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電動月刊】(作者 邱鍇俊)改革開放三十余年,經濟社會進步的阻力增大。有識者撫今追昔,重提以開放促改革。
3月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江蘇、上海考察。他說,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大特點,就是改革與開放相伴隨,在一定程度上是開放促改革。
李克強的發言,針對的是開放程度不夠,而改革存在”不愿改、不敢改、改不動”的現狀。
筆者認為,新能源汽車行業乃至汽車行業,同樣存在開放程度不夠,改革難以推進的問題,而解法之一,亦是以開放促改革。
開放程度不夠的表現之一,是對外開放不夠。如果以加入WTO為標志,汽車行業與國際市場接軌十余年,外商仍不能成立獨資整車企業。在國家發改委最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中,整車制造行業已經從”鼓勵投資”類別取消。外商投資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在鼓勵之列,但是外商投資能量型電池等零部件的股比不能超過50%。
開放程度不夠的表現之二,是對內開放不夠,并且中央和地方均如此。國家發改委對新增汽車產能有審批程序。在新能源汽車特別是電動汽車領域,有一批低速電動汽車企業被排除在主流市場之外。地方上,政府通過補貼規則設計等手段,豎起了市場屏障。
開放程度不夠的原因,正是政府的角色不清,權力過大。新能源汽車領域更是如此。有的地方政府,連車企的年度產銷計劃都給代勞了。凡此種種,正是改革的難點所在。
如果能直接對行政主管部門限權,無疑能切中肯綮,但是經驗和現實讓我們不能寄望于此。因此,應考慮如何在市場層面倒逼政府自我約束。
開放,包括市場的開放和公共資源的開放是首選項。如今新能源汽車領域已是村村種樹戶戶冒煙。產品參差不齊,但都能享有各自市場,優質產品不能獲取更多資源,加速發展。特別是一些企業憑借更好的政府關系,獲得補貼等支持,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果。其結果就是,產品數量不少,但個個都沒有競爭力。
假如放開市場,讓聆風、沃藍達類似的產品在華由外資生產,是不是就將毀滅本土的新能源車企?假如破除地方保護,讓所有的新能源汽車流通無阻,乃至享受地方財政補貼,又有什么壞處呢?
新能源汽車特別是電動汽車還處在提升技術,打磨成熟產品的階段,國內車企差距不遠。而且,市場的對內對外開放同樣能給國內的優秀企業機會,出現幾款與聆風、沃藍達等量齊觀的車型,并非奢望。當千帆競發,孰好孰壞,一目了然。政府想要護犢子也不可能了。
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開放也有跡可循。工信部部長苗圩此前表示,對于小型電動車生產企業,將與發改委協商建立合理門檻,”適當放一兩條鯰魚進來參與競爭”。這或許能打破電動汽車在中心城市銷售一潭死水的現狀。
以開放促改革,我們寄希望于從這”一兩條鯰魚”開始。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邱鍇俊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pinglun/19262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