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排放標準每次升級,廠家難受,消費者也難受。對廠家,技術門檻高了,成本也高了。對消費者,二手車貶值了,財產受損了。為了避險,很多人現在買車只認國六B,雖然貴點,但求保值。但是,這幾天國七要來了的消息,讓大家瞬間“藍瘦香菇”了。
不久前,在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第六屆三次理事會(擴大)會議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倪紅發表主題為《移動源排放法規發展狀況和趨勢》的報告,她表示,溫室氣體協同減排是未來監管需要考慮的問題,國六標準之后還有國七,排放監管將越來越嚴格。
國七為何這么急?
別認為是開玩笑。雖然現在還在推國六階段,國六A明年7月1日才全面推行,國六B真正落地時間是2023年7月1日,但其實國七早就已經開始研究了。
去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了《北京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通知,不僅提出了將大力推進車輛電動化、加快淘汰老舊車、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等措施,而且更為關鍵的是表示正在研究第七階段車用燃油地方標準,而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國七。
雖然只是北京市自己的行為,但是考慮到北京強大的示范效應,再加上這次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發聲,可以確定未來推國七只是時間問題。據了解,時間可能是2025年7月1日,距離國六B只有兩年。
縱觀國一到國七,排放標準更新得越來越快。2000年國一,2005年國二,2008年國三,2011年國四,2017年國五,2020年國六A,2023年國六B,2025年國七。國六到國七只有兩年時間,速度驚人。
原因還是“環保壓力”。據了解,雖然我國70多個城市空氣質量有所改善,但是達標情況并不好,顆粒物超標問題沒有解決,二氧化氮指標有反彈,臭氧升高,汽車所產生的氮氧化物排放遠高于美國和歐盟,其中柴油貨車超標排放問題突出,燃油和車用尿素不達標的情況非常嚴重。
與此同時,中國汽車保有量卻非常驚人。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年末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超過2.4億輛,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超過2.07億輛,且均保持在約10.5%的增長率,這就是火速推國七的大背景。
燃油車再受打壓?
中國面臨的環境壓力比發達國家大得多,所以在汽車排放標準上也顯得更激進。據了解,國六前中國排放標準幾乎就是照搬歐洲,國六A尚有部分指標弱于歐六,而國六B已經超過歐六標準了,這讓很多技術實力弱的企業非常頭疼,甚至一時間無車可賣。
對于車企來說,排放標準升級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舊車清庫存。今年,由于很多經濟發達地區國六排前落地,這些地方都是汽車消費的主陣地,所以打了廠家一個措手不及。今年上半年,為了迎接國六,廠商都在不遺余力的清國五庫存車,以至于中國車市陷入了價格大戰,各廠家元氣大傷。
另外,排放標準升級,廠家的需要技術升級,這意味著他們的設備需要更換,發動機得重新研發,更重要的是追加投資,前期投資有可能打水漂,研發時間會延長等等,對于實力弱的車企可能就被干趴下了。跨國公司基本都能應對,而中國自主品牌中實力較弱的,就可能直接OVER了。
今年,汽車市場持續下滑,自主品牌遇到壓力非常大,市場份額持續下滑,已跌破40%紅線,在今年上半年的價格戰中,自主品牌排名前五的只有吉利一家,前15只有吉利、長城、長安和上汽四家,明顯處于弱勢地位。國六A階段尚且如此,等到國七來了,情況可能更慘烈。
新能源車機會來了?
雖然,由于目前新能源汽車的技術遇到瓶頸,并不能成為市場主流,但是,從不斷嚴苛的排放標準看,政策層面并沒有改變的意思。國七的推行對燃油汽車提出更高的要求,會對國內“小而散”的自主品牌起到優勝劣汰的效果。
要知道國內叫得上號的汽車品牌就達數十家,其中很多都已經是僵尸企業。而排放標準的提升有助于市場份額進一步向優勢品牌聚合,從頂層設計層面看,有利于優勢資源整合,淘汰落后產能,優勝劣汰的篩選作用明顯。
對于新能源汽車,顯然市場空間更大。目前國內新能源雖然發展很快,但是與燃油車一樣“小而散”,且數量巨大。據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平臺統計,截止到2019年3月累計注冊新能源整車企業達486家,這其中很多是沒有技術實力的混水摸魚之徒。
所以,國家在提高燃油車排放標準的同時,也會在頂層設計上拉高對新能源車企的進入門檻,這塊市場紅利并不意味著利益均粘,因為新能源汽車還不成熟,需要企業技術突破,尤其是補貼退坡并提高標準,就是有意扶植頭部企業。可見,國七并不是拍腦袋,而是頂層設計的關鍵一環,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呢?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三個司機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kol/98157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