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電力驅動為主的汽車,對誰進行了重新定位?是的,就是對燃油汽車制造業而言的。電動汽車將不再是汽車,是電驅車,未來將是智能出行終端。
以特斯拉Tesla為例,特斯拉的“強悍”在諸多方面可以體現,但,最重要的在于工業設計之強大,單憑這一點,甩國內同行“幾條街”,很難追趕。可是話說回來,我們不應妄自菲薄,更應發奮圖強。
可是要想進步,總得找對方向才行。國內很多新晉電動汽車制造商曾經或者正在拆解一輛又一輛的特斯拉,研究人家的電池組、電機電控等等,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不過,特斯拉又是拆誰家的車呢?它拆除的是腐朽的腦筋。以特斯拉Model 3為例:
有人說這種設計體現了一種思路,就是簡約化,就像iPhone之于諾基亞一樣,它會引領一種全新的設計風格。筆者不反對,但是,我想提醒大家:是否看到了特斯拉在整車設計、制造上面的集約化和電子化傾向?
再看下圖:
專業人士不會陌生,密密匝匝的線束設計,當你開著一輛汽車在路上行駛時(即使你是個專業人士),你也不大會感覺自己被一堆電線包裹著,但這就是事實,為了你想要的座椅加熱、倒車影像、四門電控等一堆功能,一輛汽車的電線加起來有5公里長都是正常的,但是Model 3的線束長度已經降到了1.5公里長。這么長的線束在一起玩耍時,想要安全,你必須精密+精密,難怪德國人、日本人必須兢兢業業的工作,這需要尊(tiao)敬(kan)。
節約能源是世界的主旋律,節約體力勞動也是節約能源,如果你能聽懂這句話的意思的話。
更短的線束需要重新設計所有的電子功能,線束的長度越短,整車的集約化程度越高,重量降低,相應的能耗也會越低,續航也會“得利”。當你越想要集約電子元器件時,中控位置“那塊大屏”就越會彰顯它的重要性。
造成的結果可能就會是汽車品牌未來對于大屏幕的“爭奪”。汽車企業(品牌)從對發動機、整車性能的關注轉移到對整車集成化、數據化、人機交互化的競爭上來,越來越像IT產業。所以筆者再次提醒傳統汽車制造商(雖然你們看不見,看到了也不一定認可,認可也不一定聽),現階段IT公司、互聯網公司進入造車業不是簡單發展某某業務,雖然汽車業比較復雜,他們可能會,而且一定會,顛覆了你們的行業,當他們了解供應鏈之后,很可能會自己玩自己的。
唯一的利器是趕早建立全新的品牌。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設計、全新的系統、全新的供應鏈,全新的組織,總之一點,全新的思想和品牌意識。將旗下的電動汽車品牌重新定位成智能出行終端,像IT產業一樣尋找自己的品牌差異性。
最后說句題外話,阿里百度騰訊京東都入場中國聯通了,他們之中誰又會最早進入電動汽車業呢?筆者認為主要是看誰對“那塊大屏”感興趣了,畢竟5G快來了......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翟先生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54639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