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氫云鏈帶來了汽車行業相關企業對于氫能源與燃料電池領域的提案。除了汽車之外,能源領域的企業對于氫能源也是充滿了期待,一起來看看中石化、中國能源集團、正泰集團等能源領域的大佬們對于氫能是怎么樣的看法?
國家能源集團凌文:國家能源集團在制氫、運氫和儲氫、加氫站、燃料電池等全產業鏈各個環節都在推進
過去一年,凌文在很多場合為氫能發展呼吁。凌文認為,氫能是未來清潔能源的重要方向之一,在這方面我們很有信心,雖然我們起步較晚,但是中國有很好的優勢。
凌文表示,氫能制取現在主要有三種模式:
第一是煤制氫,我國煤炭資源相對豐富;
第二是可再生能源制氫,當前我國有大量可再生能源無法并網消納,用可再生能源棄風、棄光、棄水來制氫,簡易可行,技術上沒有問題;
第三是大量的工業制氫,像化工、焦爐等,我國是產能大國,都可以制氫。這幾方面說明我國在制氫方面很有優勢。
同時,氫的使用也很廣泛。除了大家非常關心的像乘用車、民用車之外,更重要的是,像礦山港口施工重型車、物流車,大規模產生污染的重柴油車,完全可以用氫能車來替代,包括軌道交通、船舶甚至航空器。氫能有利于中國從能源大國向能源強國邁進,所以我對氫能源的領先作用充滿信心。目前,國家能源集團在制氫、運氫和儲氫、加氫站、燃料電池等全產業鏈各個環節都在推進。
中石化馬永生:中石化已布局氫能產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化副總經理馬永生表示,中國石化已經在布局氫能產業,對氫燃料電池也做了相關的研究。
在此之前,中國石化北京分公司總經理佟德建曾對外表示,氫能產業發展符合中石化產業定位與發展方向,同時中石化也擁有發展氫能產業的絕對優勢。比如:中國石化已有的廣泛加油站網絡可以為加氫站的審批帶來便利;以及在制氫方面,中石化的化工副產品可以為氫能提供來源。
資料顯示,中國石化氫氣年產量在200~300萬噸,未來氫氣成本可以降至20-30元/噸。目前中國石化的氫能來源,包括制氫裝置產氫、煉油重整副產氫和乙烯生產副產氫。
正泰集團南存輝:推動氫能發展 盡快出臺可再生能源配額制度
“氫能是國家戰略,關系到未來能源安全問題,關系到整個能源領域持續競爭力的問題,不是一家企業能做的,呼吁國家、政府大的戰略去推動,氫能發展任重道遠,但從長遠來源一定會向好發展。”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表示。
除此之外,南存輝還表示,氫能產業目前尚未納入我國能源戰略規劃,缺乏針對性的配套產業支持政策;其次,目前還缺乏全國統一配套的加氫站建設規劃和制、儲、運、用氫技術標準;最后,缺乏精準的市場應用培育支持發展政策;四是缺乏支持核心材料與關鍵技術研發的鼓勵政策。
針對氫能行業存在的問題,南存輝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是隨著制氫、儲氫、運氫、加氫技術的進步,調整氫氣危化品為能源屬性管理;開展氫能戰略研究與制定氫能產業發展規劃,確立我國氫能源產業的發展定位、方向和戰略路徑,制定鼓勵支持氫能源產業發展和應用的標準、政策與管理辦法;
二是制定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健全加氫站的建設標準、規范及審批管理制度,明確加氫站建設歸口管理部門和補貼政策,促進加氫站的有序建設;
三是結合大氣污染防治,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啟動新一輪“十城千輛”示范工程,每年啟動10個以上城市開展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推廣,對運營達標的城市實行獎補等政策,引導各地制訂適度超前且合理可行的氫能源產業發展計劃;
四是制定支持氫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政策,引導企業、科研院所等加大技術攻關投入力度,鼓勵通過技術合作、人才引進、設立產業基金等多途徑支持制氫、儲運氫、加氫及燃料電池基礎材料、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件的技術攻關,重點突破膜電極、空壓機和儲氫罐等技術瓶頸,大幅降低產業鏈成本,推動產業化發展。
最后,南存輝建議,結合我國氫能源產業現狀,參考歐美日韓等國的經驗,按系統功率30-60千瓦、60-80千瓦、80千瓦以上,分級確定補貼額度,推行低檔退坡、高檔獎勵方法,確保先進產品補貼總體穩定;在補貼清算上實行傾斜政策,將滿2萬公里才予補貼的規定,改為分期撥付、兩次執行,以加速企業資金周轉,實現更快應用推廣。
總結:越多越多的行業大佬探索氫能源,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更新,以及行業的不斷成熟,未來的新能源的霸主非氫莫屬了!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氫云鏈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87508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