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新能源汽車政策補貼退坡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但其帶來的“陣痛”也是顯而易見。
乘聯會發布數據顯示,7月份,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148.5萬臺,同比下滑5%,環比下降15.9%,而新能源方面,7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6.88萬臺,同比下降4.2%,環比6月下降48%,這是從2017年以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首次負增長。
淘汰賽加速 拼的就是綜合實力
在銷量下滑的背后,國內車企還面對著更多的壓力,一方面,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和共享化發展趨勢越發明顯,各大車企紛紛推出全面升級的新能源汽車產品,但整體汽車市場價格卻在不斷下降,這“一升一降”,給車企帶來的壓力不言而喻;另一方面,“雙積分”政策和一系列更加開放的汽車產業政策,更多國際車企及零部件企業將涌入中國市場,同樣對國內自主車企及產業鏈造成了不小的壓力。
總而言之,新能源汽車的淘汰賽已然開始加速,對國內自主車企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會。相對比已經百余年的燃油車市場,新能源車市場剛剛進入起步階段,雖入門者眾多,但在中國市場可留下“分食蛋糕”者,靠的就是車企對市場的洞察力、產品力、創新力和品牌力等綜合實力的比拼。
逆勢突圍 關鍵是整零關系
群狼環繞,自主車企該如何逆勢突圍,筆者認為,關鍵是構建好自身零部件的供應體系,合理優化整零關系,將自身優勢延伸至整個產業鏈,形成合力搶占市場。
原因有三,其一,想要分得更多蛋糕,先要將產業的“盤子”做大做強,通過自主車企及零部件企業間的深度融合合作,既可以提供更廣闊的的配套市場,也可以分攤市場沖擊風險;
其二,車企的核心技術在于系統集成和產業鏈掌控,通過穩定的供應鏈管理,才可以實現在品質不斷提升前提下的成本合理控制;
其三,由于中國市場的特殊性,市場需求和消費習慣差距較大,自主車企只有構建一個強關聯、快響應、高品質的供應鏈體系,才能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靈活應變,快速推出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搶占更多市場份額。
綜合性價比 自主零部件企業值得關注
對于國內自主車企來說,在新能源方面的供應鏈體系建設,已經進行了不少布局,不過大多分為兩種,一是與外資零部件企業合作,希望可整合雙方研發技術、管理團隊、市場資源等,但跨國企業在向中國新能源汽車方面一直“慢半拍”,一方面是因為企業自身體系龐大、決策周期長,另一方面是因為其對中國市場充滿不確定性,觀望態度居多;
二是獨立開發生產關鍵零部件,用車企自身的市場資源為其提供便利,但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普遍擁有較高技術壁壘,短時間內車企獨立開發零部很難有突破,技術水準遠達不到市場需求。
而在這兩種方式之外,還有第三種資源,就是自主零部件企業。不少車企始終認為其技術能力和外資企業存在巨大差距,然而在電氣設備、三電系統等方面,不少擁有核心技術的自主零部件企業逐漸進入配套市場,依托于其本身技術和規模效應,既比外資零部件企業多了一定的成本優勢和快速配套優勢,也比車企獨立開發零部件多了核心技術優勢,對自主車企來說,是個極具性價比的選擇。
以國內自主的電池、電控及電機等零部件企業為例,不少企業在產品性能和技術實力上都有著行業領先的水準。比如,動力電池方面的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等,電控方面的匯川技術、上海電驅動、陽光電源等,電機方面的精進電動、大洋電機、臥龍電氣等都在快速發展。
筆者認為,只有自主車企在研發、資金、品牌等方面具備足夠的實力,尤其是自身對產業鏈的掌控能力,充分利用好外資零部件、獨立開發及自主零部件等多方資源,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得一席之地。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夜雨漲秋池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9746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