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理想汽車
作者 | 秦章勇
編輯 | 王 妍
曾先后帶著自己創辦的企業三次踏進資本市場大門的李想,對于敲鐘這件事,并不陌生。
8月12日,成立六年的理想汽車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再次IPO,以股份代號“2015”在香港聯交所主板開始交易。至此,理想成為繼小鵬汽車之后第二家雙重上市的造車新勢力。
發布會延續了理想汽車的一貫風格,不到五分鐘的CEO開場發言,這場全程僅持續了十分鐘的儀式,伴隨著理想汽車CEO李想、理想汽車聯合創始人兼總裁沈亞楠等五位高管的敲鑼聲宣告結束。
上市首日開盤,理想汽車即破發。之后跌幅逐漸縮窄,截至今日收盤,理想汽車股價報117港元/股,市值2401億港元。
“智能電動車賽場剛剛開始,我們公司內部并不關注短期的股價。”沈亞楠在上市后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對于理想汽車來說,(赴港上市的目的)主要還是有效開辟高效便捷融資渠道,從而儲備足夠的彈藥。李想表示,在戰略性拓寬資本渠道的同時,理想還將持續加大車型產品和技術的研發投入。
當小鵬、理想紛紛奔赴港股,同臺競技的新造車之間的比較也不可避免。和小鵬汽車一開始的火爆行情不同,投資者們對于理想汽車的赴港上市似乎理性了不少。
公告顯示,理想汽車將在香港公開發售1千萬股A類普通股,占全球發售股票10%。按發售價每股118港元計算,此次港股IPO募資約115.5億港元。在香港公開發售階段,理想獲5.03萬份有效申請,認購合共5496.95萬股,共獲認購約5.5倍。
和一個月前登陸港股的小鵬汽車相比,小鵬融資認購達到14.73倍,總融資額為140億港元,約合116.52億元。
即便如此,新造車們也都難逃暗盤破發的尷尬處境。小鵬汽車在港交所掛牌首日就曾跌破發行價,8月11日暗盤,理想汽車-W也跌破發行價,收跌1.78%。這意味著,上市首日即破發的命運或許早已注定。
“這個發行定價對于想投資電動汽車行業的人來說并沒有吸引力。”香港證劵公司Wealthy Securities董事總經理Louis Tse Ming-kwong則表示,理想汽車還是一個初創公司,香港投資者更傾向于像比亞迪這種更成熟的電動車制造商。
對于理想汽車來說,雖然憑借理想ONE一款車型,就能在新勢力頭部陣營站穩腳跟,但押注增程式的技術路線就像硬幣的兩面,對于其機會和風險,市場也給出不一樣的反饋。
2020年11月,在Q3財報電話會議上,李想還曾堅定地單押增程式,表示在400KW快充技術成熟前,理想汽車不會推出純電車型,“增程式技術在大型SUV、MPV上的應用具有5-10年的領先優勢。”
來源:理想汽車
今年7月,理想汽車共交付了8589輛理想 ONE,環比增長11.4%,同比增長251.3%,單月交付量首次超過8000輛。沈亞楠透露,目前理想ONE的訂單已經超過一萬,“對于9月份月銷突破萬輛很有信心。”
此外,他還表示,理想汽車已經成立海外團隊,目前正在非常嚴肅且專注地考慮如何做海外市場,“謀定而后動,不是為了海外而海外。”
不過當其他新勢力們不斷豐富產品線,特斯拉的Model Y也在國產之后大打價格戰,即便理想ONE距離達到李想口中過萬輛的及格線已經不遠,但從整個競爭環境來看,依然內憂外患。
更重要的是,在政策方面,其對增程式的風向也在逐年發生變化。從2019年開始,政府的補貼先是多次下調。2021年初,上海市宣布從2023年1月開始不再給增程式電動汽車綠牌。而在北京,增程式電動車并不屬于新能源汽車的范疇,既無法享受地方補貼,也不能使用新能源汽車指標。
純電車型的研發和推出開始進入理想的規劃中。根據招股書,理想汽車正在投資高壓純電動汽車技術,為未來的高壓純電動車型開發兩個平臺——Whale、Shark。同時計劃從2023年起,理想每年至少推出兩款高壓純電動車型。沈亞楠表示,未來純電動車型將會在北京順義新工廠生產。
“發力純電動重點是建立生態和用戶群,理想此時要重新開辟品牌亮點,是一個很大的難點。”汽車行業分析師張翔表示,對于理想來說,當務之急是如何在純電動車市場另辟蹊徑和小鵬、蔚來展開競爭。
不過在另一位關注智能電動車的投資者眼中,長期押注單一車型恰恰是其看好理想的原因。“在資本市場價值并不和價格劃等號,理想憑借單款車型的銷量就能追平甚至趕超蔚來和小鵬,這意味著背后的思維和模式是非常先進的。長期來看,理想仍然是非常好的標的。”
對于在美股上市僅一年,就馬不停蹄奔向港股的小鵬和理想來說,即便銷量正在穩步上升,但對于仍需大步快跑的新造車來說,缺錢仍是擴張過程中的關鍵命題。
“錢當然是多多益善。”此前李想表示,理想不介意任何一種方式的融資,包括二級市場、銀行貸款和發債等。
招股書顯示,截止2021年7月20日,理想汽車現金儲備為303.6億元,和蔚來、小鵬的現金儲備480億元和362億元相比是最少的。
盡管理想汽車在造車新勢力中最先實現毛利率轉正,但遠沒有實現自我造血。“我們尚未實現盈利,而且這種情況未來可能還會持續。”該公司在招股書中坦言。
2020年全年,理想汽車凈虧損1.52億元。到2021年第一季度,理想汽車虧損擴大到了3.6億元,是去年同期虧損的4.7倍。
來源:理想汽車
2018年到2021年Q1,理想汽車在研發費用投入共計35.77億元。這個數字和蔚來的百億投入雖然不算高,但隨著后續進一步擴充產品矩陣、加大自動駕駛的研發以及銷售渠道的擴張,無一不需要巨大的投入。
一方面是投入加大,一方面是持續虧損,在這場不敢松懈的持久戰中,這讓擅長成本控制甚至一度被貼上“摳門”標簽的理想也不得不抓緊時間融資屯糧。
2020年,新造車們搭著特斯拉股價飆升的順風車,其市值也紛紛水漲船高,理想也通過增發股價享受到了資本帶來的收獲。不過今年以來,陰晴不定的資本市場,飄忽不定的股價,讓新造車們不得不未雨綢繆。
有證劵分析師向未來汽車日報分析,2020年以來美股不斷發生熔斷,資本環境不再像往常那樣友善,中美兩國的貿易博弈也為資本市場添加了不確定性。“這些中概股必須尋找新的著陸點,來增加抗風險的能力。”
在中概股集體遇冷的大潮下,不少計劃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選擇退出。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概股待上市的企業有43家,其中哈啰出行以及Keep等多家企業傳出取消或暫停美股IPO計劃。當游戲規則發生改變,新造車也不得不掉頭轉向國內市場。
港股無疑是現階段募資的首選著陸點。上述分析師表示,理想之所以不選擇登陸A股,在于A股的政策監管正在收緊,新制度對于企業的營收、股東關系等要求越來越嚴格,“對于理想小鵬這種初創公司的上市難度越來越大。”
不過分析師也認為,注重新經濟的港股對于制造業,往往估值比較低,相反A股往往能為制造企業提供更大的發揮空間。“接下來這些新勢力企業可能也會選擇登陸A股市場。”
實際情況是,新造車們似乎也早有打算。選擇雙重上市的公司可以被納入港股通名單,由此可以引入A股投資者,這也有利于日后回A股,實現“三地上市”。小鵬汽車副董事長、總裁顧宏就曾坦言,"回港上市的一個目標就是和A股打通,時機成熟會考慮回歸A股。”
沈亞楠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無論是美股、港股還是A股,都在理想汽車整盤資金的拓展渠道,未來不排除回歸A股的可能性,目前內部正在研討。”
請關注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
來源:未來汽車日報
作者:秦章勇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53584
以上內容轉載自未來汽車日報,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