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會有智能電車,不裝激光雷達?
新能源汽車大勢不可當,智能化、電動化的概念更是深入人心。如此大環境下,車企為了定位產品中高端,迫切地需要“外掛”,以提高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于是,作為智能駕駛核心感知傳感器的激光雷達,被各大車企玩出了花。
前有長城機甲龍“4顆以下,請別說話”,后有李想、何小鵬、夏一男三方論戰,爭辯激光雷達的配置方式。激光雷達的冗余與否,位置是否合適,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總是能引起業界吃瓜群眾的廣泛關注。
顯而易見,這背后相同的一點是,在國內的各大整車廠心中,激光雷達已經成為了彰顯產品智能化的標簽。
截至目前,包括蔚來ET5、ET7、ES7,小鵬P5、G9、改版P7,理想L9、L8、L7,阿維塔11,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飛凡R7等在內,數得上名號的高端新能源汽車均將激光雷達上車,作為參與市場競爭的必要手段之一。
其市場之廣大,可見一斑。
簡單來說,激光雷達的作用并不復雜,主要用于解決智能駕駛過程中,前向長距離的探測問題。更重要的是,可以無懼惡劣天氣環境,對前方靜止障礙物準確識別。
而為了覆蓋到更廣的感知區域,車企在設計激光雷達位置時,要么放在車頂,“一覽眾山小”;要么放在車頭兩側,通過2個激光雷達的復合感知,獲取更廣、更合適的縱橫視角。
毫不夸張地說,目前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激光雷達與智能駕駛安全,基本畫上了等號。消費者能夠看到,且樂于接受的智能化,也是以激光雷達為主的多傳感器融合智能駕駛解決方案。
從規模量產,躍升資本化
“降價狂魔”特斯拉,可謂是智能駕駛的忠實擁躉,但也是反對激光雷達的急先鋒。
不同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擁有不同的利弊。或是更加保守,以安全為核心;或是更具性價比,以成本為先。所以,與馬斯克的“深惡痛疾”不同,國內市場對于激光雷達的態度,反而更顯積極。
有利可圖,就會有市場;有市場,就會有人選擇“逆流而上”。
2022年,Yole Intelligence發布《2022年汽車與工業領域激光雷達應用報告》。根據其內容顯示,全球車載激光雷達領域中,禾賽科技總營收第一,速騰聚創排名第二,其次是Velodyne和Outster。
不僅如此,隨著國內激光雷達量產上車的浪潮到來,激光雷達的規模商業化應用達到了空前狀態。禾賽科技、速騰聚創,以及站在蔚來背后的圖達通,一躍成為備受矚目,且炙手可熱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供應商。
要知道,它們可不僅僅是“窩里橫”,全球市場上,其風采依舊。
剛剛過去的CES國際消費電子展上,禾賽科技、速騰聚創、圖達通等激光雷達廠商,紛紛到場亮相,補盲激光雷達、長距激光雷達、機械式激光雷達等,應有盡有。而出國“秀”肌肉,也似乎成為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發展戰略。
事實上,資本在衡量一家激光雷達廠商的實力時,技術實力、定點規模、量產能力等關鍵要素,缺一不可。而激光雷達廠商們的積極出海,除了營銷宣傳之外,其實還是想要引起資本市場的注意。
有消息稱,禾賽科技已經開啟美股IPO的準備工作,最早將于本周提交申請,計劃籌集1.5億美元。此外,知名美股財務大牛、前新東方和蔚來上市CFO謝東螢(Louis)已經就位,為禾賽的上市保駕護航。
立足全球新能源汽車最大的市場,禾賽科技、速騰聚創、圖達通等激光雷達廠商,未來不可限量。但資本的力量,從來不容小覷。用得好了,披荊斬棘,事半功倍;用得不好,便是催命符,奪命刀。
此時此刻,禾賽科技選擇再次發起IPO沖鋒,不僅僅是一場“膽大妄為”的博弈,更是國內激光雷達行業發展至全新階段的強烈訊號——激光雷達量產化之后,市場資本化正在到來。
稱其為激光雷達的必然發展階段也好,是各大激光雷達廠商“手里缺錢”了也罷,不容忽略的一點在于,作為新能源汽車智能駕駛的附屬行業,激光雷達所面臨的挑戰,不過才剛剛開始,而且還十分棘手。
跨界巨頭來襲,百家爭鳴
回顧曾經,智能駕駛一直在人們的質疑聲中,踽踽獨行。而在2022年年末,隨著Argo AI倒臺,圖森未來、小馬智行等自動駕駛公司的問題叢生,再一次將智能駕駛的“寒潮”,推到了臺面之上。
作為智能駕駛產業鏈的重要一環,無論是激光雷達鼻祖德國Ibeo的破產,還是不可一世的Velodyne被迫與Ouster合并,再加上激光雷達公司股價普跌80%以上的資本大環境,全都暗示著,這場屬于激光雷達行業的重新洗牌,正在到來。
“比亞迪擁有技術‘魚池’,里面有各種各樣的技術,市場需要時,我們就撈一條出來。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必須靠自力更生。”
正如王傳福所說,關鍵核心技術才是第一競爭力。此時已經嘗到布局零部件供應鏈甜頭的比亞迪,當然不會輕易放過激光雷達市場上明晃晃的紅利。
據知情人士透露,為自主掌控核心器件、確保供應鏈安全可靠,比亞迪正在全面加大激光雷達自研的投入力度。而且比亞迪高層對自研激光雷達的決心很大,多條技術路線布局,下一代激光雷達技術亦在規劃之內。
此外,知情人士還稱,比亞迪內部不僅存在賽馬機制,激光雷達相關資源投入也已經進入到“放量”階段,預計不久將迎來重大突破。
毫無疑問,入局激光雷達市場,并沒有想象中的那般簡單。
就目前而言,激光雷達廠商們資金鏈困難、成本居高不下、技術路線不清晰等,各種各樣的問題比比皆是。但眼睜睜看著這塊蛋糕越做越大,各巨頭追求利欲的“熏心”,同樣隨之躁動起來。
此前,華為曾高調宣稱,未來計劃將激光雷達的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約1276元人民幣),甚至是100美元(約638元人民幣)。
作為行業公認的攪局者,華為強勢到來,必然會給激光雷達市場帶來諸多變數。別的不說,華為激光雷達+華為智能駕駛芯片+華為智能駕駛軟件,全家桶式鴻蒙套餐,沒有哪個競爭對手可以承受。
盡管有消息稱,華為激光雷達正因為產能、技術原因,還不能大規模量產。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華為對各大激光雷達廠商的沖擊,已成必然。
與華為類似,同為跨界者的大疆,也在盡力續寫著激光雷達的故事。
小鵬P5激光雷達量產首發,大疆覽沃Livox之名,名聲大噪。但卻因為技術路線、量產能力等各種問題,不僅坑了小鵬一把,還將自己在車圈的聲譽,賠了個干凈。
這不,同樣是CES期間,大疆覽沃發布了一款售價3999元,長寬高65×65×60mm,據說是市面上體積最小的3D激光雷達。只不過,就像是有了心理陰影一般,該激光雷達卻是避開了車規應用場景,面向于工業和無人物流領域。
一方面是放不下的利益,另一方面是難以跨越的市場壁壘。時代大潮的裹挾下,激光雷達行業的發展,總會在不經意間迎來變數。牽一發而動全身,連帶著智能駕駛行業、新能源汽車行業,都必須去經歷各種各樣的磨難和挑戰。
但在中國特殊市場環境的潛移默化之下,華為、大疆、比亞迪的例子同時也在說明,即使前路未知、好壞不明,整個激光雷達行業依舊會朝著正確的方向,大步推進。
退一步說,就算馬斯克堅決不看好激光雷達,但是在國內,激光雷達已經開始生根發芽。待到青蔥爛漫時,終會有人笑到最后。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94043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