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大眾汽車集團發布“TOGETHER – Strategy 2025”戰略,計劃進行徹底轉型,將電動化作為未來10年里最核心的戰略基石之一。其中MEB項目將要滿足未來中國和歐洲的油耗法規要求,計劃2020年到2028年間在同一平臺上投放6款電動汽車,目標銷量640萬輛。
一、大眾的新能源汽車戰略目標
大眾發布的“TOGETHER – Strategy 2025”戰略主要目標為:
* 到2025年推出30多款電動車,年銷量達到200~300萬輛;
* 發展電池技術、數字化和自動駕駛技術,使之成為集團新的競爭力;
* 快速擴張新移動出行業務,從中獲取數十億歐元的收入;
* 到2025年營業利潤率達到7%至8%,汽車業務部門的資本收益率超過15%。
圖1 大眾的“TOGETHER – Strategy 2025”戰略
其中,大眾集團在中國市場設定的目標是,2020年實現新能源汽車銷量40萬輛,2025年達到150萬輛的銷售規模。大眾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基于以下幾個平臺實現:
* MQB平臺:打造純電(純電高爾夫)和插電產品(途觀PHEV);
* MLB平臺:打造插電式混合動力產品(奧迪A6 e-tron PHEV和輝昂PHEV);
* MEB平臺:推出純電產品(I.Q和續航500公里以上的純電動車);
圖2 大眾的新能源汽車平臺
二、大眾在中國市場的目標及實施規劃
為實現相關戰略目標,大眾在中國的新能源汽車戰略分為三個階段實施:
Phase1:通過進口的形式提供插電式混動車型以及純電動車
主要車型包括保時捷Panamera插電式混動車型、奧迪A3 e-tron插電式車型和Golf GTE,以及純電動汽車e-Golf和e-up!
表1 國內引入的大眾車型
Phase2:將部分插電式混動車型在中國本地化生產
2016年國產插電式混和動力車奧迪A6L e-tron在一汽大眾長春工廠下線。2017年之后,大眾將推出國產輝昂(C級車的插電混動版)和奧迪Q5、Q3等插電式混動車型。
Phase3:在中國投入全新的MEB平臺,在中國展開電池競價的活動
目前大眾在MEB平臺上規劃了4款車型,分別是I.D.兩廂車、跨界SUV、革新的大型SUV和充滿未來感的轎車。
去年不少供應商都喊著“到狼堡去”,也是這個原因。6家汽車鋰電子電池供應商參與了此次競標,電池供應商地理位置上需要靠近客戶的生產工廠,因為長距離運輸電池不僅成本高,而且風險大。電池是危險物品,還沒有公司為鋰電池運輸承保。
三、MEB平臺架構下的電池供應成本及規模
大眾的針對電動車專屬研發的MEB(MEB Electric toolkit)平臺是以大眾目前的MQB平臺為基礎,適用于電動車的全新的模塊化平臺,擁有很大的彈性,可提供250-500公里的純電行駛續航能力,可對應不同車型級別推出對應車型。
根據大眾公布的相關信息,MEB平臺的構架是由底部的電池組而展開,打造更長的軸距和更短的前后懸,營造出更大的內部空間。得益于MEB平臺的純電動化優勢,MEB雖然是一個覆蓋A-B級車尺寸的平臺,可是其內部卻可以營造出B-C級車的空間。然后通過不同設計的車身、擁有更多選擇的中央電腦元件,以打造不同尺寸的車型,無論乘用車或輕型商用車都可基于該平臺打造。
MEB的長期產能劃分是中國65%,波蘭35%,意味著大眾未來需要進一步到歐洲去建廠。
圖3 大眾的MEB純電動平臺
MEB平臺對電池有幾個硬性的需求約束:
1)電池包成本的需求
從系統上測算,把傳統內燃機引擎、動力系統、驅動軸和油箱與電氣化系統進行對比以后,對滿足日常行駛的200英里(320km+)電池系統的成本約束大概在102美金/kwh。當去掉補貼以后,我們可以再加上積分的錢作為盈利緩沖期(或者不賺錢但是必須去做的事),但是長期的價格來看,電動汽車的成本得跟上燃油車才行,才有以下的需求考慮。(備注:這里我們可以按照RMB來仔細再算一遍)
圖3 電池系統的成本需求約束
2)電池競標規模化
根據SNE Research的報告來看,三星、LG、松下、CATL、比亞迪等大的電池企業的訂單開始積累到2022年,到2022年這些企業的訂單規模在290~450億美金,2020年這幾家企業的生產規模都在33.5~50Gwh,在區域布局上表現不同:
* 三星主要分布在韓國、中國和歐洲,現在中國的產能暫時沒著落了;
* LG的產能分布在韓國、中國、美國和歐洲,不考慮南京以外,其他的應該比較穩健;
* 松下:產能分布在日本、美國和中國,中國主要為了將來日系的PHEV的使用,是否隨著未來Tesla進中國一起進來不確定;
* CATL:50Gwh在中國,在歐洲尚不可知;
* BYD如果把電池業務分拆以后,是否會蛻變成為中國另一個電池提供商還不得而知。
圖4 電池廠家的一些對比
在最近的幾次行業研討會中,LG Chem探討了通過幾個方向來降成本:
* 首要的是做大電池,富鎳+大電池來積極降本;
* 擴大產量通過大的產品的產量來做,從100臺車的規模來制造降本;
* 原材料隨著需求的進一步擴大,不管怎么做,價格都鎖死了一個基本的價格范圍。
圖5 成本優化路徑
其實從去年開始LG自建電池廠的計劃就不絕于耳,這個新聞從去年6月份開始就不斷在強化:
* VW Group is considering building a huge battery cell plant in Germany“;
* VW CEO: building a battery factory to support electric car production 'makes sense'.
補充:關于大眾和江淮如何做電動汽車平臺還需要進一步探討求證,看起來這個價格是繼續往前沖的架勢。
參考文件:
1) 研究周報 | 新戰略力挽“排放門”不良影響,看大眾如何布局新能源汽車
2) SNE Research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朱玉龍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51685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