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的冬天,其實沒什么人愿意去開電動車。
除了夸張的續航打折率外,室外的“充電棍”還非常凍手,而且很有可能你在寒風中操作幾分鐘后,坐進車內就發現這根充電槍是壞掉的……
在崇禮測試的幾天,每個充電站都會遇到幾根壞樁。
比如這種“斜視”專用充電樁,要用一個非常刁鉆的角度,才能正確點擊。
還有這種,充電槍里結冰,不把冰掏出來還掛不上槍。
雖然充電車用起來問題挺多,但我們冬測中唯一的一輛純電動車小鵬G6卻非常吃香(除了空調凍腳,確實沒什么缺點),因為開上它,就會是最早下班的那個人。
當然,空調凍腳是因為測試的要求是24℃的空調三擋風,這個空調在室外溫度接近零下20℃的崇禮作用很小。尤其純電車還沒有發動機的溫度,測試已經開始幾個小時了,開小鵬G6的同事還在說凍腳。
而另外五臺混動車的空調就好很多,只不過是300公里一圈的測試道路,跑了3圈而已。
整個冬測的過程中,原以為最困難的就是跑完這一千公里的續航,但是后來才發現太年輕了,真正讓人絕望的是空調測試。
從冬測的第一天早上,空調測試就開啟了第一輪。
空調測試的原計劃是,先在零下15℃的室外,打開所有車門,讓6臺車的車內溫度降溫到一致的狀態。
但問題是,因為停車場受限,6臺車測試車只能從東往西排列,問界在最東邊,太陽升起來后,車內溫度就比其他車高了幾度。
而理想L8在坦克400的西邊,坦克400車型高,理想L8空懸又下降得很低,理想只能躲在坦克的陰影中,起始溫度就是最低。
所以第一輪測試失敗。
那么來到了第二輪,我們定在了續航測試結束的晚上,沒有光照影響,就相對公平很多。
這輪測試也算順利,但我們一直等到了晚上12點,室外的溫度也才降到零下10℃,還達不到極寒的條件,所以只能作為備用數據。
所以第三天,我們干脆直接將測試車開到了位于保定的長城汽車環境風洞試驗室,這里試驗室的溫度最低可以控制在-40℃。
零下40℃過于極端,所以我們在零下30℃的試驗室里,六輛車靜置了一個夜晚,然后新的問題出現了。
試驗室外完全正常的大力膠,進入到試驗室的瞬間就完全失效,車牌無法粘貼,GOPRO的吸盤也無法固定,想拍攝素材只能完全靠手持。
由于試驗室里防寒裝備有限,只能夠滿足幾個測試的駕駛員來使用,所以我們的攝像老師還有配合我們測試的長城工程師都快被凍傻了。
以至于每次進入試驗室,看到這些警告標識,都有一種要踏上切爾諾貝利的悲壯感。
一切準備就緒后,不出意外的還是出意外了。我們自己的溫度測試機器罷工了。
只能借用試驗室里更加專業的溫度傳感器,但是我們車輛較多,試驗室外只能讀取一臺車的傳感器數據,所以只能帶幾臺讀取數據的電腦在試驗室里。
一切再次就緒的時,意外又發生了,讀取數據的電腦沒抗住凍,沒電關機了……
所以所有測試人員只能再次打道回府,等待電腦重新進入狀態。
就是這么一次進出,讓車輛重新冷卻下來,就需要花費1個多小時,而長城的這個試驗室每小時的消耗成本就差不多2萬塊。
等到終于開始正常的測試時,果然是還有新的問題出現了。
長城的風洞試驗室里,只有2臺抽尾氣的設備,而我們同時測試了3輛混動車型,沒想到在試驗室里這三輛車格外賣力,尾氣就像“白云制造機”一樣,幾分鐘就充滿整個試驗室。理想同學也瘋狂發出PM2.5超標的警報。
不過最終我們還是吸了4輪尾氣完成了4輪空調的測試,只不過是所有人在零下30度的試驗室里進進出出已經麻木了,甚至想回到零下15度的崇禮暖和暖和。
當所有測試結束準備充電返程的那一刻,才發現小鵬G6凍傻掉了,沒辦法充電,只能使用慢充樁先為電池預加熱,之后才能用快充樁充電。而方程豹豹5貼的車窗膜直接被凍掉了……
當然了,這些只是我們測試期間的一些小插曲,想了解我們的最終測試成績,可以關注我們后續的視頻和每輛車的單獨解析,或者明年的冬測來看我們的現場直播。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AutoLab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17175
以上內容轉載自AutoLab,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