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道,廈門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策略,可用于制造無枝晶鋰金屬電池,其基礎是利用預隧穿石墨層在石墨中形成夾層和層內原子通道。所獲得的原子通道,能夠支持鋰快速自由地擴散,并具有增強動力學特性。
(圖片來源:greencarcongress)
以鋰作為儲能系統中的負極材料,具有諸多優勢,例如理論容量極高,達到3860 mA h g-1。然而,因鋰枝晶生長引起安全問題,其實際應用受到阻礙。鋰在電極/電解質界面的不均勻和不可控聚集,會引起不良枝晶生長。由于不理想的電化學性能和嚴重的安全問題,其進一步應用受到影響。因為鋰在負極表面擴散遠快于整體擴散,所以調節鋰在負極表面的擴散/沉積,被認為是誘導鋰均勻沉積的主流方法。
以前的工作主要集中于構建具有三維開放結構的碳骨架和/或加入引導粒子,如Au、Ag金屬納米顆粒和Co、Ni單原子。在表面沉積之前,Li+必須克服很大的能壘才能插入石墨層。這會導致層膨脹,并且這些離子整體上被限制在典型的C6LiC6形態中,從而影響其擴散性。因此,很少有人認為塊狀石墨可以攜帶致密而快速的鋰離子流,多層鋰通過石墨層擴散的潛力未得到充分利用。
研究人員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和原位透射電子顯微鏡(TEM),開創性證明了在兩層石墨烯之間存在多層致密鋰的可行性,遠遠超過典型的C6LiC6結構。然而,雙層石墨片的插入和擴散性能,無法等同于其從中剝離出來的塊狀碳。此外,非擴展性材料制備,使其在高性能LMBs中的實際應用還遠遠不夠。 受這項工作的啟發,通過預隧穿石墨層,可以構建通過塊狀碳擴散鋰的新路徑。借助于所得到的原子通道,能夠實現超密度鋰自由快速地擴散,大大提高了動力學和安全性。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采用分子隧道策略,構建了一種具有豐富原子通道的體擴散鋰導體(BDLC),用于超密度鋰輸送。通過預隧穿石墨層(層間距約為7 ?),同時引入空位和親鋰位點,從而建立鋰離子擴散的夾層和層內通道。與傳統的表面擴散/沉積機制不同,這種原子通道可以有效緩解由非均勻表面沉積引起的枝晶問題,實現快速的體擴散。
將新型負極材料與高載荷LiFePO 4(LFP)正極配對,可實現3.9 mAh cm -2的高面容量,并可在370次循環中100%保持容量。
研究人員表示,體擴散策略提供了不同于傳統表面擴散的新視角,并將拓展對超密度鋰擴散的認識,也重新定義了抑制鋰枝晶的研究。
來源:蓋世汽車
作者:Elisha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jishu/161592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