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兩種混動,一種是豐田混動,一種是其他混動。
談及豐田,就不得不提及它的混動技術。
自從1995年通過NHW10將混動這個名詞帶入汽車行業開始,豐田就將混動這個標簽深深刻在自己品牌的基因里。據相關數據統計,截至去年12月,豐田旗下HEV車型累計銷量超過1200萬輛;僅2018年豐田的混動車型和電動車型全球銷量就達到200萬臺。
雖然豐田旗下的HEV車型銷量僅占到豐田銷量的10%,但這無疑說明了,現在的全球汽車市場對新能源車型的認可和需求性,同時豐田用產品告訴我們,未來的汽車市場將是新能源汽車的天下。
但是去年底有消息爆料,豐田將自己的THS混動系統賣給了中國科力遠,而且只花費了1元。于此同時,就在剛剛,豐田決定:將對外無償提供豐田持有的關于電機、電控(PCU)、系統控制等車輛電動化技術的專利使用權(包含申請中的項目),總計約有23,740項。
這葫蘆里又賣的什么”藥“?
對于將THS混動系統出售,氫云鏈認為主要是2017年一項關于THS混聯式混合動力系統的基礎專利已經到期,出售轉讓是遲早的事;俗話肥水不流外人田,賣給豐田卡羅拉以及雷凌雙擎的動力電池供應商科力遠,也是順水人情。
于此同時,豐田為了在應對國內新能源政策的改變,轉型事必然的,恰好吉利也是科力遠的股東,所以豐田和吉利合作開發混動技術,這對于新能源汽車市場來說,是肯定是個不小的大事件。
其次,氫云鏈認為,未來封閉的汽車行業,一定會按照“專利開放——平臺開放——技術開放“路徑,逐步開始技術開放和數字化進程,因為全球汽車產業數字化是未來發展的新方向,當這一天到來時,歷經100多年的汽車工業將發生徹底變革。
以豐田為例,豐田目前只是開放了“專利”,而不是公開了 “技術”,這一點與比特幣、以太坊的代碼開源性質完全不同。換句話說,“專利開放”只是讓其它企業在使用其技術后不會被訴訟,而不是免費告訴其他企業這項技術的know-how。想要拿到專利背后的技術,還需要向豐田咨詢并簽訂有各種條條框框限制的合作合同。同樣,2014年特斯拉也只是開放了專利,沒有開放技術。盡管贏得了滿堂喝彩,但其技術標準卻沒有被競爭者和新進入者廣泛采用。
”專利開放“是在作秀?
現在看來,特斯拉、豐田的“專利開放”止于做秀層面,對汽車產業技術擴散貢獻有限。氫云鏈認為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
(1)專利公開無法掌握技術細節和試錯經驗;
(2)國內的制造設備精度不夠,滿足不了進口技術的工藝要求;
(3)氫燃料電池生產線尚未實現完全自動化,缺乏有經驗的技師和工人,良品率難以達標;
(4)研究人員基礎理論薄弱,技術吸收、更新和改造均存在困難。
氫云鏈認為,汽車產業技術開放難度可以分為四類。目前開源軟件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滲透了第一象限,即自動駕駛,導航,車載多媒體等應用。如百度開放了Apollo平臺,以推動自動駕駛的研究;比亞迪為了推進智能汽車發展,也向蘋果學習,開放了汽車的控制權限。
但在硬件上,由于材料/工藝/設備/操作經驗等需要較長時間和巨額金錢的投入,甚至涉及到國家之間的競爭。在非完全市場競爭背景下,讓企業將耗費巨額資源的核心技術完全開放并不現實。另外,在技術上,軟件上所有的內容不過是若干行代碼,而工業技術內容涉及到傳感器,制造設備,材料,工藝,工人經驗等等可能需要數十年時間積累才能掌握的東西,可能公開了技術也不能使一個國家快速地掌握和應用落地。
最后,全球汽車產業數字化是技術開放的前提,當這一天到來時,歷經100多年的汽車工業將發生徹底變革。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氫云鏈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89262
本文由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撰寫,他們為本文的真實性和中立性負責,觀點僅代表個人,不代表第一電動網。本文版權歸原創作者和第一電動網(m.155ck.com)所有,如需轉載需得到雙方授權,同時務必注明來源和作者。
歡迎加入第一電動網大牛說作者,注冊會員登錄后即可在線投稿,請在會員資料留下QQ、手機、郵箱等聯系方式,便于我們在第一時間與您溝通稿件,如有問題請發送郵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