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歐美日韓車企基于(中國市場)政策要求開始增產電動汽車,全球動力電池需求快速增長,而中國電池相關政策的變化,使得一度被拒之門外的日韓電池得以重返中國市場,全球動力電池產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
未來, 歐洲和美國會形成就地電池產業鏈,在歐美市場電池需求逐步上量的過程中,中日韓電池企業能否拿到訂單的關鍵,是有沒有在當地設廠,并且建立了相應的供應鏈,而且還可能包括極片的生產甚至部分加工。
全球電池產能的上漲,對于電池原材料的獲取和直接加工,也是未來正極材料就近生產換取礦產資源的一部分交易條件,未來電池企業的供應格局,會形成多元化交叉的局面。電池企業需要籌集更多的資金,來建立全球的供應格局,并集中資源攻堅關鍵客戶,因為未來區域保護政策勢必瓦解。
1、歷史的發展軌跡
就目前來看,電動汽車還是政府意志推動的結果,其銷售和生產主要集中在中國,歐洲,日本和美國,這四個地區占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的97%以上,產量占全球的93%。
2017年中國電動汽車產量最高,占全球產量的50%,其次是歐洲21%,美國17%,日本8%,韓國3%。全球20家領先的汽車制造商中,2017年生產的電動汽車超過20000輛,占電動汽車產量的94%。
圖1 全球電動汽車生產、銷售和電池生產概況
動力電池方面,中國、日本和韓國是主要的電池生產國,占累計電池產量的一半左右。從2011年到2015年,日本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電池組生產國。到2016年,中國電動車電池產量超過了韓國和日本。2017年,中國的動力電池產量是美國的11倍,歐洲的22倍。 這幾個國家的電池產業也各有特點,最主要的特點是,中國是自己和自己玩,自己生產的電池配自己的車。
而歐洲和美國地區,由于整車企業把電動汽車作為技術開發和儲備的試驗場,整車基本是在其核心區域制造的,而由于缺乏本土電芯供應,所以電池依靠從日本和韓國大量進口。其中美國以Tesla為代表,要求本地生產電池,把供應鏈拉到美國去。而歐洲第一階段是進口日韓電池,未來其電芯制造產業鏈勢必轉移到歐洲地區。
圖2 全球乘用車動力電池生產的格局
2、電池和車輛的匹配
電池電量和車輛的配套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如下圖所示。美國出現了高里程通吃的情況,續航低于200英里的電動汽車明顯失去了吸引力,電池的單車裝車量以60Kwh起步。
歐洲比較均衡,但是也過渡到對于NEDC需求300公里左右的40Kwh的車型為主。
全球的插電混動(PHEV)電池發展基本在以9-16Kwh為主。
圖3 全球電動汽車單車電池裝機量對比
我們也可以根據車型和電池的供應關系來考量。在2017年之前,大部分整車企業是根據現有的供應商情況來評估可選擇的范圍。從當下來看,確實存在電池供應商選擇面的狹窄問題。在短期內,電動汽車市場確實是由電池廠家的投資帶動電池的進步的,再推動電動汽車上量。從這個意義來看,整車企業短期內和電池供應商的戰略伙伴關系是由于可選擇面太窄,區域市場發展并不均衡。
表1 2017年全球前20銷量車型排行
車型 | 類型 | 主要市場 | 車輛產地 | 電芯產地 | 2017年產量 | 累計銷量 |
BEV | 中國 | 中國 | 中國 | 81,000 | 90,000 | |
Tesla Model S | BEV | 加拿大, 中國, 歐洲, 美國 | 美國 | 日本/美國 | 55,000 | 210,000 |
Toyota Prius | PHEV | 日本, 美國 | 日本 | 日本 | 51,000 | 120,000 |
Nissan Leaf | BEV | 歐洲, 日本, 美國 | 日本, 歐洲, 美國 | 日本/美國 | 47,000 | 30,000 |
Tesla Model X | BEV | 加拿大, 中國, 歐洲, 美國 | 美國 | 日本/美國 | 47,000 | 70,000 |
BEV | 中國 | 中國 | 中國 | 42,000 | 60,000 | |
比亞迪宋 | BEV, PHEV | 中國 | 中國 | 中國 | 35,000 | 30,000 |
Renault Zoe | BEV | 歐洲 | 歐洲 | 韓國 | 32,000 | 90,000 |
BMW I3 | BEV, PHEV | 歐洲, 美國 | 歐洲 | 韓國 | 31,000 | 100,000 |
BEV | 中國 | 中國 | 中國 | 30,000 | 30,000 | |
Chevrolet Bolt | BEV | 加拿大, 美國 | 美國 | 韓國/美國 | 28,000 | 30,000 |
PHEV | 中國 | 中國 | 中國 | 27,000 | 50,000 | |
Chevrolet Volt | PHEV | 加拿大, 美國 | 美國 | 韓國/美國 | 26,000 | 150,000 |
BEV | 中國 | 中國 | 中國 | 26,000 | 70,000 | |
江淮IEV | PHEV | 中國 | 中國 | 中國 | 26,000 | 30,000 |
比亞迪秦 | BEV, PHEV | 中國 | 中國 | 中國 | 26,000 | 100,000 |
Mitsubishi Outlander | PHEV | 歐洲, 日本 | 日本 | 日本 | 26,000 | 140,000 |
吉利帝豪 | BEV | 中國 | 中國 | 中國 | 25,000 | 40,000 |
BMW 330e | PHEV | 歐洲, 美國 | 歐洲 | 韓國 | 20,000 | 30,000 |
Hyundai loniq | BEV, PHEV | 歐洲, 韓國 | 韓國 | 韓國 | 17,000 | 20,000 |
2017年,中國乘用車動力電池裝機量總計約13.68Gwh,呈現逐年上量的過程。乘用車其實呈現了一種較為分散的格局:
圖4 中國乘用車動力電池裝機量
寧德時代在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領域的動力電池裝機量年度排在第一,4.07GWh的裝機量占新能源乘用車電池裝機總量的29.74%。
比亞迪排在了第二位,2.89GWh的裝機量占相關市場的21.1%,三元電芯主要是在PHEV上面,BEV上用了LFP的電芯。
隨著集聚效應的產生,2017年五家主要的電池制造公司(松下、SDI、LG Chem、比亞迪、CATL)供應了10萬輛電動汽車,顯示出比較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
3、電池供應的相互滲透
之前中國通過政策門口將日韓電池拒之門外,新的白名單政策出臺以后,未來大量的電池企業會被市場淘汰,剩下的后需要在全球與日韓電池搶市場,這也帶來了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國內市場勢必要進一步開放選擇權。
從這個層面來說,以后的供應關系會發生變化,日韓專供歐美車企的格局馬上要被打破,全球的電動汽車企業需要開拓在國市場,勢必要對中國動力電池企業進行開放,將其納入供應商選擇范圍,同時也會把原有的日韓供應商帶過來作為比較,而日韓電池也會在嘗試尋找中國的整車企業來為其供應電池。
圖5 未來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的產能擴張
未來由于供應鏈的需要,國內和國外電動汽車企業都會在供應商發掘培養上,下更多的功夫,這將加速電池產品的特性比較,形成高中低不同的供應關系,使得整個電池供應生態更完整。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電池企業來說,對于上游資源的掌控也將成為差異化發展的關鍵。
圖6 電池企業的前端資源掌控
未來電池廠與整車廠的均衡供應態勢,是電動車輛和電池之間相對多元化的互相選擇。這個關系會形成相互滲透的關系,推動市場選擇往前走。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朱玉龍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69265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