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 C16 將成為我的唯一座駕」。
在大華擔任副董事長時,朱江明陸續買了三輛車,一輛奔馳 S 級、一輛保時捷卡宴,還有輛豐田埃爾法,無一例外,這些車都過百萬。
最近,朱江明變了,他在零跑 C16 發布會上講道,將會拍賣這些豪車,19 萬不到的零跑 C16,將會成為他的唯一座駕。
看起來,朱江明從周鴻祎那里學到了成為車企 IP 的第一課。過去一個月中,他在微信視頻號和抖音開了自己的賬號「零跑汽車朱江明」,邀請了車圈大網紅陳震一起直播體驗 C16。
零跑和朱江明為 C16 下了不少功夫,從北京車展就開始宣傳預熱 C16,這種功夫除了營銷,還有價格。
此前 C16 被網傳起售價 15.58 萬元,但朱江明向我們表示,原本的定價要比傳言高一些,但最終決定「將錯就錯」,保留了這個價格,也保留了零跑一以貫之的高性價比。
零跑 C16 發布 48 小時,大定達 5208 臺。5 月零跑銷量 1.86 萬輛,6 月份零跑銷量 1.36 萬輛,樂觀情況下,如果每個月能加上 C16 的銷量,那么每月賣 2 萬輛的成績足以讓零跑長期穩定在中國新勢力品牌月銷的 TOP3。
如果你看蔚來,會覺得中國新貴很多。
如果看理想,會覺得帶娃的中產家庭真多。
但這些都是中國汽車市場的切面,如果你看零跑,才會想到這可能是大多數中國二胎家庭共性的需求。
有人把楊德昌的電影奉若珍寶,認為其鏡頭語言犀利地講出了社會轉型的癥結,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
零跑的氣質也類似,像汽車市場上手術刀,對準了 15 萬級中國消費市場的核心要求。
01、比比亞迪的單車成本還要低
鮮有人知道,零跑的單車成本跟比亞迪在同一水平線上。
目前零跑的單車成本在 12.6 萬元,而比亞迪 2023 年財報數據,其單車成本為 12.3 萬元。
C16 發布會結束后,我向零跑高級副總裁曹力求證,兩者的單車成本確實不相上下,曹力透露,零跑有些車型甚至,做到了比比亞迪更低。
從產品呈現上來講,零跑 C16 仍舊保持著足夠高的性價比。
零跑 C16 只有三個版本,智享版 15.58-16.18 萬,標配高通驍龍 8295 芯片、800V 高壓碳化硅快充平臺;尊享版在智享版的基礎上多加了 20 項提升細節體驗的配置,比如電動后尾門、座椅按摩、座椅通風、二排小桌板等等,價格來到 16.28-16.88 的區間,比智享版整體貴 7 千元。
頂配為智駕版,在尊享版的基礎上增加了高階智駕功能。這就意味著多了一顆英偉達 Orin X 芯片、一顆 128 線激光雷達、5 顆毫米波雷達等,價格比非智駕版高了 1.7 萬元,價格來到 17.98-18.58 萬。
仔細看零跑的價格策略更像是走進了商超里,同類型產品的價格差價都不會差太多——零跑每個版本的最高價位與下一個級別的最低價位只有一千元差價。很容易就會讓消費者選到最高配,頗有種買車猶如逛超市,「來都來了,就買高配」的沖動。
性價比體現在 C16 三個標簽上:
第一,15 萬級別唯一配置 800V 架構。
第二,新勢力 15 萬級中唯一做出大六座 SUV。
第三,18 萬級別中唯一搭配激光雷達。
三個標簽,能看出來零跑 C16 滿足家庭用戶「全都要」的野心。
800V 架構通過提升電池系統的電壓等級,能夠支持更高的充電功率,從而實現更快速的充電。
15 萬級別的車做 800V,零跑 C16 是第一個。市面上第一款 800V 高壓架構量產車是保時捷 Taycan,以小鵬、問界、極氪為首的新勢力把標配 800V 高壓架構打到了 20 萬元價格帶,而打進 15 萬元價格帶零跑是第一個。
有意思的是,800V 平臺也分高中低三等:
第一檔全車 800V 高壓,動力電池、電驅、電源、壓縮機等均為高壓部件的整車全域 800V;
第二檔半 800V 高壓架構,將一些關鍵部件如動力系統升級為 800V,但保留其他 400V 零件,如電空調、DCDC(逆變器)等。
第三檔僅有 800V 高壓快充系統,即整車搭載一個 800V 電池組,在電池組和其他高壓部件之間增加一個額外的 DCDC 將 800V 電壓降至 400V,車上其他高壓部件仍采用 400V 電壓平臺。
零跑 C16 很有意思,即便是 15 萬的車,用的是全域 800V 高壓碳化硅快充平臺,電池模塊、電驅控制器、壓縮機等均為高壓部件。
據悉,零跑 C16 充電功率最大 180kW,電量自 30% 充至 80% 最快 15 分鐘。其搭載的三合一電驅,整車功率 215kW,扭矩 360N. m,百公里加速 6.37s,整車驅動綜合效率達 92%,百公里電耗 14.8kWh。
做大六座,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戰略。
朱江明把 C16 的定位稱為 SUV 的 MPV 化,換句話,SUV 也能滿足 MPV 的需求。
C16 的最大亮點就是加了第三排。第二排的大兩座有 MPV 的影子,第三排的空位主要是為了二孩家庭的需求而定制。前排坐夫妻,二排坐父母,三排坐小孩。
為了凸顯 C16 的三排空間,零跑甚至拉了一車浙江足球隊來做宣傳。不過,C16 和軸距和 C10 的軸距一樣,都是 2.82 米,這也意味著即便有再大的優化,也相差不大。
C16 的長寬高 4915x1905x1770mm,, 零跑 C10 的長寬高尺寸為 4739/1900/1680mm,C16 比 C10 長度多了 17.6cm,卻多出來了兩個后座,那就證明其實在空間上可發揮的空間并不多。
我們嘗試了一下零跑的第三排,一旦二排坐著身高超過 180cm 的大漢,那么后排身高超過 160cm 的乘客很難再坐進去了,這也符合零跑官方「二排飛機商務艙、三排經濟艙」的描述。
空間這方面,零跑選擇了既要又要,雖然貼合了大多數的需求,但一旦超過中位數,對空間的體驗就沒有那么好了。有一名消費者在微博表示,抱著大六座的標簽去看車,結果真實看到空間有點失望。但換個角度,家庭用車是綜合產品,滿足更多人需求的通用車型才是目的。
第三點是激光雷達。智駕版標配激光雷達是零跑的慣有傳統。C16 智駕版也配置了一顆來自于禾賽 AT128 線超高清遠距激光雷達。
為智駕系統搭好感知硬件配置,零跑是下了血本的。
此前,配置激光雷達幾乎是 20 萬以上車型的專利。直到小半年前,禾賽和速騰聚創發布接近千元級的新產品才開始提出了要挖掘 15 萬元級的市場,零跑比這些供應商還要更快一步,沒有用千元級就把配置 128 線激光雷達打到了 18 萬元級別。
縱觀零跑,有種車企做出了供應商價格的陣仗。
02、全局最優的解題思路
「零跑介意被別人喊成理想平替嗎?」
「平替理想沒有什么不好的。」
問這個問題的人或許并不了解零跑,在零跑身上其實到處都是靠近理想的痕跡。
理想的 slogan「理想的家」,零跑干脆就叫做「給年輕人一個更理想的家」。理想開起來倍有面兒,尺寸大、設計簡練夠新潮,200 米以外,你以為一輛理想在超車,定眼一看其實是零跑 C16。
最近,理想每個月蟬聯新勢力銷量冠軍,月銷穩定在 4 萬輛以上。但別忘了,跟著理想的大盤往上走的還有每個月能賣近兩萬輛的零跑。
正應了《黑社會》里,Jimmy 倒戈阿樂說的那句「你人高馬大,跟著你肯定不會錯。」
零跑確實沒錯,甚至,跟隨也需要能力。
Jimmy 跟阿樂的前提是先為阿樂拿到了龍頭棍,才有跟著阿樂的資格。零跑能還跟著理想大大盤往上漲,至少是拿到了能學理想的能力。
曹力認為,20 萬以下平替理想,并不是把所有的功能、性能做得比他們差,而是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
換個角度想,平替理想是一種很強的能力。
C16 是拆解零跑降本方法論的好工具,零跑有三個降本的招式:
第一招平臺化,第二招垂直整合,第三招技術創新以求全局最優。
第一招平臺化,除了 T01/T02,零跑目前的戰斗力都在 C 系列,C01/C10/C11/C16 都屬于同一個平臺的產品。
除了造型、外殼、車身以外,共享的零部件達到了 88%,甚至有時候 C 系列的內外飾都共享了。
平臺化是每家車企降本的一堂通識課。特斯拉 Model Y 與 Model 3 共享同一個平臺,但零跑甚至比特斯拉的共享率還要多出 13%,汽車專家 Sandy Munro 在拆解中特斯拉的過程中,發現 Model Y 與 Model 3 電動轎車共享約 75% 的零部件。
類似地,零跑 C16 和 C10 的車燈、儀表盤、前排座椅都是完全一樣的,底盤件部分也完全一致。
這種模式頗有種,商品樓的地基都一樣,但賣給消費者的戶型不同。李想也有類似的表達,他曾把 L 系列比喻為:理想 L9 是 180 平米的大三居,理想 L8 是 120 平米的實用三居,而理想 L7 則是 120 平米的「大兩居」。
從平臺化降本和 C 系列的產品定義角度來看,零跑活成了理想的樣子。
第二招是垂直整合。
重資產、不直接面向用戶體驗的技術,零跑不自研,但直接面向用戶體驗的軟硬件,零跑基本都選擇了自研。
2023 年,瑞銀證券拆解了一輛比亞迪海豹,發現約 75% 的零部件都是自制。零跑起家的時候朱江明也選擇了一條自研、自制之路,幾年發展,零跑的自制率達到 80%。
比如,內飾里最值錢的門板、儀表板,零跑要自制,于是零跑和一家汽飾集團合作在金華建起了合資工廠,給零跑生產儀表盤和門板。
再比如車燈這一類大件也要自研,朱江明舉了個例子,假如一輛車 BOM 成本 10 萬元,車燈就要 3000 元左右,占比是發動機的 1/2、1/3。
像電芯、芯片這樣重資產且需要長周期投入的技術則選擇了采購。
朱江明解釋過零跑跟比亞迪唯一的差別就是外購電芯,因為電芯是重資產的生意,零跑會避免大的資產投入,僅電芯的直接成本就要占 97% 以上,難度和投入都很大。
零跑此前也和大華的團隊自研過凌芯 01,但朱江明認為投入產出不成正比,遂終止了自研芯片。
「除非有 300 萬輛的規模,我們才會重啟芯片自研。」
第三招,通過技術創新追求全局最優。
垂直整合與平臺化都是通識課,降本存在局限性,唯獨通過技術創新,降本的天花板才能再拉高。
在技術創新上,朱江明得意零跑對高通 8295 的開發以及 CTC 技術。
零跑 C16 智享版用到了一顆高通 8295 芯片,其他車企基本都用這顆芯片做智艙,零跑卻讓 8295 來了個孫悟空 72 變,不僅做了 L2 級 ADAS、做了整車 360 度環視,還做了自動泊車和音響調音等等,全行業只有零跑這么干。
另一個是 CTC 技術。據統計,動力電池占新能源整車成本 40%-60%,要降本,電池創新是重頭戲。
零跑就將電芯直接集成到車輛底盤內部。據朱江明介紹,零跑的 CTC 技術亮點是能做到比友商全鋁結構電池包更輕的重量,而且電池包沒有頂蓋,可以增加乘員艙內高度,提升舒適性。
狠打降本還要細節完美,這樣的魔法不會出現在現實世界,全局最優的解題思路往往與局部最優不能兼得。
零跑其實也一樣,就像 C16 的二排電視屏幕,沒有像理想、小鵬一樣做成電動開關,還手動操作。
歸根結底,電動成本是手動成本的 2 倍。看起來好像只是加了一個電動按鈕,但其實要加上電機、傳動軸等等。
這筆帳一算,進車廂動動小手的事兒,對于一輛 50 萬的車來說可能是少了儀式感,但對一輛 15-18 萬級別的家庭 SUV 來說沒必要。
零跑的降本策略無非是,有什么樣的能力就干什么事的實用主義。
從消費者視角來看,三招放完之后,零跑保持高性價比最終是「以成本定價」的策略,朱江明就提到,C10 和 C16 定價差價是 1 萬元,因為 C16 的成本高出部分就是 1 萬元。
看過零跑產品發布會的人肯定都會注意到零跑的風格,就是把所有的供應商名錄打在公屏上,強調的是用BBA 一樣的供應商,不亞于 1688 源頭直采對于消費者的誘惑力。
以成本定價+主攻 15 萬元價格帶也會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對單車成本極度敏感。零跑今年零跑 Q1 毛利率為-1.4%,去年同期為-7.8%,提升了 6.4%,但環比去年 Q4 的 6.7% 仍有下滑。
這主要是因為零跑第一季度對 2023 款全系車型促銷導致。朱江明也向汽車之心表示,很快將會見到 Q2 毛利率轉正。
03、只做 15 萬級,打透的能力
把零跑所有產品拉出來,就會發現零跑的價格甜點區就在 15 萬,目前零跑在售車型不超過 20 萬。
兩個字——聚焦。
零跑用 C 系列針對 15-20 萬元價格帶猛攻,一方面是因為以 15 萬為中心的價格帶市場份額占比高。
今年,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2021 年新能源車以 8 萬元以下價格段銷量為主,2022 年后轉為以 15 萬-20 萬元為主,逐漸穩定在 20% 以上。
另一方面是容易產生規模效應。
規模效應對零跑來說很重要,朱江明本人極為推崇豐田 TPS(豐田式生產管理 Toyota Management,),它的核心就是高效率、低成本、去浪費,但朱江明也提到這些前提是品牌足夠有號召力、規模足夠大。
因此朱江明給零跑設立了一個銷量目標,近期是通過零跑 C 系列穩定在月銷量 3 萬,長期來看,希望零跑 3-5 年要做出 100 萬輛,活到最后需要 300 萬輛以上。
作為新勢力,零跑的聚焦、打透戰略,幾乎與其他新勢力的方向背道而馳。
蔚來不止聚焦于 30 萬以上的高端車,還試圖用樂道打開 20 萬元級的家庭用戶市場,理想也希望用純電 MPV,再把品牌和車型類別拉升一個層次;小鵬類似,也希望更加下探的價格的 MONA 破釜沉舟。
再看零跑,過去 3 年,C 系列在 15 萬元級的價格帶巍然不動。
很好理解,在同一個價格帶市場待得越久,就能加強車企對這一細分市場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對客群有更好的理解與資源沉淀。
換句話說,聚焦戰略就是在拉短戰線,聚焦產品優勢,在內卷的激烈競爭中更容易生存。
拿破侖 1812 年率領著部隊遠征俄國,廣袤的俄國土地堅壁清野,漫長的冬季就讓這個龐大的軍隊接近潰散,最終使得拿破侖錯失稱霸歐洲的資本。
今日車圈之卷恰似雙元革命后戰火四期的歐洲,在這個階段任何需要傾注重資產、且短期內無法獲得報償的戰略都不容有任何失誤。因此朱江明認為,零跑必須步步為營,就會有勝算。
C 系列穩定在月銷 3 萬輛之后,零跑才會開始拓城。
到 2026 年,零跑會發布四個系列產品,C 系列主打 15 萬元級,A 系列主打 10 萬元級,D 系列 2026 年發布,主打 20 萬元級別,以及以海外為主的 T 系列。
「零跑在智駕方面,最開始更多采用跟隨戰略。」
「中國的算力資源是過剩的,零跑會租用算力而不是投資算力」。
乍一聽這些論斷似乎是零跑向以蔚小理這些出手闊綽的新勢力服硬,實際上是零跑選擇結合自身資源,小步快跑的表現。以智駕為例,零跑目前組建了 400 多人的智駕團隊,按照零跑的計劃靜態 BEV 在 7 月份上車,動態 BEV 會在 10 月份、11 月份上車,整體的智駕狀態是正準備以更大的投入躬身智駕競爭。
零跑在激烈內卷中活得還不錯,并不難懂。
就像不是人人都要去買拉夫勞倫,但大多數人都需要一件優衣庫一樣,零跑在按照大眾消費品的邏輯做車,這與今天想盡快提升品牌附加值的新勢力不太一樣。
現階段,只做 15 萬級也可能會有不錯的結果。
「賽車三四百萬一輛,但不也就是鋼、橡膠、皮質這些東西組成?」或許,朱江明這樣樸素的元子化思維,會成為零跑邁向 100 萬輛的地基。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之心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237176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