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左右,互聯網造車大肆興起,一個個華麗的PPT、一個個絕美炫酷的汽車模型,當然,還有一個個要引領未來的品牌大計。但是在這其中,有多少是真材實料,又有多少只是將目標對準了那些狂熱的資本?現在,答案似乎已經逐漸清晰了。
在這些造車大軍中,云度也是其中一個,他的全名是云度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這個2015年年底才成立的公司,這個全新的新能源汽車品牌,直到今天第一款車型即將量產上市的時候,他的名字才開始被人關注。而關注的原因是因為:太快了,實在是太快了!
云度首款量產純電動SUV π1
這里說的“快”并非是指車的速度快,而是指從企業成立到第一款量產車型下線上市的時間之快,一年半多不到兩年的時間里,企業成立、工廠選址建設、通過工信部和發改委審核拿到生產資質、新車型量產、進入新能源車型目錄和購置稅免稅目錄,這一系列的動作快的有些讓同行們措手不及。那原因是什么呢?云度新能源的首款量產車型云度π1,又僅僅只是一臺10萬元級別的電動SUV那么簡單嗎?在我看來,其對于新能源造車行業的意義和未來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的借鑒意義要遠遠大于這輛車本身。
其實上述業界所看到的現象只是表象,據云度新能源汽車總經理助理葆旭東透露,多數新能源車企都是先獲得各層審批甚至拿到資質后才開始做工廠選址等后續工作,其時間自然要長。云度在遞交審批材料之前就已經做好了各種準備,從工廠到研發都已經投入了不小的力量,所以才會有外界看起來的異于尋常的快。另外一個原因其實是一種倒逼機制,因為云度沒有傳統汽車的業務可供參考,新能源汽車又不得不做,所以逼著企業一磚一瓦自己做設計做研發。
云度π1是公司的第一款量產產品,也是一款純正向研發的A0級純電動SUV,補貼后的售價根據配置不同在8~10萬元左右。有時候劣勢也是優勢,因為是一個全新的新能源造車企業,沒有之前生產燃油車的束縛,可以完全按照新能源車型的理念來設計和研發,在跨越了發動機與變速箱的技術壁壘后,新能源造車的第一優勢就是研發周期短,相比于燃油車發展近百年后仍要動輒四五年的研發周期而言,少了發動機等核心部件的束縛和重量配比,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周期目前已經可以接近燃油車的水平,甚至更短。
新能源車第二個優勢是設計更靈活,更智能,平鋪在底盤上的電池很好的解決了車輛的穩定性,上層結構可以更方便靈活的設計,甚至可以讓它看起來不像是一輛車。但云度π1并沒有采用這樣的設計,據云度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林密表示,從設計的角度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從市場的角度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過渡,云度目前的設計理念是尊重傳統,打破傳統。尊重傳統指的是車輛的外形沒有進行顛覆性的設計,還是保持了常規車輛應有的外觀,但在車輛內飾和功能設計上則更多地打破了傳統,比如云度π1的方向盤上方沒有了儀表盤,中控屏完全交給用戶來自定義大小和選擇系統(Android & iOS ),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持設備監控車輛狀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操控車輛功能,這也是原來傳統的燃油車不敢想象的。
云度π1突破傳統的儀表盤和可自定義的中控屏
第三個優勢是未來幾年內可預期的低成本,而且是從研發和制造兩方面都可以做到低成本。目前新能源車受限于“三電”的高成本,還需要國家補貼來推動產業發展,但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新材料的應用,這樣的高成本時代即將結束。拿三電系統中最重要的電池來說,國家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已經對動力電池提出了要求,到2020年,動力電池單體比能量要達到300瓦時/公斤,而國內最大的動力電池供應商比克則表示將在2019年推出符合這一高要求的動力電池,并且成本會比目前更低。
比克電芯與電池組
再加上新能源車企自身研發力量的完善,后續的產品更多的是一個迭代的過程。云度π1在短時間內量產上市10萬級別的純電動SUV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云度新能源汽車總經理助理葆旭東表示,目前的新能源汽車如果沒有補貼和政策上的支持,確實無法與傳統燃油車相競爭。但如果單從新能源車來看的話,傳統車企造新能源車的成本和壓力會更大,而且還要顧及到原有的燃油車業務。
我們在上面提到過,在技術升級與變革的時代,傳統的優勢很可能變成包袱甚至是劣勢。對于傳統車企而言,一方面是積累了多年的傳統燃油車的技術,另一方面又是不得不面對的向新能源轉型的問題。
除了特斯拉之外,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第一批新能源車型其實都屬于新能源車型的1.0時代,是由傳統的燃油車結構改造而來,并非完全針對新能源設計。比如與傳統燃油車同樣的底盤系統和外觀造型,排布在車身不同位置的充電口,甚至是底盤上被迫拆分為兩部分的電池包,這些特性都是1.0時代的新能源車普遍存在的問題。
云度π1的量產并非是單純的給市場上添加了一款新車型,而是在一定意義上使新能源汽車從1.0時代邁向了1.5時代。傳統車企的首要任務正是要盡快脫離1.0時代的新能源車型,加速買入1.5甚至2.0時代,只有這樣,才有機會跟新晉者“云度們”在未來的市場競爭。
根據一位業內人士的行業數據,目前傳統燃油車的庫存量巨大,除了以上轉型的問題之外,傳統車企還要面對清庫存的壓力。誰能知道,車企會不會有下一個柯達的案例呢?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汽車科技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56797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