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道,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Florida, UCF)研發了一種人工智能(AI)設備,能夠模仿眼睛的視網膜。該研究可能會促成可以立即識別看到的東西,例如自動解釋攝像頭或手機拍攝的照片等的先進AI技術。此外,該項技術還可用于自動駕駛汽車和機器人。
研究人員在芯片上測試該設備(圖片來源: 中佛羅里達大學 )
該設備所能查看到的波長超出人眼所能實現的范圍,能夠看到紫外線、可見光以及紅外光譜。其獨特之處在于能夠將三種不同的操作整合為一種。與自動駕駛汽車等所采用的技術一樣,目前的智能成像技術,需要對數據單獨感知、記憶和處理。UCF設計的該款設備能夠則將三步結合在一起,而且速度比目前的技術快很多。此外,該設備的尺寸還非常小,能夠在一個一英寸的芯片上安裝數百個此種設備。
UCF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及納米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助理教授Tania Roy表示:“這將改變現在人工智能實現的方式。如今,所有設備都是獨立的組件,而且在傳統硬件上運行。現在,我們能夠在一個小型平臺上采用單個設備在傳感器內部進行計算。”
該研究團隊在之前的研究基礎上研發出該技術,之前的研究是打造能夠讓AI在遙遠的地區以及太空中工作的,類似大腦的設備。Roy表示:“我們有一些設備的行為能夠與人類大腦的突觸一樣,但是我們沒有直接向它們提供圖像。現在,通過給它們增加圖像感知能力,我們擁有了類似突觸的設備。其通過同時感知、處理和識別圖像,能夠與攝像頭中的“智能像素”一樣。”
UCF物理系博士生Molla Manjurul Islam表示,對于自動駕駛汽車而言,該設備所具有的多樣性功能可以讓其在晚上等各種條件下實現更安全的駕駛。
他表示:“如果你在夜間駕駛自動駕駛汽車,而汽車的成像系統只在特定的波長下工作,如可視波長,其將無法看到前方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采用我們的設備,就可以看到整個情況。目前還沒有出現過此種設備,即可以在紫外線、可見光波長以及紅外波長范圍內同時工作。”
該技術的關鍵是采用二硫化鉬和二碲化鉑制成的納米級工藝,以實現多波長感知與記憶功能。研究人員還測試了該設備的準確性,讓其感知和識別混合波長的圖像——一個紫外線范圍內的數字“3”以及一個在紅外線范圍的“8”(由鏡像數字“3”一起組成)。測試證明,該技術能夠識別圖案,還能夠識別紫外線范圍內的“3”以及紅外線范圍內的“8”。
UCF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的博士生Adithi Krishnaprasad表示:“設備的準確性達到了70%-80%,這意味著有很大的機會能夠將其整合至硬件中。”研究人員還表示,該項技術有可能在未來5至10年內投入使用。
來源:蓋世汽車
作者:Fairy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jishu/178197
以上內容轉載自蓋世汽車,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