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來源:大眾汽車官方
作者 | 張一
編輯 | 許亦童
一百多年前,卡爾·本茨發明人類歷史上第一輛汽車的時候,或許沒有想到,有一天,汽車會如此全面地滲透、進而改變我們的生活。
當你旅行至某地,汽車上的智能助手可以安排旅行日程,并根據實際日程購買門票、預約回程車輛,如果日程發生變動系統會自動更新,自動連接酒店的服務系統,根據你的偏好提前設置房間的空調溫度。
如果你是這里的常住居民,智慧街區的配套設備可以通過GPS和語音功能,實時反饋孩子或者老人的位置,還可以通過臉部識別功能了解他們的狀況。
這是大眾汽車集團為合肥海恒社區構想的未來智慧街區。不久前,大眾汽車拿到合肥首個自動駕駛車輛測試牌照,距離將智慧街區落地更近了一步。大眾也成為首個在中國建設自動駕駛服務生態圈的國際車企。
9月3日,由10輛奧迪e-tron組成的奕秒(ezia)車隊,將在總面積16平方公里、開放道路總里程80公里的海恒社區啟動路測。該社區涵蓋學校、商超、公園、醫院、居民區、工業園等出行場景,自動駕駛車輛的固定接駁站點有100個。2021年初,大眾將面向居住在海恒社區的40萬居民,啟動載客路測。
特斯拉橫空出世,加速汽車業由機械競爭時代向智能電動競爭時代轉變。如今,汽車供應鏈、價值鏈正在經歷重構,未來將成為智能出行生態的重要一環。擁有近百年造車歷史的汽車巨頭大眾,正在提前布局即將到來的出行世界。
官方信息顯示,未來5年,大眾將投資6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906.26億元)用于電氣化、智能化轉型;到2029年,預計推出75款純電動車型,相當于每6個星期就有一款全新電動汽車推出。
制造電動汽車,只是未來出行方式變革的基礎。大眾集團執行副總裁蘇偉銘接受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采訪時堅信,隨著電動汽車數量攀升,未來一定是生態圈的競爭。
因此,蘇偉銘將生態圈建設放在2020年工作清單首位,“生態圈是重中之重,如果沒有生態圈,車企還是在做傳統的造車工作”。在蘇偉銘看來,軟件是工具,生態圈才是最終目的。
大眾智慧街區的沙盤 來源:大眾汽車官方
為了打造智慧出行生態圈,兩年前,蘇偉銘從大眾集團內部遴選了一支“1%的精英團隊”。他表示,大眾集團將打造整合化的出行服務解決方案——自動駕駛服務生態圈(AV MaaS)。其中,AV MaaS包括5個細分層級:自動駕駛系統;電動車平臺;確保車隊高效運行的精準算法;連接乘客的車聯網功能;個性化生態圈內容服務。
“未來將在第三、第四、第五三個層面進行深度融合和打通”,蘇偉銘強調。按照規劃,在第五層級,大眾將創建一個“個性化出行助理”,除了兼具傳統車內影音播放、電子解鎖等車輛功能外,還能夠在體察用戶需求的基礎上,提供更精準的推薦服務,例如餐廳訂位、酒店訂房、綜合票務等。
智慧城市,雖然看上去遙遠但市場發展潛力巨大。汽車產業由零部件、整車研發生產、營銷服務等構成的傳統“鏈式關系”,將演變為汽車、能源、交通、通信、科技巨頭等多方參與的“網狀生態”。
因此,不只是大眾,豐田、本田、東風等汽車集團早已搶先布局。阿里巴巴、騰訊、百度、滴滴等科技巨頭也有所涉獵。其中,阿里巴巴打造的“城市大腦”項目,可實現AI指揮紅綠燈、無桿停車場等應用,目前已經在23個城市落地。
在全新的出行生態圈里,涉及眾多玩家,有造車上游的電芯、計算芯片、傳感器、毫米波雷達等領域,也有下游的充電樁運營、高精度地圖等,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傳統汽車制造商在其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來源:大眾汽車官方
“大眾集團將以智慧城市的建設者身份參與其中”。不過,要實現智慧出行生態圈仍障礙重重,其中,自動駕駛技術真正落地便充滿不確定性。百度副總裁、智能駕駛事業群組總經理李震宇將實現自動駕駛比作“攀登珠峰”。
盡管如此,仍有不計其數的企業迎難而上。
為了贏得中國市場的政策紅利,大眾傾集團之力,投入合肥自動駕駛試點項目。
“我們著重提高了在中國的研發投入,”大眾汽車方面稱,“中國市場環境良好,用戶以及政策制定者們對新技術、新事物的開放心態和支持態度,”給予大眾極大信心不斷推進合肥項目。
自動駕駛接駁站 來源:大眾汽車官方
拋開電動車本身,在大眾關于自動駕駛構想的其他層級上,都已經存在規模化的競爭者。對此,大眾相關負責人對未來汽車日報表示,一體化集成式解決方案的能力,是未來競爭的重點。
上述人士強調,AV MaaS不同層級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不同的公司、市場參與者可能具備不同強項,也可能在其他方面有所欠缺。我們的強項在于通過整合兼具各個方面的能力。”
大眾在合肥打造自動駕駛試點項目,目的并不是與現有的出行服務提供商形成直接競爭,而在于了解用戶的真實反饋,以便深度理解市場,從而優化大眾的軟硬件研發和服務升級。
大眾方面表示,自動駕駛行業目前仍處于初級探索階段,不以盈利為目標,以應用場景落地為目標。大眾自動駕駛的發展路線,是在積累數據的基礎上探索商業可能,不會過早預判商業化的具體時間節點。
但是,資本會給大眾的自動駕駛項目預留多長的“試驗期”,仍是未知。
穿行在街區的奧迪e-tron自動駕駛車 來源:大眾汽車官方
蘇偉銘向未來汽車日報分析稱,在資本冷靜的時期,新業務需要做得更細致,不再是燒錢模式,會更加看重運營模型,“新項目需要在10年內形成可盈利的運營模式”。
業內人士稱,目前,自動駕駛領域各參與方主要側重To B業務,例如礦場、港口等特定場景的自動駕駛車輛應用,距離To C還很遙遠。
一位自動駕駛領域的資深工程師對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表示,傳統車企并不擅長研發軟件,與谷歌、百度等科技巨頭應該是合作的關系。但是,由于底盤線控相當于傳統汽車的“大腦”,傳統汽車制造商尤其是國際車企并不愿意開放底盤線控資源。因此,自動駕駛真正落地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擅長造車的大眾,想要在中國市場打造更大規模的智慧街區生態,并非易事。
——————————
如果你也關注汽車業數字化轉型,歡迎與我們交流。交流可加作者微信(15201066825),煩請備注公司及職務。
請關注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
來源:未來汽車日報
作者:張一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25034
以上內容轉載自未來汽車日報,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