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眼花繚亂的操作之后,不造車的企業真的已經不多了。
或許20年前的教育太過深刻,再度進入汽車市場的美的選擇了“供應商”的角色,但擁有這樣“被教育經驗”的企業太少太少了,一眾野蠻人再度“入侵”汽車行業……
除了美的、華為爭做供應商之外,滴滴、貨拉拉也從自身的應用場景入手,拉開了“場景定義汽車”的序幕。而在整車制造領域小米、創維也榜上有名,再加上寶能、恒大等地產商,以及已經初出茅廬的蔚來、理想、小鵬、威馬等等,汽車早已成為了當下最為火爆的行業,一時間,不造車,都不好意思稱自己是知名企業。
蜂擁而至的“掘金者”,讓人心生疑慮,難道“智能汽車”真的這么賺錢么?
新能源與燃油車誰才是老大?
雖說入侵者眾多,但也有一絲規律可循,在劇烈的行業變革之前,搶先在“智能汽車”爆發前入局,以便在“智能汽車”的未來分得一杯羹。
而業內普遍認為電動化是智能化的基礎,并且相對于復雜的燃油結構而言,電動車的入門門檻較低,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眾多“野蠻人”的信心,進而造成了現如今汽車行業“百花齊放”的狀態。
電動車真的能夠取代燃油車成為市場的主角么?
與以往關注“三大件”不同,在智能電動汽車的快速發展之下,汽車行業的從業者已經逐步將目光投向了芯片算力、雷達種類以及電池安全、續航等諸多方面,在這樣的輿論背景之下,特斯拉、“蔚小理”等企業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瞬間引發行業關注,倘若單從輿論市場進行判斷,“智能電動汽車”似乎早已超過了傳統燃油車,成為了市場的主角。
但現實并非如此,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汽車生產與銷售分別完成2522.5萬輛和2531.1萬輛,同比分別下降2%和1.9%。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136.6萬輛和136.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5%和10.9%。
一減一增,雖說新能源車的占比有所提高,但占比也不過5.4%而已,有分析認為今年新能源車產銷有望突破200萬輛,但相對于一年2500萬開外的整體市場而言,占比也僅為8%,燃油車依然是市場最大的銷量主體。
只不過在“雙積分”的壓力之下,傳統燃油車企業也在加速向電動化轉型,再加上時常引發輿論熱議的新品牌,兩相疊加成就了當下輿論市場中“新能源領先”的狀態,用傳播學的術語來講,這便是汽車行業的“擬態環境”,而“擬態環境”與現實環境之間的差距便是接下來新能源市場需要補足的短板。
從長遠來看,未來汽車動力的發展應該是多元的,除了當下頗受熱捧的新能源車之外,氫能源、乙醇汽車等等也有莫大的發展機會,并且新能源車的發展之路任重道遠,從安全、續航等電池本身的特性,到充電樁等基礎設施的普及,都需要很長時間的積淀,目前的電網系統并不能支撐如此多的充電樁,充電樁的布局需要對整個電網系統進行調整,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
而從傳統燃油車的角度來看,成熟的使用環境也決定了其不可能完全被取代,就如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在一次論壇上所言,“要是全部都換成電動車,產那么多油干什么?”倘若未來電動車普及度增加,相應的傳統燃油車份額減少,極有可能帶來電價上升,油價下降的狀態,到那時燃油車的使用成本或許比新能源車更低。
毫無疑問,多元化的動力系統將是未來汽車行業的常態,而“野蠻人”大部分集中于純電動市場,倘若刨除燃油車、氫能源等復雜的動力體系,純電動車又能占據多少市場,產生多大的經濟效益呢?
另辟蹊徑 解鎖賺錢新模式
除了市場份額有限之外,新能源車與傳統燃油車的盈利模式也有著巨大的差異。
眾所周知,在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的背景下,不少傳統車企已經出現了“價格倒掛”的現象,賣車不賺錢,憑維修保養等售后服務回血,早已成為了人盡皆知的秘密。
而在新能源車市場,售后服務是很難賺到錢的,除了雨刮、輪胎、空調濾芯等常規易損件之外,純電動車的維修保養頗為簡單,電池檢測、電路檢查等常規操作足以,少了傳統燃油車定期更換機油的麻煩,也就少了定期收割車主的機會。并且隨著換電模式的推廣,解除消費者續航焦慮的同時,也除去了車主因電池續航下降選擇換電池的收入。
對純電動車而言,憑借維修保養賺錢似乎是個偽命題。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新能源車企收入就有所下降,就目前而言絕大多數造車新品牌均采用直營的銷售模式,每一臺車的銷售收入都將直接落入到新能源車企的口袋,這與以往傳統燃油車市場車企與經銷商分成的模式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次,由于純電動車的產品特性趨于一致,致使新品牌不得不從服務和周邊入手,打造用戶粘性,樹立起自己獨特的競爭力,而日漸豐盈的周邊用品也成為了車企的收入來源之一。
再次,與傳統燃油車出廠即定型的模式不同,新能源車可以通過OTA的方式進行升級,以解鎖新功能,特斯拉已經因此受益。相信不久的將來,這樣的狀態也將成為諸多新能源車企的常態。
除了品牌周邊和功能性的升級,智能化也或將成為新能源車企重要的收入來源,車上越來越多的屏幕為廣告植入創造了可能,智能導航的發展也為汽車版“競價排名”創造了條件。不久的將來,開車前先觀看5秒鐘廣告才能掛檔起步,VIP免除這一操作,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而搜索附近美食的指令一經發出, 優先導航到附近“充值最高”的美食店更是大概率事件,這都有可能成為“智能汽車”重要的收入來源。
伴隨著汽車與智能化的融合,以及互聯網企業的入圍,“羊毛出在豬身上,讓狗買單?!钡幕ヂ摼W玩法,也必將滲透進汽車領域,而那時的用車生活也很難如現在一樣純粹。
吹泡泡、割韭菜才是關鍵
經過簡單的分析就不難發現,新能源車要真正實現自我造血功能任重道遠,首先來講,未來電動車并不會完全取代燃油車,市場規模需要重新審視;其次,付費開啟新功能的模式,不僅需要強大的品牌影響力,一定的市場基數也是車企能否獲利的根本;再次,在智能化領域,屏幕廣告、炫酷車機主體以及通過導航引流的方式進行“競價排名”也需要龐大的用戶體系,否則便是一紙空談。
雖說在互聯網快速滲透的背景下,汽車行業已經逐步出現了眾多新的玩法,但這些玩法能否取得收益還是個未知數,并且在市場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大多數車企開始著重打造用戶體驗,倘若在絕大多數車企充值VIP才能跳過開機廣告的狀態下,有一家品牌推出“終生無廣告”車型,那市場的天平會如何傾斜會如何傾斜是顯而易見的事情,而這樣看似無厘頭,卻真的有可能發生。
加上一眾限定條件之后,就會發現“智能電動汽車”的未來,距離實際應用還間隔著幾座大山,但這依然不影響,眾多品牌描繪理想出行的未來。
在那個烏托邦般的未來當中,零污染、完全自動駕駛早已成為了車子的必修項,不僅如此,這個移動的出行空間還會兼顧駕乘人員的情緒,提供與之對應的文娛信息,在那時乘車出行也會變成一種享受。
對未來出行的描繪越美好,現實就多無力。不少業內人士預計,10年之內自動駕駛都很難實現,這不僅牽扯到芯片的進化和各種雷達的商業化落地,還將對路況的整改以及法律法規的完善產生沖擊,這當中的每一項都并非一蹴而就的。
而當下火爆的新能源市場能夠走多遠同樣是個未知數,電網的整改正在推進,鋰資源緊張,致使電池價格上漲的消息也頻頻見諸報端,這樣不確定的狀態時刻牽動著諸多業內人士的神經。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边@或許已經成為不少從業者自我安慰的有力心聲,又或許烏托邦般的未來太過耀眼,亮到讓不少投資者睜不開眼睛,而忽視了即將邁入的深坑。
不過,不管“智能電動汽車”的未來何時能夠實現,先將聲勢打造出來是絕對不會有錯的,成功了,吹過的牛逼變成現實;失敗了,也有一眾被“耀的睜不開眼”的投資者埋單,無論如何,坐莊的企業都是不會虧的。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47907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