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已進入2023年二季度,國內各大上市車企也陸續交出了去年全年的成績單。
眾所周知,2022年我國汽車行業經歷了原材料價格瘋漲、油價高企、疫情反復且多點爆發以及封控、供應鏈緊缺甚至中斷、缺電等重重困難,生產和銷售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
但得益于各地方和國家陸續出臺政策支持汽車產業發展,特別是6月開始實施的購置稅減半政策,讓產銷得以快速恢復,最終全年汽車銷量達到2686.4萬輛,同比增長2.1%。
在這樣較為平穩的市場中,主要面向國內的各大車企表現究竟如何?
根據一句話點評對12家車企去年財報的統計,大部分國內上市車企的營業收入都有不錯的增長,比如比亞迪、吉利汽車、廣汽集團、蔚來、理想汽車和零跑汽車增幅都超過30%,其中零跑同比增長近300%,但從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方面來看則有些不盡如人意,除比亞迪、長城、吉利、廣汽皆保持正增長外,其余各家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一枝獨秀的比亞迪
具體來看,在這12家車企中,比亞迪的表現無疑是最優秀的。
乘著新能源市場的東風,憑借著刀片電池、DM-i超級混動和e平臺3.0等技術的發力,旗下宋Plus、 秦Plus、元Plus、漢和海豚等車型的持續熱銷,2022年比亞迪的汽車銷量同比增長152.3%至186.9萬輛,并以成為國內各大車企中的年度冠軍。
這是比亞迪首次獲得該稱號,也是近年來其第一次坐上自主陣營老大的位置,更是中國車市有史以來首度由自主企業摘得年度車企銷量桂冠。
伴隨著汽車銷量的增長,2022年比亞迪旗下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業務的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51.8%至3246.91億元,為集團提供巨大的增長動力。因此,2022年比亞迪的總營收首次突破4000億元的門檻,同比增長96.3%至4240.61億元,其中汽車及相關業務的占比為76.6%。
不僅如此,比亞迪在利潤方面的表現更是令人驚艷,2022年其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到166.22億元,同比增445.9%,同時扣非凈利潤也達到156.38億元,同比增長1146.4%,兩者均是首次突破百億大關。
當然,必須承認的是,從凈利潤率來看,比亞迪的3.9%并不算高,與長城和廣汽還存在明顯差距,而后兩者領先有各自不同的原因。
因供應鏈緊張、動力電池等原材料漲價導致成本上升,2022年初長城決定對旗下兩款純電動小車黑貓和白貓暫停接單,集中資源推動更高端新車型的上市和上量。
在摩卡PHEV、坦克300、坦克500、閃電貓等高利潤產品的推動下,雖然去年長城的營收只基本與2021年持平,但在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22.9%和6.5%。
可也必須認識到,2022年長城的汽車銷量同比下跌17.1%至106.2萬輛,導致其在國內各大車企集團的排名跌落至第10,而2021年則是第4,僅次于上汽集團、長安汽車和吉利汽車。
和長城的“維穩”不同,廣汽集團更為積極,在合資和自主的雙重努力之下,2022年其營收首次超過千億元,達到1100.06億元。
可廣汽也有自己的隱患。
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廣汽集團的凈利潤為80.68億元,其中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就達到80.62億元,換言之四季度其只賺了約600萬。這背后是四季度為了達成銷量目標,集團旗下的不少車型都開始放價,比如豐田鋒蘭達和賽那提供一定的優惠,雷凌和凱美瑞的折扣力度也有所加大。
因此,2022年廣汽的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僅分別同比增長10.%和25.4%,凈利潤率降低至7.3%,遠不及2021年的9.7%。
至于營收、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均實現增長的北京汽車和吉利汽車,前者主要是依靠北京奔馳,2022年北京汽車營收中北京奔馳的占比為96.2%,而后者的營收能達到1479.65億元的歷史新高,則主要歸功于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極氪銷量增長和售后服務帶來的巨大收益,2022年極氪營收達到317.87億元,同比增長1008%。
凈利潤率過百的華晨中國
在5家營收超億元的車企之后,緊跟的是東風集團,在連續多年徘徊在1000億元出頭后,2022年其營收跌破這一門檻,僅剩926.63億元,同比下跌18.1%。
財報顯示,2022年東風集團營收的收窄主要是因為旗下商用車表現不佳。受商用車持續低迷的影響,去年東風集團商用車只售出31.3萬輛,同比跌幅達到40.8%,這直接導致相關業務板塊的銷量收入降低至386.65億元,同比減少約327億元,因此哪怕乘用車銷售收入增加141.84億元,總體營收仍在下降。
而得益于乘用車市場的發力,再加上全年出售賽力斯股份獲得19.45億元的收益,因此2022年東風集團的凈利潤仍保持102.65億元,是榜單中唯二凈利潤超過百億元的車企之一,凈利潤率也保持在11.1%的高位。
與東風集團相比,華晨中國的凈利潤率更令人驚嘆,達到631.9%,同時營收和凈利潤的跌幅卻都超過40%。
對此,華晨中國的解釋是,2022年其終止將華晨雷諾財務報表綜合入賬,剔除了華晨雷諾輕型客車和MPV的銷售額,導致營收減少,同時后者相應的開支也不再納入報表,因此其對利潤的負面影響自然不再存在。
與此同時,由合資公司變更為聯營公司的華晨寶馬,仍為華晨中國提供巨大的利潤。根據財報,2022年華晨寶馬貢獻凈利潤由2021年的145.15億元減少83.6%至23.80億元,而2022年2月11日起華晨中國應占聯營公司業績為凈利潤65.44億元。因此,華晨中國的營收、凈利潤與凈利潤率之間才會出現如大的反差。
而榜單中四家新勢力造車企業蔚來、理想、小鵬和零跑,則是榜單中僅有的凈利潤率為負的車企。
縱然,依靠國內和國外新能源市場的高速發展,上述四家車企的銷量都實現不錯的增長,營業收入也保持一定的增長,但支出仍高于收入,因此還繼續處于虧損狀態。
綜合營收、凈利潤等多個方面表現來看,2022年這四家中表現最好的應該是理想,營收大致與蔚來相當,凈虧損則只有20.32億元。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它們都處在產品更新和平臺迭代的關鍵期,蔚來的“866”都即將更換為NT2.0平臺,8月和11月理想L9和理想L8分別開始正式交付,理想L7尚未開啟交付,9月初小鵬的重磅產品G9完成首批交付,同樣是9月零跑C01也才正式上市。
至于江鈴汽車,營收的減少主要是由于集團整車業務中占比超過70%的商用車銷量下滑嚴重,其中的輕型客車和卡車銷量同比分別下跌23.9%和45.2%,導致集團總銷量同比下跌17.3%至28.2萬輛,整體銷售收入也下跌16.2%至270.7億元。
而2022年江鈴汽車的凈收益能實現近60%的增長,主要是因為收到多達9.4億元的政府補助,實際上其扣非凈利潤為虧損22.97億元。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99193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