同城市,由企業與當地政府合作開展測試示范活動,加之各省甚至各市、區、縣在自動駕駛管理上的標準規范都存在不一致的情況,這給自動駕駛車輛的跨區域運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另外,自動駕駛車輛沒有明確的定義,在一些地區,將車輛定義為機器人或非機動車等,需要按照速低速在非機動車道行駛,這也影響跨省運營。
另外,當前開放的測試場景主要集中在一些常見的、交通環境和路況比較好的城市道路,缺乏多元化的測試場景支撐,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動駕駛技術的進步。
上述這些都是自動駕駛配送車開始大規模上量后,需要面對并解決的問題,而這些也只是所有問題中的一部分。
想要行業穩定快速的持續發展,除了自動駕駛技術公司體系進化,也需要自上而下的系統性推動與支持。
這場關于物流行業的深刻變革,我們還需要再給些時間。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智車星球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235744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