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來汽車產品再次降關稅。自2018年7月1日起,降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進口關稅。將汽車整車稅率為25%的135個稅號和稅率為20%的4個稅號的稅率降至15%,將汽車零部件稅率分別為8%、10%、15%、20%、25%的共79個稅號的稅率降至6%。
看到好多童鞋說“恰如我們所料”,“總之影響不大”。畢竟進口汽車基數與我們每年近3000萬輛的銷量來比,還九牛一毛;畢竟降低一點進口關稅,進口車還是很貴,該買不起還是買不起......讓我們換個維度看,2018年飆升的百度指數背后,起碼有消費群體對此的深刻關切吧?
1、對乘用車而言:對價格體系沖擊有限,對汽車市場產品結構的影響不容小覷
首先,零部件關稅的降低將會降低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零部件的價格,進而有利于汽車整車成本的下降。其次,整車關稅降低至15%不僅利好進口車的銷售,更利好大排量進口車。考慮到國內進口的規模不大,合資品牌中低端車型零部件基本都已經實現了國產化,關稅下調很難對主機廠價格體系產生影響。最后,利于搭載優質零部件的車型。關稅降低引入進口車參與國內市場競爭,疊加消費升級,會加速車企提供“質優”的產品,加速行業優勝劣汰。
對消費者而言,考慮價格和渠道成本,進口車的購車價格將會降低6-8%。而自主、合資車型的定價不會顯著受到關稅下滑的影響,其價格更多是由市場整體的供需決定。然而,部分進口車的價格降幅較大,可能影響相應消費者購車時忽視“進口車”的固有觀念,進而進行更多比較,考慮傳導效應,導致部分定位不清晰的車型加速退出市場。
2、對商用車而言:關稅降低在數值上影響最大,但對產業的影響有待觀察
大型客車和輕型貨車車架和其他零件關稅從25%降低到6%,這部分在金額上影響最大,但車架由于行業壁壘相對較低。我們認為,國外車架在輕量化領域優勢較大,因此可能會對國內高端產品形成一定沖擊,但中低端產品影響有限。
大型客車和起重機底盤關稅從20%降低到6%。國內客貨車主機廠底盤均是自主生產,因此這部分關稅降低對國內企業影響很小。
大型客車用非驅動橋及其零件、稅目87.05特種車用其他零件的關稅從15%降低到6%。大型客車的相關零部件都是主機廠自主生產,壁壘較低,預計影響不大。
同理,非公路用貨運自卸車底盤關稅從8%降低到6%影響也比較小。
3、對零部件而言:國產和進口零部件定位不同,影響有限
其他零部件的關稅統一從10%降到6%,降幅4%。當前來看,國內零部件企業產品以零件為主,相對低端,進口替代主要是依靠其成本優勢。成本優勢除了依賴低人工成本以外,也有零部件企業在主機廠附近就近建廠的因素。國外出口的零部件產品主要以汽車安全件和動力系統、轉向系統等集成度較高的部件為主,而國內的產品集成度低,因此和進口零部件不構成競爭關系,受到進口關稅下滑的影響不大。僅有一些國外零部件質量較好,而且國內與國外價格接近的零部件會受到較大沖擊。
4、對新能源汽車產業而言:對電控成本產生一定影響,部分車型成本將降低
當前新能源市場仍然由國家補貼主導,國外電池類產品很難進入國內補貼目錄,因此對此類產品的影響不大。當前電機行業產能過剩,國內產品價格更低,企業沒有在國外采購的動力。
電控領域目前由主機廠主導,而一部分自主品牌大量采購國外的電控系統,預計這些新能源汽車的成本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結語:
國內,新舊汽車勢力正在上演“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奇怪繁榮,傳統勢力的合縱連橫和驚天口號,新勢力攜天量融資,卻也極少看到質的飛躍;國外,貿易摩擦兵鋒所指在汽車,當買辦、搭便車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不管情愿不情愿,中國汽車工業三十年“成長的煩惱”要結束了,每一家車企都要“殺死心中的男孩”,我們其實置身一個內外交困、扭曲可疑的現實處境,我們都要去面對那個殘酷然而無比真實的未來。
等到我們這個先祖以“軒轅”命名的民族,在汽車產業爭雄歐、美、日之時,對于產業界同仁來講,才叫“復興”。
援引之前推出的《下一站繁榮 汽車及相關領域全產業鏈投資價值研究報告》中對降低關稅和股比放開相關內容的信息,如下圖所示。歡迎留言討論。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中汽創新創業中心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68864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