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網聯汽車為行業大勢所趨!美國加州是全球首個通過無人駕駛汽車正式法規的地區!我國深圳已成為首個無人駕駛的示范應用新區,阿爾法巴一夜成名!現在的汽車產品若不智能,若沒有網聯功能,似乎已經OUT了!
智能網聯汽車的興起,國內外傳統車企、零部件供應商、科技巨頭、初創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加快了實驗室研究和實地測試驗證,而美國加州更是無人駕駛測試的天堂。
說白了,現在做無人駕駛的不去加州做測試的話,企業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搞智能網聯汽車的。
這不,從2014年9月頒發第一批無人駕駛路測許可至今的45家企業中,中資和華人背景的公司達14家,占比31%,僅低于美國企業數量。
國內14家企業中,有長安、上汽2家傳統車企,百度1家科技企業,蔚來、Pony.ai、圖森等11家初創公司。意味著,我國加快成長并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競爭,逐步成為全汽車球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國內這些無人汽車駕駛企業的先驅,到底誰會在下一輪競爭中脫穎而出呢?先來看下這些典型企業的測試試驗情況,看誰更接地氣!
1、傳統車企業代表——長安:已逐步與博世、德爾福、英特爾、蔚來、百度等公司達成戰略合作,三段式推進無人駕駛。長安自動駕駛測試的車型主要是基于睿騁、CS75 等量產車型改造,采用雷達為主的傳感器方案。2016年4月,長安實現高速路段無人駕駛測試的睿騁,搭載 5個毫米波雷達、1個激光雷達、1個前置攝像頭。
這種以傳統整車為主導的模式穩健,從自動輔助駕駛、有條件的自動駕駛、到高度自動駕駛,再到無人駕駛,可以說是一條循序漸進的路徑,既能夠盡快實現智能車的商業化,還有學習和糾錯的空間。
2、科技公司代表——百度:結合高精度地圖優勢,打造無人駕駛生態,預計2020年與奇瑞合作的 L3 級自動駕駛乘用車將實現商業化量產。2017年4月,百度發布“Apollo計劃”,自動駕駛測試的車型在車頂配備安裝了64線激光雷達、3個環繞車頂的16線激光雷達、2個視覺識別攝像頭以及車前方的毫米波雷達。
這種以“高精度地圖+路徑規劃+傳感器”的模式,從理論上來講更能夠高效保證汽車的安全性,但是面臨著地圖涉密性、激光/毫米波雷達高額成本等問題,商業化會相對緩慢。
待到技術成熟時,智能網聯汽車便將成為可移動的辦公、娛樂場所,汽車將成為起居室!
3、初創公司代表——蔚來汽車:全面布局純電動與無人駕駛技術,同長安汽車、江淮汽車整車企業合作,全面整合Mobileye、大陸、四維圖新、NVIDIA和NXP等無人駕駛產業資源。目前,公司發布了自主設計無人駕駛車型 NIO EVE,車輛預計將具有L4級別的無人駕駛能力;ES8 SUV已于2017年12月在國內上市。
“整合資源+借船出海”的模式,這種“集成”對于初創公司無可厚非,但是企業卻是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核心零部件/芯片等,更多是設計和方案供應商的感覺,因此,特別需要贏得時間的證明。
當前,國內正面臨日益嚴峻的交通擁堵/道路安全/能源消耗及環境污染等系列問題,無人駕駛汽車(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的應用將大幅提升汽車安全性、提高交通體系效率。據研究統計,無人駕駛汽車能夠減少80%交通事故,交通事故率將成為極小概率事件,道路通行率至少提高10%。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智電汽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59813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