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做生意虧本投身新能源行業,做一名小小的銷售,也親眼目睹了半年時間以來,國家新能源行業的波瀾起伏和洗心革面。作為銷售,當然首要考慮的是你的業績,這可是關系到你的溫飽問題。記得上個月發表過一篇關于走進越南的新聞報道,并以此沉浸在我國新能源快速崛起的甜蜜之中,可當我與客戶群體交流探討時發現,并不是完全像個人所想,新能源走進尋常百姓家,很多人對此根本處于朦朧或者毫無意識的狀態,這不禁給我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我國新能源在地方發展到底處于什么樣的態勢?
偶然一次出差的機會,自駕用時十天,路程過萬,途徑湖北、陜西、山西、青島、河南、天津、遼寧,在中國北部地區晃悠了一小圈之后,對行業的實際發展水平又重新的定義了一番。
經過與一些省級代理商細致的交流,不難發現,這些"老前輩"們其實更多的在意的是補貼政策,毫不避諱的說,任何一款在目錄中的新能源電動汽車,只要少了一份補貼,那么它的存活率將降低90%,如果以廠家生產的這種膨脹到難以想象的價格來賣個消費者,我估計沒有誰心里能夠接受。終歸到底,“政策”帶著“政策”,補貼政策帶著商務政策,到最后能讓人繼續交流的也只剩下一些行業八卦和最重要的價格。
那么,到底新能源電動汽車的普及,靠什么來完成?其實在自己的思維里,這樣用盡渾身解數對電動汽車進行狂熱的推廣,一臺車補貼多少費用,有哪些額外的優勢,并不見得就是十全十美的。當然發展新能源的必要性與必然性在這不過多的說,這已經上升到一個國家戰略高度。但是,依靠這種持續偏軟性的方法,就一定會像預期那樣完美?使電動汽車真正取代傳統燃油車?
我認為是否定的,其一,大到生產廠家、企業、小到經銷商、代理商。這一個層面的主要核心點在哪?在價格!正如我前面所說,這關系到“溫飽問題”。其二,政府出臺補貼標準,企業為保持“十三五規劃中”能夠盈利,規劃后能有盈利空間,在成本上,絕對是精簡到微乎其微。一百五十公里的補貼標準,就絕對不會配置續航能力兩百以上的電池。其三,政府設定補貼標準的這道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間接影響消費者的購置欲望。企業為了保持利益空間,生產的電動汽車達不到消費者心中理想的續航里程,必然更多人愿意用常規的燃油車作為首選。補貼政策在2021年前將結束,那么在余下來的時間里,市場上將會出現消費主體在國家、在政策,第二消費體系在百姓身上的這種畸形的市場形勢。
更何況,電動汽車精力旺盛的發展,但其配套設施呢?出臺的各地關于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的方案又完成了多少?在我途徑的幾大城市,充電樁應用根本談不上常態化,連使用率都是個問題。在路過的一些星級高速服務區,親身體會到什么叫: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帶著這種充電樁按要求建,但是用不用,我們就管不了的病態思想,如何談國家政策?如果讓新能源行業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惠及民眾?有些地方更甚,引用一句電視名言:我看到了樁子,卻沒看到接口!
記得有天晚上在跟一位朋友聊新能源行業的時候,他向我闡述了他的觀點,也就是說過于軟性的推廣并不利于行業常態化健康發展。我們假設;國家對新能源的推廣軟硬兼施,不光是在補貼上予以扶持,并且壓縮傳統車的空間,油價上漲、限行和限號等一些硬態度。表面上看來,這不符合以民為本的思路,但是我們換個思維,我們發展新能源的目的是什么 !不要忘了這個行業的初衷是什么,軟硬兼施在個人開來確實是個可行的辦法之一,起碼,消費者在電動汽車的圈子里,考慮的是哪款電動汽車,而不是油和電的問題。給企業、生產廠家生存的利潤空間,新能源電動汽車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產業飽和,速度緩慢的尷尬局面。
以民為本,換個角度來想,百姓才是第一消費主體,只有切實滿足百姓的需求,其產業才會有穩定、可持續性。任何一個行業都是一樣、不管最終目的是什么,以人為本、以民為本才是正道。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恒祥高科小王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44134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