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給各行業造成了巨大沖擊。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好轉,國內經濟正加速復蘇。同時,疫情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讓海外市場不確定性加劇。對不少外貿企業來說,海外市場企穩回升依然緩慢。
對國內輪胎行業而言,海外市場是重要的增長點,每年有近一半產量的輪胎被銷往海外市場。因此,在全球疫情蔓延之下,出口導向型輪胎企業無疑面臨著多重壓力。
■輪胎企業轉戰國內市場
近年來,在我國輪胎銷量構成中,出口占比維持在40%至50%。疫情全球化蔓延,輪胎出口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今年疫情對輪胎出口的打擊很大。第一季度,我們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海外銷售收入下降了40%多。我們預判,未來幾個月,輪胎出口市場會持續低迷。”山東省某輪胎公司董事長劉先生表示,作為一家出口型企業,其輪胎產品主要銷往海外市場。隨著疫情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輪胎出口受阻,海外需求斷檔、訂單銳減,導致企業發展舉步維艱。
在山東省以及我國其他輪胎產業聚集地區和輪胎出口基地,像這樣因出口受阻而承受巨大壓力的企業比比皆是。海關總署發布的輪胎出口數據顯示,上半年,輪胎出口量同比大幅下降,且隨著海外市場的不確定性加劇,降幅正持續擴大。
在疫情影響之下,國內輪胎出口企業不得不調整方向,尋找新的市場突破口。部分輪胎企業開始轉戰國內市場,出口轉內銷提速。
最近,為更好地緩解企業壓力,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在鼓勵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同時,支持適銷對路的出口產品開拓國內市場,著力幫扶外貿企業渡過難關,促進外貿基本穩定,并為企業規劃了“向內轉”的具體路徑,推出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障、銷售平臺等十項具體舉措。這些政策出臺,可謂恰逢其時,對當前出口受挫的輪胎企業來說,是一大利好。
中國橡膠工業協會輪胎分會秘書長史一鋒說,3月以來,隨著境外疫情蔓延、國際市場需求萎縮,外貿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隨著國內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相繼出臺,國內輪胎市場的情況遠遠好于國外市場。國內部分輪胎企業充分把握國內政策風向和市場變化形勢,及時調整方向,把銷售重點由國外市場轉向國內市場。
■內銷之路是否好走
在國外疫情蔓延的形勢下,轉向國內市場,成為輪胎企業有力的“自救”之舉。
出口型企業從國外市場轉向到國內市場并非易事,出口轉內銷依然面臨不少現實性問題。在4月16日商務部例行發布會上,商務部發言人高峰表示,根據商務部調研,外貿企業在拓展內銷市場時面臨著拓展銷售渠道、生產線調整、品牌建設等具體困難。
出口型輪胎企業出口轉內銷能否一路高歌猛進?
“由出口轉向內銷,無疑是企業順應時勢的正確選擇,但如何在國內市場打開局面,是一大難題。”史一鋒告訴記者,“一方面,國內輪胎行業的結構性產能過剩問題難以規避;另一方面,與國際市場相比,國內消費者對輪胎的消費認知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外貿企業轉向國內市場還有大量‘功課’要做。”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中國橡膠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徐文英表示,輪胎企業轉戰國內市場,還需要打通銷售渠道;另外,雖然很多企業為了出口做了很多認證,但國內3C認證也需要企業想辦法改進產品,與國內市場統一標準。不過,徐文英認為,出口轉內銷,只能部分緩解企業庫存壓力,而兼并重組、產能下調,是降低庫存最有效的辦法。
談及出口轉內銷面臨的挑戰,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表示,今年以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對外貿易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因此,近期許多外貿企業都在積極嘗試出口轉內銷,但一路走來卻深感不易。其實,全球市場上的各個“分場”對中國的出口商品都有著不同的要求,外貿企業要將國內市場當作全球市場的“中國分場”,企業在不同“分場”都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因此,在“出口轉內銷”過程中,在國際市場上“身經百戰”的外貿企業更應該體現市場營銷的戰略性,加大國內市場的拓展力度。
■立足國內市場還需戰略
近幾年來,輪胎出口量一直呈遞增態勢。不過,長期以來,輪胎出口卻依然未能擺脫貿易摩擦等風險的影響,海外政治、經濟因素加劇了國內輪胎出口的不確定性。
美國市場占據我國輪胎出口市場的三分之一左右。受國際貿易摩擦影響,2019年中國橡膠輪胎出口至美國的數量大幅減少。
今年,在疫情之下,歐美輪胎市場更是“雪上加霜”,國內輪胎出口更加困難。
白明向記者表示:“輪胎出口困難并不是現在才有的。十余年前,中國輸美輪胎特保案就對國內輪胎企業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因此,國內市場一直是國內輪胎企業的基本市場。現在,在疫情壓力下,國內輪胎企業更要夯實國內市場發展基礎。”
在出口受挫和疫情影響的雙重壓力下,輪胎企業立足國內市場,又該如何實現長遠發展?
青島泰凱英輪胎公司在研判后,瞄準了國內重型汽車輪胎市場,決定把順應互聯網大趨勢的TIKS智能輪胎管理系統提上產業化日程,并為此專門成立創新服務部,與多家研發機構合作,成功攻克了技術難關,實現了智能輪胎系統迭代。近期,該公司首批第三代智能輪胎系統正式向遼寧客商交付使用,訂單總額近3000萬元。
史一鋒認為,誰能在5G、AI等新技術領域率先掌握主動權,并且把渠道建設好,誰就越有優勢。他指出,想要開拓國內市場,不僅需要輪胎企業在產品質量、品牌服務和資金實力等方面下功夫,還要充分利用國內市場規模優勢,審時度勢,根據市場需求規律及時調整產能。
另外,橡膠等原材料依然是困擾國內輪胎產業發展的難題。史一鋒表示,當前,天然橡膠的進口關稅維持在20%左右,而我國天然橡膠的對外依存度高達87%,這就造成了國內輪胎出口的成本一直偏高,業內關于降低天然橡膠進口關稅的呼聲也從未停歇;未來,如果國家能夠出臺降低或取消進口關稅的相關政策,那么,輪胎企業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國內外的生產配套,開拓國內廣闊的輪胎替換市場。
編輯:姚福太
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作者:李亞楠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22382
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汽車報網,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