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戴姆勒汽車宣布計劃在2020年之前開始銷售自動駕駛車,同樣在本月通用汽車也宣布將向市場推出半自動駕駛車,時間節點為2020年。而上月27日,日產表示到2020年將推出量產版自動駕駛車。此外,大眾在歐盟HAVEit研究項目下開發出TAP(Temporary Auto Pilot)短時自動駕駛技術。寶馬集團攜手供應商大陸集團在自動駕駛領域展開合作,共同開發駕駛員輔助系統。另外有傳言奧迪將在2016年左右推出A9旗艦轎車,以Q7大型SUV平臺為藍本,并配備自動駕駛等一系列先進技術。
一時間,自動駕駛車技術變得炙手可熱,而根據麥肯錫發布的報告稱,只要法規允許,全自動駕駛汽車這一革命性的交通方式將完全有可能在2025年實現。在這份報告中提到,在過去的20年里,人們在先進的機器視覺系統、人工智能和感應器技術方面不斷取得進步,制造出自動駕駛汽車已經不是遙不可及的事情,越來越多的實驗性自動駕駛汽車的成功已經足以證明————技術發展已經不是實現自動駕駛汽車的最大障礙。而讓自動駕駛汽車遲遲無法進入市場的更重要原因是沒有出臺必要的政策以及普通大眾對自動駕駛汽車的信心不足。
全球汽車巨頭競相開發自動駕駛汽車技術,而業內對這一技術的支持聲也是頗多,但正如上文報告中所提到的普通大眾對自動駕駛汽車的信心不足,而公眾的擔憂也不無道理。
到目前為止,自動駕駛汽車技術也許正在趨向成熟,并獲得了一些成功的實驗案例,如谷歌公司通過改裝一輛豐田普銳斯向人們展示了自動駕駛汽車的功能。這輛改裝的普銳斯行駛了30萬英里,只發生了一起事故,并且該事故還是人為因素導致的。但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自動駕駛汽車在路面上的整個行駛過程永遠是基于大量數據的支持,即便是這輛車配備了足夠先進的GPS和雷達傳感器,而這一長串的數據在幫助了解道路情況的同時,如何分辨駕駛者的個人行動、喜好以及情緒,從而更好地滿足車內駕乘人員的需求(比如超車),汽車在實現自動駕駛后是否意味著對駕駛者駕駛樂趣的完全剝奪,這些問題都有待解決。此外,當道路上的狀況對自動駕駛系統來說處理不易,是否應該讓駕駛者本人來操作,駕駛人在這個時候又是否注意到交通情況的變化,汽車應當在多長時間內把駕駛權交還給駕駛者,而這個時候如果汽車正處在高速行駛狀況下怎么辦,是否存在安全隱患,如果發生意外責任由誰承擔,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在發展過程中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
當然,在未來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不斷發展,汽車駕駛自動化技術會更加趨于人性化,即汽車內部可以安裝一個黑匣子來記錄你的駕車習慣,從而進行相應的汽車駕駛行為調整,而在高速行駛過程中也會有各種安全保障措施,比如緊急剎車等,人機駕駛權交接也更加靈活。但是這又衍生出了其他的問題,個人隱私如何得到保護,汽車一旦被黑客攻擊,緊急剎車還會起作用嗎。今年5月底,美國交通部頒布了首項針對自動駕駛汽車的正式聲明。作為一項對各州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建議,美國交通部稱,自動駕駛汽車尚不能允許上路,只能用來測試使用。而作為政府層面同時也在考慮:如果一輛自動駕駛汽車發生輕微事故,誰應該為造成的損失負責等,顯然對自動駕駛中所產生的責任事故還無法很好地判定。
不過正如一些分析師認為,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將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率,避免出現駕駛者因為不遵守交通規則或因疲勞駕駛而導致的駕駛事故,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具有兩面性,對于自動駕駛汽車技術我們也應該謹慎看好。
來源:蓋世汽車網
作者:sunny Li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pinglun/21819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