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江淮大眾大眾控制權落入德方手中,變成某種意義上大眾汽車集團的“親兒子”,已經有觀點開始猜想高端電動車是否會花落皖江,然而終究“共和國長子”還是對沃爾夫斯堡和英戈爾施塔特具備別樣的吸引力。
奧迪打算和一汽建立第二家合資公司,Automobilwoche日前拋出了獨家新聞《Joint Venture:Audi vor neuem Abschluss mit FAW in China(合資公司:奧迪與一汽接近達成新協議)》。
旋即,《汽車公社》也從自己的消息渠道了解到相關信息,與保時捷共同開發的PPE(Premium Platform Electric,高端電動平臺)架構,成為一汽和奧迪新合資公司的技術核心;奧迪E6/EQ5等新車將再度仿照A6L/Q5L的陣容,朝著“中國最大豪華品牌”的王座發起沖擊。
奧迪真是太喜歡做加法了,從上一輪的入門車,到新一輪的電動車,發力都走在BBA三強的最前沿。
毫無疑問,奧迪希望在中國仿效燃油車業務,再建電動車版的“南北奧迪”架構。但奧迪如今面對奔馳寶馬的核心軟肋,更在于品牌和營銷策略層面做了“除法”,卻并不是簡單地開辟新細分市場的“加法”便能解決。
第二家“一汽奧迪”
根據《汽車公社》獲得的消息和Automobilwoche說法,奧迪打算同一汽再成立一家合資公司,目前談判進展順利,有望在2020年內完成;正如江淮大眾被大眾增持股比至75%,奧迪希望持有新合資公司75%股權,不過這樣的股份比例是否能被一向相對強勢的一汽所接受,目前還沒有確鑿消息。
更多的人或許對車型產品更感興趣。在整個大眾汽車集團的未來產品譜系內,PPE平臺和MEB平臺的關系,大致類似如今的MLB和MQB,后者覆蓋面最廣,而前者在具備可觀的規模前提之下,擁有較為高端的定位。一汽奧迪新合資公司便是以PPE平臺作為核心技術支撐。據悉,第一批新車型有可能是奧迪E6和奧迪EQ5,一如燃油車里的奧迪A6L和Q5L,定位C級轎車和B級SUV——這正是豪華品牌最重要的細分市場。
新工廠的落址還未敲定,以產品規格看,更有可能是長春本部工廠,而佛山工廠的車型更偏入門級別。
還有一種猜測用否定的表達方式惹人遐想:目前尚不得知一汽奧迪新合資公司是否會投產保時捷電動車,尤其是和Q5血緣密切的Macan,其電動版和傳聞中的EQ5屬于姊妹車關系。目前保時捷在德國萊比錫工廠備產PPE平臺上開發的Macan電動車,工廠代號NF。
當然,迄今為止奧迪和一汽官方都未對上述說法置評,只是從奧迪的處境以及發展戰略中可以分析出自洽的邏輯。
用一句德方的評價來形容中國對奧迪的重要性:“Das Wohl und Wehe Audis h?ngt an China.(奧迪喜也中國,悲也中國)。”在這片東方的沃土深耕31年,奧迪一直到2019年才被奔馳奪去“銷量第一豪華汽車品牌”的桂冠。如今,中國為奧迪貢獻了超過三分之一全球銷量,在全球低迷的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市場更是以189,182輛的成績占據奧迪全球一半以上銷量。
然而奧迪在中國的優勢已經不比往日,雖然成功地躋身年銷量70萬輛級別,但奔馳和寶馬競相在去年躍居奧迪銷量之上,勢頭一直延續到今年。2020年前8月,奔馳、寶馬和奧迪品牌國內零售銷量分別為49.7萬輛(增4.0%)、47.1萬輛(增4.1%)和43.4萬輛(增3.7%)。甚至奧迪一直難以被撼動的國產車銷量長板也在縮減,今年8月華晨寶馬批發63,587輛(北京奔馳56,459輛),距離一汽奧迪的66,396輛僅有一步之隔。
那么,通過開辟電動汽車新業務來“找回場子”,成為奧迪非常合理的底層邏輯,也符合整個大眾汽車集團“ALL-IN”純電動技術路線、實力超越對手的現狀。
大眾、奧迪在中國的南北高低搭配架構,其實一直都在延續。一如北大眾很晚在銷量上奪冠,利潤和品牌規格卻很早就壓了南大眾一頭。后來“上汽奧迪”風波讓業界了解到,原來北奧迪還是擁有一系列主力車型,而南奧迪手握的只是轎跑等小眾車型。
如今北奧迪的電動車新業務還要再照搬這個模式:上汽奧迪雖然也有奧迪Q4 e-tron純電動SUV,但卻是基于MEB平臺開發。由此可見,在奧迪中國的布局里,北奧迪依然屬于“高低搭配”里的那個“高”。
新舊愁怨恁糾結
奧迪不能不對中國加碼,而電動車成為選擇的新路徑。對奧迪新掌門人馬庫斯·杜斯曼(Markus Duesmann)來說,從今年夏天開始,他也是實際上的奧迪中國負責人,好比赫伯特·迪斯和豐田章男本人才是大眾和豐田在中國的真正執掌者。
大眾集團,包括奧迪在內,能不能在迪斯和杜斯曼手里得到振興,將決定大眾集團幕后Boss保時捷家族對“寶馬系高管”的考察評分。迪斯已經在大眾品牌身上吃了一些虧,還交出了大眾品牌首席執行官的頭銜和直接掌控權,那么現在他的老部下杜斯曼顯然重擔更為明顯。
在推崇插混的文德恩下臺后,無論是拯救大眾于“排放門”水火的穆倫,還是“寶馬幫”頭號人物迪斯,都是純電動路線的擁躉,尤其后者推進速度更為激進。自然,大眾汽車集團也的確在純電動技術領域積淀了深厚的實力。
整個奧迪純電動車譜系將由四大平臺構成:油改電包括MLB evo平臺(e-tron)和J1平臺(e-tron GT,和保時捷Taycan同平臺),電動車專用平臺則是MEB和PPE,如果說前兩者只是短期內的架構,那么后兩者將決定奧迪電動車的長遠前景。
以PPE平臺來說,該平臺將主要用于中大型和全尺寸豪華車型,車身長寬均可調整,并且可使用不同尺寸的電池組;電驅動系統支持800V系統,高壓加上高效的冷卻系統,意味著能夠以高達350kW的速率充電,從而在20分鐘以內充入80%電量,比當前多數品牌的半小時80%快充有顯著進步;標配車型電機為后置,同時可加裝前軸電機以構成全時四驅,并適配空氣懸架、后輪轉向等功能。
我們不懷疑奧迪純電動車的技術實力,尤其是PPE高端平臺,但奧迪在中國的問題,真的只是用車型加法和強化產品力便能解決嗎?奧迪的新車、新合資公司依然還是舊酒,解不了舊怨,反而還會增添新愁。
舊怨何在?奧迪在中國最大的癥結從來都不是產品力,而是品牌力和銷售策略。
比起銷量的反超,奔馳和寶馬的品牌溢價與價格堅挺更是奧迪難以匹敵,大多數月份奔馳國內單車售價在45萬元左右,寶馬則接近40萬元,而奧迪則在30萬元上下徘徊,和凱迪拉克、沃爾沃等相差不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奧迪A3、Q2L等入門車銷量占比高于奔馳寶馬,另一方面是折扣力度大于前兩者。
至于銷售策略則是歷史遺留的老問題。奧迪太擅長直接運用加法,在BBA三者之中,率先在中國大打“入門A級車”牌,奧迪A3和奧迪Q3搶占了豪華品牌A級轎車和A級SUV市場,為奧迪在2013年之后的高速增長奠定基礎。然而,卻也讓“低于20萬的奧迪”漸漸取代奧迪A6L成為不少消費者所認知的奧迪形象。而價格折扣戰更是對品牌溢價起到了飲鴆止渴的副作用——原本奧迪品牌檔次就遜于奔馳寶馬,再受到折扣拖累,后果可想而知。
純電動車發力,仍然還是南北高低搭配的舊模式,先不談紓解舊怨,眼前便將平添新愁。
未來新電動車業務的打法,在消費者需求迭代和移動出行市場新特征面前,無法全盤照搬燃油車年代的舊模式——配套設施如何建設和維護?電動車生態如何構建?價值閉環如何運營?恰恰,杜斯曼的野心并不只是再起一個電動版的燃油車爐灶,而是成為“特斯拉獵人”。既然如此,奧迪電動車業務就需要更換賽道——增速可能更高,風險也更高。
?
一汽和奧迪的新合資公司,儼然是奧迪循著往日成功的軌跡,選擇的“沒有辦法的辦法”。奧迪必須審慎考慮舊怨和新愁的威脅,否則“特斯拉獵人”的定位尚未實現,就先淪為了“奔馳寶馬獵物”。
文/石劼
---------------------------------------------------------------------------
【微信搜索“汽車公社”、“一句話點評”關注微信公眾號,或登錄《每日汽車》新聞網了解更多行業資訊。】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28209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