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是什么樣?電動汽車未來的市場形態是什么樣?誰是未來的主導者?誰是未來電動汽車領域可依靠的力量或主體?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秘書長、首席專家張永偉,圍繞驅動變革的力量、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和如何主動迎接挑戰三個問題,發表了他的意見。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秘書長、首席專家張永偉
驅動變革的力量有三
未來,有三股力量的影響是汽車界必須高度關注的。
最近業內討論著兩個重要的年份——2030年和2040年。一個是2030年將禁止燃油車銷售;一個是到2040年的時候,更加智能,甚至是無人駕駛的汽車將得到推廣。這種事情會不會發生,需要考慮三個層面的力量。
一是技術的進步和技術融合的推動。2014年,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成立的時候,大家就在討論,總有一天,汽車的動力將會由燃油轉向電動,但當時的技術還不能充分滿足電動化的需求。而現在,談論未來的變革,技術出現了車技術之外的技術——智能技術。用智能技術在電動車的平臺上實現天然銜接,很可能徹底改變汽車定義,以及汽車研發的組織和生產方式。汽車行業發展的早期,汽車只是吸取智能的因素,當智能成份越來越多的時候,智能又會推動汽車動力和一系列汽車技術的發展變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講,二者是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
因為智能技術的出現,使人們對汽車發展的判斷、對未來出行形態的變化等問題,產生了更大的不確定性。因此,不能再用過去所設定的技術路線和時間表來研究汽車產業的發展了。
二是外部力量的推動。新事物需要支持,特別是政策的支持。當你發現很多地方政府為了推動汽車產業變革、環境改善,而出臺一系列過去難以想象的、顛覆性的政策時。當一個國家提出禁止燃油車銷售,進而提出禁止燃油車上路,甚至為這樣一種設想制訂了所謂的時間表時,意味著什么?能給汽車界哪些提示?
對這種外部力量的影響汽車行業絕對不可低估。一些大車企,或主動或被動地按照自己所判斷的政府禁止燃油車銷售時間表,開始進行業務和技術方向的重構。
三是出行力量的推動。過去,對汽車是從產業出發進行定義的:先把車造出來,然后投放到市場。這就會形成龐大的生產和出行載體。但在互聯網和智能時代,出行的設計者和運營者,對產業的認識與過去供給側所主導的設計思路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未來如果按照出行來定義汽車,按照出行的需要來定義汽車業,包括創新鏈、產業鏈和需求鏈,可能會對當前汽車產業發展的總體設計產生顛覆性影響。出行和汽車關系將會發生大的變化,有可能重構,有可能逆轉。
這三個力量中,技術力量過去沒發展到今天這種程度,所以很多事情不一定能夠發生;過去的外部力量也沒有今天這么明確,沒有今天這么強大,所以出行生態形態改變得要慢一點;過去,出行對于交通的影響可能不是主導,但未來可能都會發生變化了。
所以,技術進步與融合、外部性力量及出行的力量,將是驅動變革的關鍵性的力量。
傳統汽車產業格局 面臨新模式的沖擊
汽車產業的格局會發生什么轉變?未來的競爭形態又是什么樣?我認為,最關鍵的因素取決于占據了產業價值鏈高端,又能夠把產業組織起來主體,但這個主體卻不一定是現在的產業主導者。占據高端能夠主導產業的主體,很可能就是具備殺手锏級的關鍵企業和關鍵公司,甚至是系統性的企業。這些主體很可能會替代現在的主導者,尤其是那些能夠在電動化、智能化上提供比較成熟的解決方案的主體,肯定會成為未來汽車產業新的組織者。這種變化對汽車產業格局的定義與以前是不一樣的。
這十幾年,汽車電動化的轉型是漸進式的,企業拿研發費用的5%或10%投入到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上。而未來,原有傳統廠商的發展模式,可能會在兩個時間點面臨極為巨大的轉型挑戰,特別是面臨新模式的沖擊。新模式是什么?是野蠻的成長方式??焖偌鄞罅抠Y本,圍繞關鍵技術、關鍵業態,不計成本、不計投資回報去進行投入,這樣的成長方式和過去傳統廠商自我積累滾動式的發展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令人最擔心的,是那些完全靠規模驅動成長起來的企業,這些企業具有龐大的生產能力,但缺乏關鍵性、可持續研發能力的支撐。甚至有的企業只有單一的功能,卻無限放大,無邊界地延伸自己的能力鏈條,進入了太多領域。他們本來可以作為一個單一的隱型冠軍,但是耐不住寂寞,過長、過早拉長自己的戰線。這樣的企業只能紅及一時,卻難持久。
還有一種企業是太固化,堅持沿用過去的研發方式做汽車研發,堅持沿用過去的生產方式進行汽車生產,缺乏柔性和創新性。所以,未來的汽車格局確實需要重構,需要新的產業組織者。
汽車行業要主動迎接變革
現在的企業將面臨哪些挑戰?現在的做法能不能支撐行業走向未來?對汽車企業來講,大家不能坐等變化,讓機會與自己失之交臂。
第一,需要考慮的問題是重新定義汽車。要從技術創新、消費者定義、出行變革等多個融合性角度重新定義汽車。另外,還要從材料和汽車關系,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包括人工智能等多種融合性技術的角度,來共同定義汽車。
第二,汽車公司也需要重新定義?,F在的汽車公司都是大生產線、涂裝、焊裝、總裝,造成重資產體系。未來汽車公司會不會還是這樣?現在的企業需要打開,接入更多新功能和新要素,把現在的功能進行再組織,探索未來汽車的生產方式。而未來汽車和供應鏈的關系,可能是更加基于平臺的,也許汽車公司會變成服務公司,甚至研發的方式也會發生重大變革。所以,在未來變革中,汽車公司需要從公司角度、經濟活動等方面進行重新定義。
第三,未來,汽車不一樣了,汽車公司也不一樣了。誰會順利實現這些變化,誰能尋找到新的可依賴的力量,誰能把汽車公司帶入更美好的未來?這個力量可能也需要進行再定義。用傳統的路徑、傳統的思維,不可能把汽車產業、汽車企業帶入未來。所以,汽車企業和產業,都需要為未來找到可依靠的力量提早做一些準備。
(此為作者在2017泰達論壇上的講演。根據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核)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56630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