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
作者|秦章勇
編輯|王妍
“我國電動汽車發展10多年的歷程告訴我們,汽車強國的底層(邏輯)是零部件強國。”近日,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在第三屆全球新能源與智能汽車供應鏈創新大會表示,未來汽車產業鏈還未固化,還在完善過程之中。
自2020年開始,缺芯問題逐漸在汽車行業發酵,不少車企因此不得不暫時關閉工廠。時至今日,不止是芯片短缺,電池以及整個零部件供應鏈已經演變成全球性危機。
相比于其他國家,中國汽車芯片設計起步晚,涉及汽車安全的發動機、底盤等關鍵芯片的國產化率只有3%,同時也不掌握車規級認證標準。在陳清泰看來,芯片問題既是挑戰也是機會,“車載芯片企業打開了在競爭中崛起的機會窗口,這是他們闖入全球芯片供應鏈的歷史機遇。”
事實的確如此,隨著芯片供應短缺,國產替代的呼聲越來越高。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席忠民表示,今年以來每個主機廠都在為缺芯發愁,一些合資車企短時間內并不能改變供應方案,但部分中國品牌可以自主研發,并做一些國產替代。
“我們已經找到了國產替代芯片,這樣可以快速建立起供應的保障。”席忠民表示,替代芯片主要集中在低端領域,“但不管怎么做,今年的車用芯片還是非常緊張。”
顯然,實現芯片國產替代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中汽創智科技有限公司CTO周劍光在會上表示,車規級的芯片上車需要技術和大量的資金,而且還需要時間。“我們認為,中國自主芯片要上車的機遇期,只有未來2-3年的時間窗口。”
針對芯片國產替代,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與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在活動現場,聯合發布了《新一代汽車供應鏈痛點研究——車用半導體篇》白皮書報告。報告稱,車用半導體國產化路徑需要分“三步走”,首先行業需要與國內龍頭企業聯合構建完整權威的車規級半導體檢測評價能力,然后以檢測評價為基礎,幫助國內自主半導體企業達到完整車規級要求。最后,推動國內自主半導體企業進入國內外主流車企供應鏈。
報告將車用半導體劃分為三類,分別是易國產化、難國產化、極難國產化。其中“難國產化”產品的主要問題是技術問題(占所有問題的68%),車規問題占11%,質量控制問題占13%,成本問題和其他問題合計不超過10%。而“易國產化”產品同樣存在質量與一致性控制燈問題,但易國產化問題也是現階段最急需解決且能夠最快完成國產化轉變的關鍵點,需要行業抓住機遇,集中力量培養和扶持。
相比之下,“極難國產化”產品問題均為基礎科研領域問題。在技術原因方面,因技術缺失造成的主要問題占到73%,需要國家政策、人才和經濟的大量支持,需要更大的聯合跨行業力量共同攻堅。
請關注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
來源:未來汽車日報
作者:秦章勇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58760
以上內容轉載自未來汽車日報,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