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降價引戰的余熱還未消退、弱勢品牌自殺式定價的勢能一浪高過一浪、合資車企全民皆兵的態度更顯堅定……誰能想到,整個一季度,上演于中國車市的內外斗法、奇聞軼事,居然是那般超乎想象。
去年收尾時,背靠封控解除后的高潮,大多數人都在設想,各行各業會迎來一場新生。汽車市場或將呈現出高速增長的盛世,指日可待。如今看來,隨著經濟大環境未能如期抹去悲憫的底色,誰能為2023年的中國車市刮骨療毒,卻沒了正答。
4月以來,大多數車企公布一季度戰績時,依舊不忘從一堆數據中搜羅零星亮點。但窮盡腦汁,環比增量、細分市場排名、保值率高低等名詞的提出,在證明自己實力之余,我想,這何嘗不是在對今年不達預期的市場走勢,進行著粉飾?
因比亞迪與特斯拉的存在,新能源汽車有望繼續會成為今年市場最大的增長點。伴隨一些大集團又一輪的新能源戰略頻出,對于未來,從業內到外界,人人都在期待,行業的高速轉型,會將一切帶到一個新的高位。
可是,若以乘聯會往年數據為基底,相較于2021年同期零售509.4萬輛與2022年同期491.5萬輛的成績,今年1~3月,乘用車累計零售初步統計在427.5萬輛,同比下降13%,確已經在說明,車市接下來所承受的壓力將是巨大的。
而眼看越來越多的廠家開始縮減開支,越來越多從大廠走出的人求職無門。甚至可以說,2023年不僅并非一個全民狂歡的年份,反而會再次成為見證生死的血色之年。
新能源不是所有人的解藥
4月初,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曾在2023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給出預測,“2023年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將達到850萬輛,實現30%左右的增長?!?/p>
只不過,在“要市場,還是要利潤?”的命題下,不管市場走勢能否就著預測向前,幾乎沒有人會愿意選擇等待。相信這也是自進入3月后,各級價格戰打得如此驚心動魄的緣由。
為了活下去,從此前的種種跡象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季度儼然成了所有人與時代對賭的關鍵時期。從新造車勢力到傳統車企,從中國品牌到合資陣營,誰都無力躲過市場的風起云涌。
但講真,對于每一家汽車廠商來說,“風浪越大,魚真的會越貴嗎?”
趨勢上,新能源產業已經成了中國車市做大做強的根本。在一眾自主品牌的帶領與吆喝下,全球的汽車巨頭都得在此看眼色行事,夾著尾部做人。大眾、豐田、本田等老牌王者,除了低三下四地討好現在的中國消費者,似乎沒了更多的攪局資本。
或者說,占盡“天時 地利 人和”的中國企業,通過對新四化的解構,必將借助在智能座艙、駕駛輔助等領域獨得的技術優勢,完成對市場格局的重建。從唱衰合資車企開始,一步步逼迫它們讓出市場。
對于一季度,乘聯會也初步統計稱,中國新能源車市自今年以來,其累計零售131.9萬輛,同比將增長15%。話里話外的意思就是,今年車市能有怎樣的表現,必將取決于新能源車的銷量將到達怎么的頂峰。
未來如此可期,現實總該跟進吧??上В查_浮華后,世間的冷暖唯有自己知道。
在一輪又一輪的市場叫好聲中,越活越瀟灑的新能源廠家,除了比亞迪、特斯拉和埃安、理想這兩家中國新勢力,又有誰呢?是內部決議紛擾不斷的問界,還是背靠傳統大廠,高舉高打的極氪、嵐圖等玩家呢?
早在月頭,當所有新能源車企接連公布銷量數據的時候,我們一邊在感嘆,時代真的變了。新能源市場的邊界快速向外推進,會令傳統車企分外緊張:失去燃油車市場的庇佑,距離被市場逼走的時間節點就越近。
可另一邊,當銷量看漲的榜單中,有且僅有幾家車企在逆勢向上,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新能源”并不是所有人的解藥。
甭管比亞迪和特斯拉是靠怎樣的民間力量成長為行業翹楚,埃安和理想又是因怎樣的差異化產品優勢,在一季度售出新車80,308輛和共交付新車52,584輛,從蔚來、小鵬、零跑到極氪、問界、嵐圖,出身不同卻難逃同一種命運。
再多的產品補充,再過絢爛的營銷,抑或擁有多么冗余的服務體系,銷量的高點似乎就在那里,多一點少一點,總起不到質的變化。
很快,一場裹挾產品和營銷的戰略鏖戰會在上海車展再度打響,新能源車企亟需在摩拳擦掌間互掰手腕。但還是那句話,從一季度的市場反饋中,分化加劇的最后很可能仍是曲終人散的悲戚。在新能源產業發展得如此火熱的背景下,要想共同領勢向前,無論于誰,“驕傲”都可以丟掉了。
誰來消除合資品牌的焦慮?
近年來,在多種內外原因的交織下,中國汽車市場的確經歷了從未有過的格局變遷。轉型的陣痛貫穿了整個汽車行業,新能源市場的崛起讓中國企業有了彎道超車的資本,主掌車市20多年的合資矩陣中,隱隱出現了式微的征兆。
僅僅是2021~2022年的這兩年,韓系、法系和美系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就連南北大眾都陷入了盛極而衰的困境。到了今年,前三個月的銷量數據不僅未能表露此種狀態有了絲毫改變,還愈發加大了此種溢滿合資板塊的焦慮。
4月7日,是上汽集團公布銷量數據的一天。而未出意外,和外界猜測的一樣,僅旗下的上汽大眾,其表現又沒能展露些許回暖的跡象。81,019輛的月銷成績,相比去年同期,出現了26.4%的落差;前三個月226,330輛的累計銷量,更是有了31.7%的同比下滑。
當然,隨著一季度結束,同樣的情況在整個合資陣營中已比比皆是了。
毋庸置疑,如果給合資品牌接下來的市場表現敲定一下走勢,很多人都早早給出了“未來已經沒了容納它們的地方”等諸如此類的結論。而輿論的大環境中,制造對立更是一件最普遍的現象。唱衰合資、鼓吹自主必勝的聲音,不絕如縷。
雖說,也不怪市場如此偏袒和極度,合資品牌轉身之緩慢,面對市場驟變而給出的答案,本是那么不盡如人意。但我們要意識到,身處于這個中國車企內部尚在明爭暗斗的關口,一切過度的自我宣揚,都是不可取的;要明確,在退出中國的那天還沒到來以前,合資車企是沒有理由坐以待斃的。
即便,自從車市被幾個粉絲粘度極強的中國車企掌握,不只是現代、PSA,包括大眾、通用、豐田等在內的外資廠商,在自我革命的這條路上,看似已無濟于事。做多錯多,不做更錯的結局,更讓它們深陷彷徨。
合資車企究竟何處何從?
在過去的3月,法系車用一曲“東風破”掀起了始于合資品牌的反攻,進而引發了波及全行業的降價狂潮?;沓鋈チ?,用命豪賭又能怎樣?至少在低價面前,任何“看不起”與“瞧不上”的言論,一下就沒了攻擊力。
你看,中國車市一定是一個由某幾家車企說的算嗎?顯然不是。
新車年產銷2500萬輛以上的汽車市場,一定是一個包容的市場。好比,訪華的法國總統馬克龍,所到之處備受歡迎一樣,合資品牌可以被數落,但絕不意味著,所有人都可以輕視這些“老狐貍”。等待它們自行消化掉現階段的焦慮,激戰仍將繼續。
而我已不止一次聽到,對待2023年的中國市場,一些合資公司已經做好了戰斗的準備?;蛟S,對于它們來說,既然降價可以在終端市場激起水花,手握足以“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雄厚家業,又何來膽怯?
總之,亂象從生的一季度已經過去了。在不加猶豫地給一些中國車企瘋狂點贊的同時,要深知,中國車市的變化是何其不受控制。沒有人能永遠站在頂峰,就像沒有人會一直身在谷底。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199560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