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本周,乘聯會正式發布了4月銷量預估,新能源板塊無疑再度收獲了絢爛的綻放。
具體來看,新能源廠商批發銷量60萬輛,環比基本持平,同比增114%。1-4月全國乘用車廠商新能源批發210萬輛,同比增長43%。
也恰恰基于上述利好,整體目標方面,2023年國內狹義乘用車銷量為2350萬輛,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850萬輛,年度新能源車滲透率有望達到36%,目前運行狀態與預測基本吻合。
由此繼續反觀4月各家新能源廠商的成績單,比亞迪可謂繼續一家獨大,批發銷量再度逼近21萬輛大關。
排在第二位的特斯拉,批發銷量同樣超過7.5萬輛。之后的第三、第四、第五位,則是以廣汽埃安、上汽乘用車、吉利為首的傳統自主品牌。
至于排在第六位的理想,批發銷量突破2.5萬輛,已然創下歷史新高。
作為榜單中最為驚艷的新勢力造車,其表現可謂令所有人眼前一亮。尤其橫向類比同賽道競爭隊友小鵬、蔚來的拉胯,更是顯得含金量頗高。
因此,接下來的篇幅,更想好好展開聊聊過去一周,發生在前者身上的種種“趣事”。
順勢,將視線拉回至剛剛結束的五一假期,偷得片刻的空閑回到了家鄉蘭州,一座深居西北的重工業城市。
而當走出中川國際機場,突然發現前來接機的發小,剛剛喜提 理想L7,突然感覺到非常的詫異。
因為,在我的既定印象中,本以為他對于新能源車,長期抱有嗤之以鼻的態度,可到頭來發現,其內心早已被慢慢攻陷。
選擇理想L7的理由,也非常簡單。
“30多萬的價格區間,配置肯定沒得說,車子空間又大,城區完全可以當純電車使用,假期長途出行還可以加油。智能化與輔助駕駛,也比漢蘭達、途昂這些合資車型,強出太多。”
平心而論,聽過上述一段觀點,身處返回市區的高速上,望著窗外呼嘯而過的一座座荒山,頓時明白了這家新勢力造車為何今年不愁銷量。
足夠精準的產品定位、足夠毒辣的戰略眼光、足夠高效的執行節奏,無疑占據了最大的比重。即便身處蘭州這樣一座對于傳統燃油車有著巨大執念的城市,理想仍然奇跡般的受到了熱烈的追捧。
無獨有偶,俗話說“人紅是非多”。
五一假期,位于網絡中掀起熱烈討論的另一個話題,同樣和這家新勢力造車有關,也是今天文章的標題。
而將視角放大,大家討伐的根本,還是能夠加油的插混車型,究竟應不應該占用本就資源緊張的高速充電樁。
當然,對于本就保有量較大的理想,被抓成為“典型”并不感到意外。略帶調侃的說,許多時候都能發現,其車主真的很愛“充電”,但是于情于理,他們的做法并沒有什么錯誤。
事件本身暴露出的更大痛點,還是隨著新能源車保有量的快速提升,對應補能網絡的分布不均與數量匱乏。
寫到這里,繼續想要分享的趣事,還與理想創始人、CEO李想有關。同樣身處五一假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什么叫做火力全開。
自5月3日晚間開始,一連發布多條微博揭露行業內幕,尤其是那條怒斥某自媒體的博文,就導火索一樣點燃了車圈,令吃瓜群眾瞬間沸騰。
隨后,李想盡顯耿直本色,還揭露了一些行業黑幕,不留情面的表示:“很多品牌花了好幾倍的錢搞營銷都沒有什么結果,你以為他們不知道為什么嗎?連我都知道哪些品牌以及具體的哪幾個人拿多少的回扣,少的10%,多的50%,你認為他們內部就真不知道?”
另外,除了揭短,他還如實透露了理想的內部數據,即品牌市場費用率僅為0.6%,而這個占總營收0.6%的費用,已經包含了品牌所有的公關、活動、廣告、車展、發布會、車主運營等等項目,甚至幾萬元的費用都要李想親自審批,最大限度避免資源浪費的情況。
而上述一系列高密度的輸出,以及李想本人的直爽與坦蕩,很快吸引到了吉利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的關注,隨即發布微博并配文:“這么貴的車費用才0.6,值得所有品牌好好學習,明天召集所有團隊開會。”
此話一出,無疑為該事件,畫上了一個非常完美的句號。
最后,作為小插曲,十分有趣的是,有相關媒體統計,李想本人位于微博的輸出頻率,實際上與自家產品的銷量好壞呈現正比關系。
更簡單來說,車越賣越好,觀點就愈發犀利。
不知為何,這樣的營銷方式,不禁令人想起遠在大洋彼岸的另一位狂人——埃隆·馬斯克,論“大嘴巴”沒有任何爭議,他才是車圈真正的頂流,相比之下,李想還差點“火候”。
搜羅一周車聞,回顧大小車事,車聞軼事盡在【一周車話】,下周見!
來源:汽車公社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01976
以上內容轉載自汽車公社,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