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車上牌,只能上新能源的。油車不給上牌嘍。”恰巧從雙流機場打滴滴GL8到酒店,司機師傅一句話,居然自帶時勢,也讓參加第24屆成都車展的記者感受到了新能源的沖擊波。
雖說今年成都車展又因為新的疫情而拖延了兩天,常規的節奏都被打亂,但最終還是讓這場“越來越像大型展銷會”的成都車展得以順利舉行。
“你看我們展臺的位置怎么樣?銷售顧問們說這個位置不錯。”恰巧碰到一個自主品牌的銷售負責人,他對記者說的第一句話,就把這種競爭的火藥味帶出來了。不過,接下來立刻說了句“位置有點沒選好,怎么跟長安一個館?”看來實在是想避開長安的鋒芒啊。
而車展跑一圈下來,自主品牌中最火的坦克300、極氪001和比亞迪的DM-i車型,甚至交期排到了半年之后。雖然有“缺芯”的因素,但是自主頭部車企們近年來取得長足進步,也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事實。
但是,從這次車展最火的自主頭部品牌,長城、長安、吉利、奇瑞,我們也能發現一個問題,實際上他們都到了一個新的瓶頸期。至少從打法上來說,不如以前清晰,有點混沌。無論是花團錦簇的“復古”派長城,還是默默賣車的長安汽車、逐鹿西南市場的奇瑞、滿滿科技風的吉利,各有各的難處。
而從多品牌、虛與實、賭未來的三個維度,我們可以從這幾家現階段的表現,觀照到他們各自的瓶頸是什么。所謂“問題就是答案”,問出合適的問題,這也是汽車媒體的價值所在吧。
多品牌下的迷失
這屆車展,要說豪華,肯定是看奔馳新C級。而要說自主,當然是號稱“第二十四屆保定車展”的長城汽車了。這次的車展,長城占據4個展臺,毫無疑問是眾目焦點的“頂流”。連抖音大V “虎哥說車”,都拽著美女主持跑全了長城的幾個展臺,可謂也被長城的魅力折服。
“長城、領克兩大人氣展臺面對面形成呼應,前者的旅裝炮、神獸、大狗被山呼海嘯簇擁,后者一如既往用跳躍的色塊和炫酷的風格盡得年輕群體的歡心;加上斜對面展區面積最大的奧迪,無疑15號館在媒體日吸引了最多的眼球,或許也只有新勢力盤踞林立的10號館才能與之匹敵。”我們的主編石劼老師,在《我要用長城股票賺的錢,買一輛坦克》里面談到了對長城所在的15號館的觀感。
而長城的“多品類戰略”,也到了自己內部人都覺得走火入魔的程度。長城旗下目前已經達到九個品牌,長城今年參展,無論是坦克500、坦克400,歐拉的芭蕾貓、閃電貓、櫻桃貓,還是哈弗的大狗、神獸,以及WEY的摩卡、瑪奇朵、拿鐵,仿佛打開了一個魔盒。換句話說,就是長城“玩得太嗨了”。
但是,“歐拉梅拉”、歐拉版甲殼蟲、“前臉漫步者屁股甲殼蟲”、“坦克版BRONCO”,這股濃濃的高級眾泰皮尺風,讓外界開始質疑長城。雖然車展上長城四大展臺熱鬧非凡,但是鮮花卓錦、烈火烹油之際,我們也得看得到危機所在。
我們知道,多品牌的最大問題,是資源分散。一位業內人士在車展上告訴記者,“你看看長城這么熱鬧,但是長城的基盤哈弗H6的護城河,可是正在受到強烈沖擊。”無論是長安的CS75還是吉利的博越以及這次的博越X,還有其他的對手加入,都在拼命地叫板這個自主SUV的NO.1。
長城不但有前院“星星點燈”的耗散可能,更有“后院失火”的危機。
其實也不是只有長城有這個問題。近年來,吉利同樣是再次找回了多品牌戰略。2010年左右的第一輪帝豪、英倫、全球鷹多品牌折戟之后,吉利回歸“一個吉利”,才有了到達150萬輛規模的大好局面。孰料,吉利現在又開始第二輪多品牌。
所以,我們現在也看到,比如像幾何品牌和ICON車型,就已經落到了成功學所講的“停止成功”局面。但是,吉利的多品牌之路并沒有停下,包括超豪華的路特斯LOTUS品牌等,吉利的品牌陣營依舊在擴大,以深海風格參展的極氪是最新的一個。
而剛剛沖過2000萬輛里程碑的長安,目前算是最穩的,但加上長安品牌也達到了四個品牌,包括副品牌歐尚和商用車品牌凱程,以及正在打造全新的智能電動高端品牌(原先的A/B品牌)。
不過,長安拓圈的高端序列UNI,也在UNI-K上攻乏力之下,不敢輕言品牌。即便湊齊“KTV”,也有了有心無力之感。
奇瑞同樣如此,上一輪跟吉利曾經同踩多品牌“坑”的它,在放下觀致、凱翼的控股權后,現在還是有奇瑞、奇瑞新能源、捷途、星途……
多品牌就像一個“幽靈”飄蕩在自主品牌的頭頂。業內一位大咖說過,他懷疑多品牌就是針對自主品牌的陰謀。之前的吉利和奇瑞中招,背后是跨國咨詢公司的魔影。這次,不知道又是中了什么邪,稍微有點成績的自主品牌們,又開始“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多品牌化。
長城的鑼鼓喧天,讓我們看到自主品牌的長足進步,但是,“過猶不及”的教訓是需要牢記在心的。“飄”是我們給長城近期表現的定義,我們希望長城更冷靜一點。因為“飄”是失敗開始的最明顯的苗頭。
記者還聽過一句更驚心的話,說“WEY這個品牌是可以被放棄的”。如今看看坦克的獨立,摩卡和瑪奇朵、拿鐵的橫空出世,VV系列黯然失色,不禁要問,長城和自主品牌們真的到了可以多品牌的時候了?我不知道答案,但是感受到暴風雨前的濕潤氣息。
虛與實的拷問
古老的智慧告訴我們,名副其實才能立住根本。但是,我們從近年的行業風氣來看,吹過頭的這種“虛火”是在汽車行業內大面積爆發的。比如,剛剛熄火的“自動駕駛”。
過度營銷在長城的身上特別明顯。一大波“動物園”的產品接踵而來,各種傳播鋪天蓋地,在車展現場也是最熱鬧、最有流量的地方,但是,這些“看上去很美”的情景,真的好嗎?
這種現象的背后,有一個不太和諧的音符在行業內飄蕩。無論是UNI-V的前臉神似奧迪A7,還是更加“復古”的歐拉芭蕾貓,這種設計上的“復古”借口,實則是怠惰和缺乏創新,都在侵蝕著行業的正常發展。這是我們需要警惕的。畢竟,等市場來教育長城的時候,就是付出巨大代價的時候了。
所謂過猶不及。我們冷靜地分析一下就知道,長城真的有這么可以肆意揮霍的資本嗎?按照業內人士分析的,打造一個高端品牌,50億元打底。那么,就算少算一點,長城打造的9個品牌一起上,得花多少資源和資金?
而且,這么多的產品,消費者能記得幾個先不說,支撐產品的平臺能有幾個?短時間內要拿出那么多產品,像下餃子一樣,長城的技術研發體系有足夠的積累支撐嗎?這是很有意思的事。營銷上的突飛猛進,還是需要停下來等等技術的“靈魂”吧。
還有長安,UNI系列真的產品力有了本質性的提升嗎?不見得。更多的,是當年起亞因為彼得·希瑞爾的設計而騰飛這樣的設計加持。外觀的晉級最容易看見效果,但是內功的修為才是決定的根本。這點上,長安確實還差點意思。只是,關于UNI的“星球”宣傳已然邁出地球走向宇宙。
國內的消費者早已經被市場教育成熟,過度營銷最終的結果,就是容易打臉。比如,這次極氪001的過度營銷導致的預定問題,就是一例。一位吉利車主發現,從公布設計稿、再到渲染圖、再到內飾圖、再到平臺或配置,再到首次亮相,再到公布預售,再到首發搶購、再到正式上市,最后在產能爬坡結束之后開始交付車輛。這其中的步驟讓一款車的出現和能夠拿到新車的過程,變得非常漫長。當消費者的胃口被吊足,但在交車的時候發現“減配”,就變得很尷尬。
所以,虛和實的尺度如何把握?這成為考驗自主品牌定力的關鍵所在。不虛,營銷做不起來,不實,產品的問題最終會以蝴蝶效應的形式反作用回來,比如近期因為林文欽事件而備受煎熬的蔚來。
而要說現在的長城,在過度營銷下確實越來越妖艷,產品系列也越來越“長”。就像公社里面的一個“長城長”的梗,我們并不希望長城成為一篇“沒有完成的文章”。
賭未來的風險
這屆成都車展,記者觀察到的另一個動向是,在純電領域里面耕耘了幾年的造車新勢力們,開始了產品和價格下探的攻勢。這就說到了本節的重點。那就是,長安和奇瑞,還有長城和吉利,拿什么來賭未來?
這次,記者在10號館的零跑汽車和威馬汽車展臺,分別在C11和W6兩款車上體驗了一下。從外觀內飾來看,做工都相當不錯了。更不錯的是價格。起價15~16萬元的兩款車,開始在傳統燃油車的強勢領域叩門。這是一個充滿意味的強烈的信號。
什么信號呢?傳統車企再不做純電動的準備和決心,是不是就晚了?純電動領域跑馬圈地的時代,在今年小米造車、OPPO造車、百度造車之下,在特斯拉接近年銷百萬輛、“蔚小理”邁入月銷一萬輛關口之際,似乎越來越接近塵埃落定。
那么自主品牌頭部的這幾家,準備得如何呢?先說奇瑞。奇瑞在今年四月份的上海車展上發布了“4.0時代全域動力架構”,以及鯤鵬動力。換句話說,奇瑞賭在了混動路線上。
奇瑞的一位技術負責人曾經告訴記者,奇瑞之所以選擇混動路線,是因為去年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中,指明了“到2035年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銷量各占50%;傳統能源動力乘用車全部為混合動力,新能源汽車成為主流,銷量占比達50%以上。”
換句話說,即使到了2035年,混動仍舊能占50%份額,這是奇瑞賭未來的底。而5年20億元的投入,也無疑讓在混合動力領域投入了大量資源的奇瑞,難以在純電領域里面放手一搏。雖然除了獨撐大局的小螞蟻eQ,這次車展奇瑞新能源增加了一個“QQ冰淇淋”,但依舊是A00級小車。
而像特斯拉這樣決絕地從純電領域絕塵而去,國內也只有沒有任何包袱的造車新勢力們可以跟進。只是,對于一家傳統車企來說,如果賭未來的時候路線賭錯了,是很要命的事,畢竟換賽道的時間成本太高,而且來不及。
問題是,傳統車企在新能源領域,是很難全情投入的,畢竟燃油領域的利益還在那里,放棄是不太可能的。讓奇瑞放棄現在的燃油體系,全部轉成純電動,即使是強如大眾,現在也是磕磕絆絆,ID,系列在中國舉步維艱。
再說到長安汽車。從2017年10月發布的“香格里拉計劃”至今,已經到了4.0版,第一款車型C385才姍姍來遲。除了奔奔E-STAR,長安前面的EV460(也就是現在的E-Life)也是撐了好幾年的老產品。巨大的燃油領域的車型陣營,比如這次車展上齊刷刷擺了一排的CS系列SUV,讓長安放下去搞純電動,也不現實。
還有一個近乎靈魂拷問的問題,就像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講的,上汽的“靈魂”不能讓華為掌控。那么,長安汽車和華為、寧德時代合作的阿維塔科技,將來推出的品牌和產品,“靈魂”能掌控在長安手上嗎?
長安汽車這次車展僅僅是做了產品展示,就在幾天前,長安科技大會推出了很多重磅的技術,不過我們知道,這些技術很多是前瞻性的,落地量產還有距離。問題是,在特斯拉和這些造車新勢力對手們飛速量產的情勢面前,長安還能如此淡定嗎?
像長城和吉利,同樣在賭未來的路途上,面臨著犯錯的可能。對于“未來可能只剩下3~5家車企”的預言,雖說中國汽車市場可能會容納更多品牌,但無疑還是讓他們如履薄冰。
在這樣的形勢下,今年的成都車展自然也就更耐人尋味。雖然今年的展館數恢復到了11個,參展汽車品牌也回升到了130多個,但去年缺少重磅車型的問題時隔一年后仍舊沒有改變。
“今年票的行情好嗎?”大前天探館結束出門,我故意問守在門口的黃牛黨,他們已經叫出了幾十元的回收價,比往年低一個數量級。
“不好做哦。就一天禮拜天(29日),接著禮拜一、二上班,沒得人來看哦。哪里來的生意?人肯定少好多嘛。”
不過,30日那天展館里面人還不少。看來,就像自主品牌們一樣,境況稱不上日子很好過,但終究情況也沒那么糟糕。
而瓶頸愈發凸顯的幾家頭部和靠前的自主車企,背上被投注的目光也愈發聚焦起來,幾分沉重,幾分期待……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55181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