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來,關于新能源車的討論就沒有停歇過,無論是轉型中的傳統車企還是新勢力,特別是后者,近來,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企業的交付問題,引發了不少質疑。除了之前對造車新勢力潑冷水的李書福(吉利集團董事長)和朱華榮(長安汽車總裁),近日,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也在公開場合表態,直言造車新勢力的成功概率非常低。
沒有數學模型和理論做依據,卻要對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出判斷,其實是一件很難而且鬼扯的事情。市場,從來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
所以,在目前這個時間節點上,討論成功概率并沒多大意義。如果說有什么是更值得討論的,那就是到底新能源車企應該怎么做才能增加成功的幾率,以及如何創新才是有價值的。眼下剛好冒出來一個正面的典型,那就是成立于硅谷的智能電動汽車公司SF MOTORS(簡稱SF公司);筆者剛剛獲悉,其獨家冠名了CCTV科技類節目《機智過人》第二季,并將于7月25日的欄目開播儀式上發布自己的中文品牌名稱。本次攜手CCTV讓SF繼3月28日美國硅谷發布會之后,再次引發了媒體關注的興趣。
這家對于中國消費者而言相對陌生的智能電動車企業,雖然行事低調,但一旦有所了解,相信多數人都會一致認可SF公司屬于新能源造車軍團之中難得的有布局,有技術,有資源,有能力的實力派選手,大可作為一個用來討論和總結新能源造車成功因素的樣板。
瞄準技術差異化優勢,緊扣用戶痛點才是焦點 在造車新勢力看來,用戶思維是其有別于目前傳統車企的優勢所在,也能夠給用戶帶來不一樣的價值。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用戶思維呢?就是從用戶的角度思考問題,找到用戶的痛點,滿足用戶的需求。對于電動車來說,用戶最大的痛點就是續航里程短、充電還不夠方便、安全性和可靠性、一致性是否有保障。如果能夠有效解決這些痛點,那么,就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比如蔚來提出的移動換電模式,雖然遭到了很多的質疑,但敢于“首吃螃蟹”,本身就值得鼓勵;比如合眾推出“城市合伙人”計劃,通過與金融機構、共享出行企業等戰略合作,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再比如,SF公司將總部設在美國,借助硅谷的創新精神和研發能力的加持,以技術為突破口,從使用體驗的底層解決用戶痛點,改善電驅動效率和智能技術體驗。 隨著對這個企業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被其在技術方面的突破和努力所打動。比如,在消費者最關心的續航與充電方面,SF公司采用了高能量密度電池與閃充技術,500公里續航與即充即享,解決里程焦慮,更前瞻的下一代固態電池技術也已在研發測試中。 另外,業內首創的四電機驅動技術平臺,能提供超過1000馬力的高效動力,將輕松領銜“3s俱樂部”,以超跑玩家級的性能,帶來激動人心的駕駛體驗。 SF MOTORS的四電機驅動技術平臺 在智能駕駛方面,SF公司“保護性自主駕駛”技術已在加州開啟路試,高精度激光雷達在安全特性與精度體驗上也處于領先水平。 于我而言,致力于技術突破和解決用戶痛點,是新一代智能汽車企業最核心的市場競爭力。 產品、產品還是產品 關于交付,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媒體很急、車企很急,吃瓜群眾也很急,但和一位已經下了定金的用戶聊天時,他說自己并不著急。 作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們之所以選擇一個全新的品牌,一半買的是產品,一半買的是情懷,能夠下定金的,更多是被這家企業的設計、理念和文化“圈粉”。若經不起等待,又何談深愛,只是希望最終的結果,值得用戶等待。“佛系車主”們并不怕等,但他們希望等來的是真正好的產品。 這也是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在產品上市之后,推遲交付的原因。寧愿推遲,也一定要保證交付的產品是合格的產品,但是,又有誰能保證自己的產品就一定沒有問題呢?這么多年來,我們不斷在普及,汽車召回不是洪水猛獸,就是因為工業化生產的產品很難保證完美無瑕。 但品質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卻可以在研發、測試和制造的過程中不斷加以完善。比如,最近威馬就在新疆進行高溫測試,而SF公司則啟動在新西蘭的冬季反極測試,針對安全性能、制動性能做極性測驗,期待能夠實現良好的品質標準。 也就是說,要想成功,必須先行一步,在量產前做足功課,未雨綢繆。 SF公司的智能電動SUV 體系化造車有根基,為交付保駕護航 到底是盡快上市、交付量產車型,還是增加測試時長和項目,其實是“魚和熊掌”的兩難選擇。畢竟,在已經競爭白熱化的市場上,留給造車新勢力的時間并不多,拖的時間越長,投資人和消費者的信心就越少。但汽車本來就是一個產業鏈非常長的行業,從研發、采購、生產、工藝、物流、售后服務和營銷傳播等,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少,而且遵循“木桶理論”,不能有短板。 從目前的情況看,造車新勢力開始陸續上市、交付,但汽車有很長的使用周期,質量是否可靠,還需要幾年時間來印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產品出現問題,那么所有的故事、情懷和愿景,都沒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成功了,所有的故事和情懷都是賣點;失敗了,所有的故事和情懷都是槽點——“成者為王敗者寇”,商業世界里就是這么殘酷。 SF公司并非是憑空而生的新創公司,而是繼承于有十年體系化生產經驗的傳統車企,在硅谷創新精神的驅動下,在研發、設計、供應鏈、制造和產品的體系化布局上都已構建出完整的硬實力。特別是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智能電動汽車市場上,SF公司是新能源車8張牌照持有者之一,具備獨立的制造能力和生產資質;位于重慶的智能整車工廠及電驅動工廠已經完工,并進入了國家評審和認證階段。據了解,重慶工廠采用豪華汽車的生產及裝配工藝標準,擁有大數據智能化生產能力。 重慶智能工廠總裝車間(左)及涂裝車間(右) 從大手筆贊助CCTV《機智過人》,并通過發布中文品牌名正式加入中國新能源車造車戰局的信息來看,這個企業現在開始“來真的”了,而且確實是有備而來。 下一步,我們只需期待SF公司的新車能在多長時間后在中國上市了。 結語 “丑媳婦總要見公婆”。今年,是新能源汽車交付元年,能否提供不一樣的技術和更好的產品、更優的用戶體驗,是決定新能源車企能否生存的根本。從目前的情況看,每家的路徑都不盡相同,但目標卻是一致的。 “坐飛機時,如果你是金卡,空姐都要過來跟你說一堆有用沒用的,無論你是否尷尬。做企業一定要想明白,你的服務是用戶需要的嗎?對用戶有價值嗎?這些思考對于新創電動車企尤為重要,有時候,你所謂的創新搞得很熱鬧,但消費者關心嗎?”近日,一位新創汽車企業的老總在朋友圈寫道。 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也不能為了服務而服務,如果不能給消費者帶來更好體驗、更有價值的創新,還不如不要創新。對于造車新勢力來說,一定要想明白自己的存在,到底能給這個行業帶來哪些新的變化和提升。哪怕最后不一定能夠成功,探索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價值。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華山論劍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73093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