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考驗的不再是供應鏈和成本管理,而是進化的速度,即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并充分借助AI芯片和軟件,使得車輛從功能機器轉向高級行車伴侶,使得人類從駕駛任務承擔者轉變為出行享受者,這應該是整個中央計算平臺引領的行業變革的核心目標。”
9月7日晚,在由《中國汽車報》與廣州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運營中心聯合推出的“2020智能網聯汽車精品課”第22講中,地平線市場拓展與戰略規劃副總裁李星宇以“車載中央計算平臺技術挑戰與發展趨勢”為主題,詳細分析了車載中央計算平臺的架構、安全和算力,以及所帶來的行業變革趨勢。
?架構演進中OEM重獲主動權
李星宇指出,過去汽車智能化功能更多是以獨立單元的形式呈現,例如車窗的智能化、車身的智能化等,其實是分布式ECU架構,而隨著“軟件定義汽車”的理念深入人心,汽車的電子電氣架構也需要隨之改變,目標是通過底層架構變化,加速軟件開發。從分布式ECU架構到域架構,計算的集中度明顯提升,后者按照功能不同聚類,有了“面向服務(SOA)的架構”這個概念,軟硬解耦得以體現,且通過以太網作為車內骨干網進行互聯。這種趨勢繼續演進,就出現了中央計算架構,可以提供開放式軟件平臺,底層資源充分池化使得中央可以共享,在未來進一步打通云端計算和車端計算,形成更大的協同式計算網絡,但車端的邊緣計算依然是智能化的基石。
總結來看,車載計算構架的核心演進邏輯就是通過提供開放的、資源充足的硬件平臺,讓軟件的開發更加高效。
特斯拉的電子電氣架構演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特斯拉Model S基于功能有了較為明顯的域劃分,ADAS模塊橫跨動力域與底盤域。到了Model X,底盤域、車身低速容錯及車身域合并形成中央車身控制模塊,ADAS功能進一步擴展成為以Autopilot為代表的域控制器架構,而熱控制器與中控連到一起。再到Model 3,則變成了中央集中化的計算架構,以HW3.0為底層的計算平臺,再加上左右車身控制器,可以覆蓋全車的計算和控制。
“軟件定義汽車會對產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使得OEM在與頂尖Tier1博弈的過程中,重新獲得優勢,不斷將過去屬于Tier1的功能拿回來重新自行開發。”李星宇說。
?特斯拉大幅領先傳統玩家
據李星宇介紹,在特斯拉的車載中央計算平臺中,有比較巧妙的功能安全機制,即FSD有兩顆芯片,同時都對同樣的數據進行分析,而后進行比對,再得出最終結論。該平臺以FSD為核心,一次性接入所有車載攝像頭作為主傳感器,集中化處理,再配合左右車身控制器,使得計算架構簡潔明了。
再看在傳統主機廠中汽車智能化比較激進的玩家寶馬,它采用了系列化計算平臺,從L1到L4全棧覆蓋。隨著自動駕駛等級提升,傳感器數量不斷增加。“中央計算平臺的主要任務就是環境感知,隨著傳感器數量持續增加,必然會導致平臺對算力的要求不斷飆升。”他說。
安全方面,寶馬在硬件上有異構雙機備份,軟件上采用交叉驗證,主要部件滿足ASIL-B等級,關鍵部件滿足ASIL-D等級。“從軟硬件配置來看,寶馬功能安全達到了完備的地步,但我們意識到,安全機制的復雜性又引入了新的安全風險。例如,采用大量校驗機制,但如何保證檢驗器可靠?”李星宇說,“安全本身沒有絕對完美的狀態,只有相對值確保達到對可靠性的要求。”
至于大眾集團則走折中路線,采用3個高性能計算機(ICAS)組成核心計算群,稱為E3架構,適合覆蓋不同等級的車型。“這種架構也能在相當程度上達到軟件定義汽車的目標,面對不同區域、不同用戶的功能可以得到高效開發,同時也是采用了面向服務的架構。”他說。
整體來看,特斯拉已經在去年實現了中央集中式的計算架構,寶馬則預計2021年推出,通用和大眾仍處于域控制或跨域融合階段。在Tier1中,安波福相對領先,半中央集中式的計算架構預計2022年,中央集中式的預計2025年推出。“不具備這種開發能力的主機廠可能要到2024年或2027年才能迎來量產車。從這一點來看,特斯拉已經大幅度領先了傳統玩家。有報告顯示,這種領先幅度至少在6年以上。”李星宇表示。
?AI計算芯片就是智能汽車數字發動機
李星宇指出,智能汽車的電子電氣架構設計面臨四大挑戰。一是功能、信息和預期功能安全,二是實時性,三是帶寬瓶頸,四是算力黑洞。
安全方面,ISO26262面對AI及自動駕駛這些新技術時是否充足,有待進一步評估。另外,還有一大批安全標準正在制訂中。相關標準主要是由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主導。“整體來看,智能汽車的安全標準還處于早期階段,但今后如何衡量汽車安全是業界繞不開的話題。現階段還在摸索。”他說。
感知及AI安全依然是自動駕駛落地的主要挑戰。軟硬件分離催生感知平臺,支撐上層多樣化功能。“感知是車對外部物理世界的數據化描述,沒有二異性,容易標準化。未來隨著智能化功能愈發復雜,我們就要求感知不能單獨用于某項功能,而是變成公有資源。未來整個數據的處理方式會發生根本性變化,也就是說,感知的處理會被進一步集中化。”他說。
算力方面,地平線創始人&CEO余凱曾指出,智能汽車時代,AI計算芯片就是數字發動機,提供智能汽車最重要的硬件基石:算力。李星宇表示,當前算力不足已經成為智能汽車發展的核心瓶頸。算力就好比智能汽車的腦容量,進化史上,靈長目動物智力的提升,是伴隨著大腦容量的不斷提升而獲得的,汽車的智能化也遵循同樣的趨勢,算力的持續提升是汽車智能化進步的標志。中央計算平臺對于算力的需求較為多樣化。AI計算是異構計算中占比最大的部分,邏輯算力的需求也在提升。中央計算平臺的兩大應用是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前者以AI計算為主,后者以邏輯計算為主,需要用不同芯片來實現。每增加一級自動駕駛等級,算力需求十倍上升。
AI對算力的需求過去7年間提升了7個數量級,舊摩爾定律已經無法支撐AI對算力的需求,且車規級AI芯片的軟件成本增長比硬件更快,正急劇推高芯片開發成本。李星宇表示,特斯拉之所以能領先競爭對手,主要在于自家的FSD,其相對于英偉達Drive PX2,性能提升21倍,功耗只增加1/4,成本還降了20%。從特斯拉可以看出AI計算的“新”摩爾定律:軟硬協同提升數據處理效能。
據了解,地平線基于軟硬協同理念來打造AI處理器,去年推出中國首款車規級AI芯片——征程2,今年第一季度應用在長安的量產車上。地平線還計劃推出征程5,可以在15W功耗下提供96 TOPS的算力。
李星宇指出,整體來看,車載計算平臺有四大趨勢:計算集中化、軟硬件解耦、平臺標準化以及應用生態化。三大核心支柱為:AI計算芯片、車載操作系統以及海量數據閉環。軟件定義汽車成終極方向:中央計算-區構架支撐面向服務的軟件框架。
技術的巨變必然帶來產業變革。他指出,汽車行業正按照IT行業的邏輯和節奏向前發展;產業生態也將重塑,拼圖式合作將替代傳統的塔狀結構供應鏈;整個汽車行業的價值鏈發生轉移,智能化零部件成整車最大成本因素,例如特斯拉Model 3的智能化零部件占比到2030年預計將達到45%;淘汰賽拉開序幕,行業迎來百年巨變。
?精彩問答
在講座之后,李星宇還與網友進行了問答互動。記者擷取精華,以饗讀者。
Q:地平線的芯片主打域控制器還是中央計算機域?
A:分階段,地平線征程2和征程3在域控制器階段,而計劃年底或明年初推出的征程5的算力有20倍提升,將應用于中央計算平臺。
Q:在特斯拉、大眾、寶馬等企業推出的計算平臺中,您最看好哪一種?為什么?
A:看好特斯拉所代表的計算平臺架構,其大幅提升了進化效率,軟件迭代效率較高。不過,并不是一種架構適用所有。特斯拉的車型較少,價位高,但大眾車型分布廣,類型多,故而其使用3個域控制器的架構,可有效搭配不同車型。寶馬對安全較為看重,故而采用了復雜的異構的計算架構,來達到自己的功能安全標準。所以說,每一家的計算平臺都必須根植于自家產品組合和品牌定位,只有最適合,沒有最優。
Q:邁向智能汽車時代,中國企業應該怎么做?
A:中國的主機廠應學習特斯拉,但不應是“復制”,比較可行的方式是充分集合中國的創新企業,協同作戰。中國市場的駕駛工況、消費者需求等與國外有諸多差異,這些差異可作為中國企業的突破口。上游有芯片開發能力的公司與主機廠進行深度組合,協同創新,會是一個更有實踐性的道路。
Q:中國的造車新勢力能趕上特斯拉嗎?較傳統主機廠有哪些優勢?
A:在中國的駕駛場景下,很期待中國的造車新勢力去追趕特斯拉。這些造車新勢力的進化速度非常快,這是其優勢所在。相比之下,傳統主機廠在組織和文化方面有先天劣勢,決策速度不夠快,人才結構不合理,還需要重新打造軟件能力。
Q:地平線除了芯片外,還會拓展上層業務嗎?
A:我們進行了多番嘗試,但從2019年開始堅定了路線,圍繞芯片去做底層賦能。我們的核心是:基于芯片,打造開放式開發平臺,使得客戶能夠基于這種平臺去打造自己的核心軟件能力。
Q:地平線今后是否還有更高算力的芯片規劃?
A:對,我們規劃的最新一代芯片的算力為三位數TOPS,對標全球最高水準。算力不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會成為智能汽車發展的瓶頸,如果說車載計算機是大腦,那我們首先要對腦容量進行擴容,才能保證其后續有迭代進化的能力。
Q:在智能化時代,燃油車相比電動汽車是不是沒有優勢?
A:電動汽車更容易平臺化,平臺對于智能化也是一個加分項。未來有兩個解耦趨勢,除了軟硬件解耦外,還有機械和電子的解耦,電動汽車的機電解耦先天比燃油車更容易。不過,這并不意味著燃油車沒有優勢,尤其是其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占市場主體,還是要看用戶需求,我們的第一個量產上車的車型就是燃油車。
編輯:齊萌
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作者:張冬梅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26245
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汽車報網,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