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寒冬延續幾何
2018年已經落幕,對于許多企業和投資者來說,2018過的應該不是很開心,這一點體現在市場經濟的各個角落,比如P2P公司大面積爆雷,比如被價格戰掏空的創業企業,比如被市場車輪碾碎的共享經濟,比如汽車產業增速放緩,這里面或許有少部分的政策引導,但是市場競爭壓力增大才是主要原因,市場競爭本就是殘酷的,對于消費者,這種大浪淘沙式的行業洗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
2019年,資本寒冬大概率不會結束,對于創業者的產品模式的創新又是一次考驗,適應市場成為了最重要的問題,在我們所關注的汽車行業,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聽到了太多車企改變的聲音,其中總結起來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向新能源領域靠攏,二是向服務型企業轉型,是朝著市場與用戶的痛點而去的,具體效果如何,我們靜觀其變。
新能源又將顛覆?
或許是電動汽車補貼的退坡,或許是失去了“學習”的目標,在造車新勢力交車元年,唱衰純電動汽車的聲音越來越強烈,梳理剖析發現主要分為兩方面:
一是老生常談的實用性問題,在2018年的最后一季度所推出的車型不難看出,在目前的技術路線上實現大幅度的續航提升還很遙遠,更高的續航=更高比能的材料=更高的發熱=更大的散熱組件,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死循環,在這之后還有充電問題,同樣受到技術路線制約,隨著電動汽車存量的增多,充電問題還會逐步明顯。以上問題在目前的主流技術路線中是無法解決的,各家產品大同小異,小異也集中在鈑金工藝和服務上,還有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價格戰。
二是“環保”問題,首批電動汽車已經進入置換期,大批量的低性能動力電池無處安放,國內動力電池回收與動力電池制造發展水平大相徑庭,鋰電池回收技術門檻高、利用價值低,很顯然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沒有強力的扶持,何時能出現電池回收界的寧德時代呢?加上中國電力結構的原因,電動汽車零排放的口號似乎也成為了笑話。
既然如此,眾多車企傾注幾萬億的努力都錯了么?當然沒錯,但是也不全對,不可否認的是從新能源嶄露頭角的2008年至今,動力電池技術與電驅動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在第十個年頭的尾聲,似乎出現了新的拐點,氫燃料電池汽車被定義為了終極解決方案,氫被定義為了終極能源,這個定位更加決然和不留退路,不過以目前的技術來講,成本問題使其難以在私家車上大范圍市場化,不過按照以往的經驗,成本并不會成為阻礙人類進步的不可抗力,我們不妨大膽設想一下,2019年,或許就是新的“新”能源汽車元年。
新能源的顛覆在與“新”字上,人類發展至今的每一步都是對傳統的顛覆,曾經的顛覆者節能汽車被定義為了電動汽車的過渡產品,可能在不遠的將來,現在的電動汽車也會被定義為過渡產品,“新”的頭銜也將易主,可能是燃料電池汽車,也可能是更先進的技術。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唱反調先生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86748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