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關心AutoLab成長的朋友眼中,AutoLab這些年做了很多“蠢事”。
首先是搞測試,需要花錢買設備,花錢買車、租車、修車,還很容易引發一些波瀾,給自身帶來麻煩。
從2020年開始,測試的成本占據公司運營總成本的比例逐漸攀升。在2023年,AutoLab與普利司通輪胎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我們開始密集地使用合作的測試場開展各類測試,最近我們還計劃新增購一套價值近百萬的假人假車及牽引設備。
其次是做深度內容,在搜索算法逐漸改變微信閱讀生態的當下,選擇加碼投入深度閱讀的創作,創立《刻度 DeepLab》,確實會顯得有點傻。
最后還有“瞎折騰”,這些年我們探索孵化了抖音直播賣車的“小白選車”業務,做智能駕駛對標數據平臺的睿思齊業務,汽車內容多平臺整合傳播的MCN業務,以及正在啟動中的汽車內容出海業務。我們很樂意于基于團隊擅長的事情,探索自我的成長邊界。
而我們做這些事很大的動力也在于,希望能夠有更多元的盈利支撐,可持續地讓《Autolab》和《刻度 DeepLab》為讀者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內容。
借助AutoLab十一歲生日的機會,我們也通過推文的形式,傳達一個態度:這些“蠢事”,我們會繼續做、長期做。
為了表明這個態度,我們還專門設計煥新了AutoLab的LOGO,就是下面這張圖。
按照設計行業的“慣例”,一個Logo設計的增值部分,主要來自于解讀,所以我也代表我們的設計師,做這個LOGO的設計概念解讀。
● 尖銳的內容態度,公正的測試數據。Logo的“Auto”部分,我們縮小了“A”的角度,使之在視覺上更加尖銳,這對應了我們對報道角度的要求,能夠尖銳地直達問題本質。同時“A”和“u”、“t”三個字母的角度都做了差異,也是希望我們能夠在報道上能夠多角度切入,讓內容更完整。此外,Logo的后半部分“Lab”我們并沒有和前方前半部分保持統一,而是盡可能選擇了水平,表達了我們對“Lab”測試的態度,追求公平,確保數據真實有效。
● 實事求是,不被規則所限制 。Logo 在視覺上整體呈現一種“不規整感”,所有的元素之間都沒有對照關系,上下左右也都沒有嚴格的對稱關系,這突破了Logo設計中的一些要求。這也正是AutoLab希望傳達的態度之一,我們希望所有的內容都是基于事實的理性討論,不被傳統的固有認知所束縛。
● 初心不變,永遠年輕。Logo整體設計風格偏年輕前衛,“O”并沒有出現在“中心”上,但做了藍色的跳色處理,使之依然是視覺“重心”, 這表達了我們希望不斷革新,不斷煥發生機,但不論如何變化,Objectives 依然是堅定的,最有力量感的底座,保持初心不變——為讀者提供有參考價值的內容。
● 第一時間帶來第一手信息。Logo中應用了部分的斜體,圓形Logo里的O還加了車轍拖影,均為了帶來一種“速度感”,表達了我們對內容速度的要求:第一時間帶來第一手的信息。
● 堅持以測試為核心內容。不論是圓版還是橫版的用法里,“Lab”的比例都要比“Auto”大一號,凸顯出我們在“Lab”上投入的決心,測試永遠是AutoLab內容的核心部分。
看完解讀,有沒有覺得Logo的設計更值錢了一點?
最后,感謝大家對AutoLab的支持和陪伴,我們將繼續在追尋真實的路上披荊斬棘。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AutoLab
本文地址:http://m.155ck.com/news/qiye/225204
以上內容轉載自AutoLab,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如有侵僅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轉載內容并不代表第一電動網(m.155ck.com)立場。
文中圖片源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